70后談存錢,80后談還錢,90后談花錢

2019-12-30 狄云義 筆記俠
瀏覽

2019年10月18日,在豹變學院主辦的四期四課“產品IP”課程中,豹變IP創始人、豹變學院院長張大豆先生進行了以“人格化產品IP和品牌的年輕化”為主題的精彩分享。

2019年,如果讓我用一個詞來總結IP化趨勢,那就是:浪。

這一年,明星與網紅、老板與員工、新聞與主播等帶有個人IP屬性的群體都“浪”起來了;這一年,大家也不會忘記老干媽衛衣、大白兔唇膏、六神與RIO聯合發布的花露水雞尾酒、瀘州老窖香水、福臨門卸妝油等等跨界聯名的產品IP也越發“浪”了起來。

“浪”是年輕出位的態度,“浪”是個人品牌能力的溢出,“浪”也是娛樂精神的表現方式。

“浪”的本質,是一個貫穿個人IP、產品IP和企業IP這個閉環的很重要的底層概念,就是:年輕化。

IP年輕化,是每一個企業和創始人的必修課,它既決定了商業的長度也決定了商業的寬度,當然還有商業的美譽度,而在其中,品牌年輕化的核心恰恰就是產品的年輕化。

一、WHY:為什么要進行產品年輕化?

產品年輕化,是最近幾年比較火的話題,越來越多的產品開啟了年輕化的轉型與嘗試,認為這是“錦上添花”的事情。

但在真實的市場環境中,產品年輕化其實是“雪中送炭”的角色。

從根本上說,如果產品不年輕化,會面臨下面兩個非常直接的后果:

1.不年輕化,直接面臨的就是銷量的斷崖式下滑

今天,像Gucci、LV這些大牌奢侈品開始反過頭去找那潮牌做聯名,為什么?Burberry今年做了VI系統的升級,一個存在這么多年的奢侈品品牌,在今年把自己的Logo都改了,為什么?

因為不年輕化,首先面臨的就是銷量的斷崖式下滑,接著就是品牌慢慢死掉。

你們可以觀察下,所有的大牌在這兩年都開始出現5000~8000塊錢左右的包,主要供年輕人消費。這個轉變,叫做向年輕人示好。

只有自身有了年輕化的行動,他們才愿意為其買單,包括化妝品在內。最后,能讓他們買單的,一定是與我有關,且我感興趣。

2.不年輕化,注定會與小一波真正有決策權的消費用戶擦肩而過

今年,絕大多數品牌都在進行年輕化調整。不論是社交平臺、直播平臺,還是包括天貓在內的第三方服務平臺,全部投入其中。

消費型品牌做如此大的動作,背后最重要的推動力就是:

如果此刻不進行年輕化調整,注定將會與下一波真正有決策權的消費用戶擦肩而過。

90后、95后的消費習慣在發生變化,而發生變化的本源不是因為事兒變了、產品變了,而是因為消費者的消費動機變了。

如今,產品品牌年輕化,直接關乎你與下一代,或者正在到來的這波消費習慣人群的交流方式,因為所有的信息產生有一大部分來自于這個群體,他們是信息的生產者,同時也是傳播者。

馬化騰說過一句話:“有時你什么錯都沒有,就錯在太老了。”

沒有人保證一個東西是永久不變的,因為人性就是要更新。人性如此,商業亦如此。

二、WHAT:如何理解產品年輕化?

1.產品年輕化的內核是理解新“年輕人”

① 消費觀

年輕人買一個7塊錢的東西,愿意再付7塊錢的配送費,這就是他們的消費觀念:更愿意為解決自己具體痛點的服務付費。

② 身份認同

這主要是指你的產品能給他/她什么身份,明星同款就是最簡單的方式。

他們是極度喜歡為更新付費的,而且他們喜歡的付費的節奏是“令人發指”的,比如說一個產品月更一次,那他們就愿意每月都為其付費。

對很多的年輕人而言,他們喜歡的是對細微的迭代付費,所以產品的迭代和進化,都需要顆粒化,因為年輕群體的接受度、包容度越來越高,你做越細,大家的感覺點反而會越強。

拿iPhone來說,每次迭代都只是微小的變化,但年輕人還是愿意為之付費。

③ 體驗與掌控

現在的年輕人更喜歡實時互動的體驗,包括直播彈幕,以及對及時打賞的掌控。

④ 為身份買單

一個95后的小姑娘,收入也許并不高,在二三四線城市,每個月拿三五千塊錢,但她卻愿意樂此不疲地為能證明自己身份的東西買單。

這類年輕人思維是,所有產品的構建要給他們存在感,給他們優越感,這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說偶像、動漫生活方式,亞文化群體。

亞文化心理叫什么?叫小眾族群化。族群化就意味著只有極個別群體喜歡,拒絕大眾,而且非常拒絕面目模糊,就是模棱兩可讓人看不清楚。

新的年輕化群體,需要的是棱角分明,清晰可見。

這是他們的訴求點,包括審美點,我經常講未來有一個極大的紅利詞,叫高級。你將會發現這么一個現象:一個月收入只有5000元的人,過得比你高級。

95后、00后這些小朋友對于高級的追求遠遠超過我們這些有消費實力的人。

同時,他們對高級的追求會帶動我們跟著發生變化。就連所有大品牌的年輕化,都是被那些邊緣品牌帶起來的。

對年輕人而言,好看的皮囊很重要,有趣的靈魂同樣重要,他們極其注重的是意識形態。年輕人的消費特征是這樣的:

70后談存錢,80后談還錢,90后談花錢。

有趣的是,哪怕他們不是特別主流的中產,依然過得很中產。

2.15種年輕人的消費心理邏輯

① 先生活后夢想

現在的年輕人是活在當下的,他們關注使用過程,而非擁有。

90后、95后基本沒有用過Apple Watch,3000塊錢買個這個干嘛?他無感。

他們活得很現實,理性起來比我們還理性,感性起來也比我們更感性。

不過,撬動他們理性與感性那條線是我們給的,他們更愿意追隨那些能夠給他們帶來增值價值的產品。

很多追求時尚的年輕人開始購買安卓系產品,因為這些品牌的年輕化做得越來越好,品質感也越來越好;另外,它滿足了年輕人追逐極致價值的心理。

當下年輕人特別敢花錢,但這建立在一個前提下:你要讓他們覺得值。

② 從向往生活的符號化,到進入日常生活的情景化

一些產品追求極致品質化,但一點實用價值都沒有,年輕人是不會為這類產品買單的。

當然,如果這個東西可以增加我的身份感,還是OK的;但如果只是增加了一種新鮮感,那就算了。

③ 從買來的生活,到創造的生活

年輕人要掌握自己的生活,他們對掌控感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擁有感的訴求越來越低。

比如裝修行業的新概念,輕裝修重裝飾。

以前,要專門找個設計師來進行裝修,但現在很多年輕人自己會去學,學完自己設計,他們不怕麻煩,本質上就是因為是他要有這種掌控權。

比如宜家,它一直在不斷引導產品流程和消費流程,為消費者提供各種各樣的組合,讓他們自己去搭建,不斷給他們掌控欲,以勾起購買欲望。這樣,才能更好地帶動其他產品的消費。

④ 從消費專屬,到跨年齡和階層的雙向享用

在70、80后那一代,對于奢侈品消費,一方面是自身經濟能力可以負擔得了,一方面是覺得它開始標識自己的身份了,才會購買。

也就是說,當你月收入達到5萬,才可能去買個1萬塊錢的包,這是這代人的消費方式。

但90后月收入只有1萬,他們也要攢兩個月買個1萬塊錢的包,但不一定是傳統大牌,而是他們認為的大牌。

⑤ 從多元選擇,到小而美的選擇

你會發現這一代年輕人已經被“任性”兩個字深深影響了,他們越來越任性,在選東西的時候根本不講道理。

以前買東西會有一套評判流程,滿足流程中的五個點才會購買;現在選擇一個東西只要滿足其中一個核心點就夠了。

品牌以后是什么?全部都是人格,這是必然的結果。

同時,也開始進行小而美的改革,因為現在的年輕人更愿意為小而美買單,其實也是一種自我討好。

但本質原因不是因為品牌不存在了,而是用戶需求的極度分散,且品牌所影響的標的無法形成消費轉化。

現在最大的痛苦是:品牌基本上叫好不叫賣。

品牌和效果如何有效結合?如何落地?其實就是不斷把品牌所帶來的“高且不接地氣”的氣質變成可情感化的東西,這才是獲得用戶的最佳方式。

⑥ 從大社區到小圈子

一定要記住,不要去定義你的大市場,這個世界和時代真的不存在大市場的產品,真正的好產品,都是小規模市場影響大市場。

有一個大的偽命題就叫做找大市場,我們總是很容易被這樣一個命題給騙了。

所有“厲害的人”找大市場都是在找母體市場,以服裝行業來說,他們找的是服裝這個大市場,但要清晰這是母體市場,同時要在里邊做出小眾感,才有機會贏。

所以,我們所謂的大眾市場,不是真正做一個大眾化的產品,而是在大眾化消費習慣的產品品類當中選擇一個極其小眾化的、可以鎖定族群化的品類,讓這個族群話題快速裂變。

⑦ 線上歸屬感到線下親密感

虛擬感是我們的心理訴求,但是對于真正的落地能力與把握實際的能力和訴求點上,年輕人遠遠超過于我們,這是未來的趨勢。

大家會兩頭抓,一頭抓線上的體驗,一頭抓線下的極致場景,這兩頭都非常重要。如果你是純線上,就想辦法支一條腿在線下,保證整個生態的完整性。

⑧ 年輕人不再以叛逆為核心,轉而追求一種孤獨感

我特別喜歡一句話“用孤獨才能治愈庸俗”。現在很多年輕人是享受孤獨的,他們要族群的孤立感,而族群要有自己獨特的價值觀。

一般來說,具有這種族群的獨立感和孤獨感的時候,凝聚力和存在感就極其強烈,他們會綁定起來,反對一切反對他們的東西,這就是力量。

真正好的產品IP,一定能撬動族群力量。

⑨ 從傳統的悲情感恩,到平等輕松娛樂的親情

現在的年輕人喜歡帶上父母及家人一起進行娛樂性活動,一起去開心,盡量避免過去那種苦大仇深式的情感觸達方式,能不說教的,就不說教,一切以輕松的方式來處理。

⑩ 用指導年輕人的價值觀,轉變成講述IP自己的價值觀

比如微粒貸的價值觀,微小個體也有帶來改變的力量。它的廣告形式,是通過借給你錢實現你的愿望,來傳遞價值觀,這樣大家才會記住這個品牌。

如果千篇一律拿業務來推的話,它就變成品牌打法,而非IP打法。品牌方式就是直達,加入點IP的思維也可以做。

但更高級的是,真正把價值觀升上去,做成客戶需要的狀態,變成客戶的價值觀。

? 從一個產品,到一種興趣

現在很多品牌的Logo標志,是從用戶興趣角度出發的,做興趣的觸達,并非一味做產品的傳達,我們必須知道:

賣什么本質上其實沒那么重要,為什么選你才是核心。

? 從以信息為溝通,到以體驗為溝通

我經常講三只松鼠特別好的一點是,最早的時候它要告訴你吃法;后來,寄一個開殼器,一個擦手巾,一個垃圾袋,就OK了,把文字化的信息變成了場景化體驗。

? 從售賣產品,到建立習慣

引起需求,本質是在給對方建立使用它的需求。

滴滴真正改變的是出行習慣,產品系統的IP邏輯就是從人找車變成車等人,就改了這么一點,帶來的成效卻非常之大。

最好的建立習慣的方式是掌控欲。比如,每到雙11前一天的11:59,大家就會拿出手機準備下單,這已經形成習慣了。而這些習慣本質上就是讓用戶對結果擁有掌控能力。

? 從關注弱勢群體,到解決身邊問題

現在最好的善意,以及年輕化認為的善意,叫身邊的善意。

水滴籌能夠快速迭代發展這么好,本質是在解決身邊人的問題。朋友遇到了難題,你的微小投入和支持能夠得以展示,這叫做反饋機制。

展示完成之后,你可以獲得自我滿足反饋加情感,然后你會不斷投入。假設有一天你被幫助了,你對這個品牌的情感一定會更加濃烈。

這是做產品IP很NB的邏輯。

? 從改造社會,到改造自己

以前年輕人有大夢想,要改變社會;現在年輕人內心真正的想法,是不愿意去改變別人。

如果在這個時代,依然以改變別人的方式作為內心驅動的話,很難做出好產品。

未來10年,不管年輕化怎么走,真誠是可以征服全場的,千軍萬馬抵不過一顆真誠的心。

只要保持這種狀態和出發點,你就會發現,你的產品IP和個人IP都會做得越來越深。

3.撬動新消費人群的黃金三圈

你現在做營銷事件,產品觸達情感鏈接,很重要的一個點就是:如何撬動17到26歲的人,讓他們成為你的主流傳播群體?

所以,有三個點一定要清楚:

① 年齡尺度

就是按照常規的年齡劃分,17-26歲的年輕人,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群體。

在中國,目前90后、00后人口已經到了3億,他們生長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對未來有樂觀的預期,消費欲望強,是影響消費潮流的主流群體。

② 品位選擇

年輕人的消費檔次越買越高,價格越來越貴,但真正打動年輕人的不是價簽上那一串“0”帶來的自我膨脹,而是品位感帶來的自我滿足和取悅。

“品位”,是年輕人追求品質升級的更高境界,年輕消費者正在從溫飽型向享受、發展型升級,成長發展、身份表達等需求正在成為重要的消費驅動力。

③ 思想足夠年輕,有突破感

意識形態在年輕群體中特別受歡迎,一種是虛擬創作,一種是虛擬情境。如今,大家感覺所有企業好像都在變成娛樂業,根本原因就是向年輕人靠攏,進行年輕化。

滴滴舉辦了吐槽大會,本質原因是加入了很重的IP思維,如果你冠冕堂皇地站在舞臺上呈現的是一個完美的人,那大家一定挑的是你的缺點。

但是,把自己娛樂化之后上舞臺,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

同樣,一家公司,如果只想要塑造自己完美的IP形象,那大家盯住的一定是你做的不完美的地方。

滴滴辦吐槽大會的目的,就是告訴大家:我們是有缺點的,我們在改進我們的缺點。

當一個企業作為IP發出“不完美”聲音的時候,企業IP的人格才更有銳度,更年輕化,符合年輕調性。別佯裝完美,承認我們都有瑕疵,就是年輕人的IP態度。

滴滴吐槽大會:被吐槽后的程維柳青,“無奈擊掌,相互共勉”

如今,泛娛樂行業占據了主要的年輕關注群體和興趣指數,因為年輕群體需要的是存在感。

4.品牌年輕化的2個誤區

① 年輕化,就是用年輕人喜歡的流行元素來表達品牌

大家經常說,要用年輕人喜歡的元素表達品牌,其實不是的,這是個誤區。

年輕人喜歡的元素不一定是表達年輕化最好的方式,你的觀點、價值觀提出來之后,如果做不到,一定是失敗的。

年輕化由心而來,年輕人認可的是言行合一,反對打嘴炮。

你不喜歡的人一定不會喜歡你。所以,你如果想進行年輕化,首先要做的一定是喜歡年輕人,這樣他才們有可能喜歡你。

因此,如果你想跟誰成為合作伙伴,第一件事就是想盡一切辦法去接受和喜歡對方,是打心眼的那種喜歡。

這時候,你會發現即便你真的沒什么改變,他也會支持你。

② 年輕化,就是要迎合當下年輕人的喜好

年輕化,就是要迎合當下年輕人的喜好,這也是不對的。真正的年輕化,是形成共識,能夠共情,產生共鳴。

共識,是對這事認不認可;共情,指感同身受,有執行欲和渴望;共鳴,指行動力。

現在,在年輕人眼里,眼前的小不是小,你說的大也不是大,他們探索世界的思維方式,是所謂的小即是大,大即是小。

所以,一定要做小事,因為小事就是大事,那些能炒作的、能形成關注點的、能讓別人一下記住你的、能感動別人的其實都是一件小事。

所謂的小市場,一是極致場景+故事性市場;二是強調價值超預期;三是人格化和情境裹挾。

大家要記住:

吸引用戶的人格和產品IP,一定是獨立的,是別人望塵莫及的。

獨立是當下年輕人的普遍狀態,無論是居家和旅行,獨立生活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

我就是我自己的神,我都沒時間討好自己,哪有時間討好你!

所以,年輕的準則就是不跟風,而不跟風本身就是一種態度。

三、HOW:如何實現產品的年輕化?

1.產品年輕化的商業邏輯

品牌年輕化到底是為了解決什么問題呢?我們拿人來做個對比,其實,人衰老的過程和產品衰退的過程是對應的。

第一,思想和心態一老,品牌理念就跟著落后了;

第二,體能開始下降,產品也會隨之落后,功效可能就弱了;

第三,皮膚出現松弛,你所呈現出來的視覺效果,也就是產品觸達給別人的刺激感會不斷衰退;

第四,反應逐漸變慢,對產品的真正需求就喪失了敏感度。

所以,創始人永遠要第一時間跳出來當一個跳躍分子,敢于跳出我們的局限性,才能夠帶著團隊真正進入到下一個時代的趨勢中去,這也是IP思維之下創始人個人品牌的超級價值。

這個前提在于,你的企業至少要定一個10年大迭代的計劃,這在頭部企業中時亙古不變的原理。小企業的話,至少要有一個三年左右的迭代計劃。

所以,品牌年輕化的主要目的有以下4點:

第一,為品牌灌輸新鮮活力;

第二,延長或者恢復品牌的青春期;

第三,讓品牌一直活躍在時代的主力消費人群面前;

第四,保證品牌不被消費者與市場遺忘。

其實,真正影響這個時代的是那批絕對年輕人,但一個品牌是否真的年輕有活力,不一定需要依靠年輕人的流行元素來表達,因為年輕化更多地在于心態、態度、精神訴求這些層面。

首先,產品年輕化體現在年輕人獨特的消費觀上。

95后真正的社交市場很多在QQ上,QQ有明星族群,特別NB,沉淀了過億的年輕粉絲。

這些年輕人是不怎么玩微信的,他們不愿意跟家長在同樣的社交圈子中,所以QQ后臺的數據很可怕。

還有一種年輕化是這樣的,財富貧瘠,但精神奢華;收入不高,不是主流消費群體,但是過的卻是主流消費群體的生活。

東西越貴,花錢越不手軟。寧愿生活上節衣縮食,也不在精致生活上打折。他們對產品的屏蔽點不在于價格的高低,而在于這個價格符不符合他們自己認知的價值。

不過,他們不花冤枉錢,追求的是極致生活,一個月賺1萬塊錢,會拿出6000塊錢租房,要住得好。

他們認為這是精致生活,升級的是觀念;而買房子,升級的是底層。兩種升級,帶來的精神獎勵是不一樣的。

在新年輕人眼里,人生最貴的奢侈品不是愛馬仕,而是我買得起任何東西。年輕人對品牌的態度,是欣賞。

仰視?不存在的。

所以,那些既不是奢侈品品牌,也不是很知名的大品牌,一定要做的一件事是:讓自己的品牌跟年輕人產生共鳴,這樣,你才有可能成為年輕化品牌。

年輕人對新品牌、小品牌不拒絕,像一些設計師品牌和一些極其小眾的品牌,都是由這波人帶起來的。原因主要是這兩點:

第一,大品牌他們消費不起;

第二,大品牌的極度信仰叫做大眾化信仰,他們不喜歡。

比如迪奧,它本身是一個非常高端的品牌,但被大眾認知之后,在年輕人眼里就是一個大眾品牌,跟高端已經沒什么關系了。

所以,產品想要年輕化,就要讓你的品牌具備符合于年輕人喜歡的小眾元素,且有情懷、有逼格。

其次,產品年輕化要抓住年輕人的消費特征。

第一,對個性化需求非常強烈。強烈到什么程度呢?他們可以穿一件三五百塊錢的有人格色彩的衣服,但是一定不接受一件大眾化的高端衣服。

第二,他們愿意為有趣的靈魂買單,對其有著極強的付費習慣。

第三,對美的極致追求,不再是女性的專屬!淘寶雙11銷量最高的眼線筆,其中70%賣給了男性。

所以現在做內容、做產品,一定不要被我們的想法束縛住,要打開對粉絲經濟的迭代的認知,不迷信權威。

如今的年輕人,對于擁有這個概念,是在不斷地淡化占有欲,強化使用權,他們更傾向于享受。

如果你總是保有原來的擁有心態,而不是使用心態和參與心態,一定會被淘汰。

可以說,年輕人是這個時代的因,它決定了你做萬事的因,同時也決定了你結出來的果。

小米系投資的公司,用戶群體都是年輕人,目的就是為了通過對各個年輕人的消費場景、消費環境、消費喜好有足夠充分的了解,進而進行剖析,決定自己最終要提供什么樣的產品。

現在的產品思維模型是什么呢?

是你要先想你的產品要賣給誰,然后針對這個群體把它研究透,各個方面討好他們,獲得他們的感知,最后為他們打造一款產品出來。

2.產品IP的三大要點

如何做品牌的年輕化?要么代表他們自己,要么贏得他們的崇拜,只有這兩種生存方式。

年輕人的消費重心已經從“物”轉移到“人”,很多人的購買行為其實跟產品無關,你認可這個人,他做什么你都會買。

人們對于消費的需求是非剛性的,是極其感性的,被種草就說明你被影響了。

IP真正的思維是什么?就是你要塑造出他們想成為的樣子。如果你做的是父母群體,就應該塑造出他們想成為的父母的樣子。

年輕人是族群化的社會性生存模型,用一個小我去感知一群大我,進而形成群體人格。

年輕人都是獨立的,他們享受自己,討好自己,消費衡量標準也從價值轉化為價值觀,對意識形態的要求特別高。

① 真實,接地氣,不裝逼

他們的高級不是用裝逼來完成的,而是用真實的由內而外的喜歡和欣賞完成的。所以叫新知行合一。說到做到,是他們對所有想討好他們的人的要求。

從李佳琦開始,帶貨高手的人格都是那些很接地氣的類型,顏值不需要太高,但一定要能代表一種選擇和態度。

② 消費需求強分離,隱性顯性拎得清

年輕人對消費需求的屬性分離能力非常強,他們知道什么時候、什么錢不該花,什么時候是必須要花的,對于必須要花的部分,他們一點也不心疼。

那些不具備傳播屬性的事情提不起他真正的興趣,于是就形成了概念:消費升級和消費降級是同一群人。

我們評判一個東西是升級還是降級,其實可以測試它是否適合社交化媒體傳播來決定。

比如戴森吹風機,雖然很貴,但銷量很好,這讓本身應該降級的吹風機變成了升級。

③ 及時享樂,敢于不同,并且享受孤立的優越感

價格自尊是指不一定是低價就好,低價策略往往無法做出IP價值來。真正好的東西可以有低價獲客流量款,但是IP調性和品質一定要高。

當你成為了合時宜的人,就成為了蕓蕓眾生,而蕓蕓眾生最大的問題是機會成本太高,所以IP真正的效果是獲得更好的機會成本。

你必須學會族群化和這種小眾品牌亞文化的真正玩法,才有可能成為傳遞某種精神文化的高手。

然而,用戶的本質叫遺忘,品牌和IP的本質叫重復,所以你必須不斷出現在用戶的視野中。

早些年,SK-Ⅱ原本定義為貴婦產品,所以早期代言人都是國際化的一線超級大明星。

但是從做IP升級開始,進行了重新定義,代言人開始平民化,整個消費主體發生了變化,這源于女性對化妝品的價格的可接受度。

2016年,SK-Ⅱ做了一個廣告片“最后,她還是去了相親角”,展示了幾位普通女性的自我覺醒的心路歷程

其實,化妝品的消費價格并不是人群劃分的最大問題,最大的問題在于:

你的品牌所展現出來的調性,真正為大家植入的IP感,決定了你的用戶是誰。

所以大家一定要記住IP的邏輯:

第一,參與感;第二,痛感;第三,珍惜

珍惜是從白富美到普通人都無法拒絕的參與感,從而刺激消費,你要激發的是你用戶的參與感和那種感同身受的感覺,這樣價值觀才能觸達。

高高在上,在這個時代并不好用,所以痛感刺激消費,解決的是偏見,從勸服者到同理心,再到同行者。

3.品牌年輕化的底層邏輯是什么?

大家記住三個要點:吸引年輕人;討好年輕人;留住年輕人。

本質上,這是品牌年輕化運營的大體系。

免稅店的爆款產品是怎么火的?是因為它切換到了一個非常重要也非常好的品類——化妝品。化妝品這個品類極具價值,可以深入研究,它特別符合人格和產品思維。

為什么有些觀念行為和產品能夠流行起來,而其他的卻不行?為什么有些東西會爆款,有些東西卻不叫賣?

以美妝行業最火的賣品口紅為例,口紅的本質是什么?最大的核心賣點是什么?

色彩是底層核心價值,情感價值為滿足感

第一,外在。包括顏色、包裝、品牌、口感等。

第二,搭配。口紅是一個即時性的選擇物品,它可以隨時隨地拿來進行妝容搭配。

第三,價格。口紅在奢侈品當中單價非常低,連學生都會有一兩支香奈兒、迪奧。

第四,天性。女人喜新厭舊,口紅是道德成本和價格成本最低的物品,她們可以毫無壓力地去進行更多單品的嘗試。

但是,這些帶來的都是它的物理價值,口紅本質上賣的是色彩,這是它的底層核心價值;第二層感情價值是滿足感。

其實,從本質上來講,每個產品售賣的核心都不一樣。

香水賣的是味道,精華液賣的是營養素和安全感,珠寶賣是展示性和精神價值,減肥藥賣的是恐慌感……而這個核心一定是你值得花大功夫深入研究的。

賦予存在感

口紅有各種各樣的顏色,想讓它火爆,就要為它找到匹配的人格。

首先,核心傳播點要賦予顏色不同的使命感。

口紅開始傳播后,大家對色彩開始進行定義,像正宮色、番茄紅等等,就是為了把核心售賣原點進行系統的定義,把更多的故事感賦予它,使之人格化,形成概念:口紅顏色不同,使命就不同。

其次,抓住極度喜歡利用強人格場景的心理。

比如說影視劇,《延禧攻略》推火了嬌蘭,把所有色號進行人格化匹配,這些人格所帶的獨立性格和價值觀就成了傳遞給你的信號。

但是,口紅會出很多款,用戶只會買其中幾款,其他款怎么辦?背后邏輯是什么?

第一,要滿足每個人對完整性的需求。有很多人,買套裝是為了要范兒和感覺,追求一個完整性。

第二,一個產品賣得好,必須有爆款產品,爆款產品跟所有產品相比,它一定賣得最好,有對比性是人性的底層。

一個單品永遠出不來爆品,哪怕是極致單品,所以一定要有建立可比性,才可能出爆款。

第三,每一種色彩功能不一樣,有的色彩單純是用來引流的,根本不賣。

所以,每一個企業做產品,一定要提前規劃代表品牌IP的調性和屬性的經典款,這是經典的價值。

并且,經典款一定會成為大眾款,成為大眾款的時候,這個款就成為了一個標識。

尤其是做大眾化產品,做C端產品,要考慮做可對比性,要有特別爆的款,同樣也有一些小冷門,冷門多了之后,冷門的銷售額就會超越爆款,這是長尾價值。

比如迪奧999,做出來差異化,有磨砂的,有啞光的,有光滑的,有滋潤的等等,各種各樣的色彩都叫999,把一個經典色玩壞了,這是一個爆款的超級底層方式。

不是爆款的就制造話題,比如挑戰死亡芭比粉。

你是不是在很多免稅店才能買到那種超大裝的化妝品,跟在商場買一只小瓶的價格是一樣的?為什么在免稅店要做這種價值?就是為了構建獨特的差異。

每個人都有一款自己的經典色,來自于個人的喜好色,當你不知道選什么顏色的時候,就會選擇經典色。

但用戶今天可能在用香奈兒,明天又會有換成別的品牌,他們沒有特別強的忠誠感,這是消費趨勢,用戶對某個品牌某種產品的忠誠度會越來越低,但對人格的重視度會越來越高。

通常來說,產品IP有4個點:

產品

以口紅為例,產品就是某只口紅,是香奈兒的哪個色號的,是YSL某個色號的,還是迪奧的某個色號,色號不同,品牌不同,產品就不同,哪怕是材質相差無幾、色號相差無幾。

品調

所謂品調,就是這支口紅誰在用,它背后代表的是一種身份感。

比如2017年除夕夜,董卿開始為999做人格代言,緊跟著是Angelababy、范冰冰,三個不同性格的女性開始標志999的人格,讓999高級了起來,讓大家覺得,每個女人最少要有一支正紅色口紅。

內容

所謂內容,就是這支口紅背后的故事,也就是人格化。比如大家都非常熟知的“故宮口紅”,它系出名門,自然不同反響,也意味著它的研發過程需要非常精益求精。

在故宮口紅研發過程中,堅持產品品質不妥協,精益求精,嚴格把關,僅口紅外管設計稿就修改了1240次。

如果展開來講,這就是一個不錯的內容體。

價值和歸屬

價值和歸屬,就是產品的精神價值。

口紅對于女性而言,口紅對于女性而言,意味著寵愛自己,意味著表達自我,意味著愉悅自己。

你以為她在消費和使用一種口紅,其實,是她的女性訴求附著在了口紅這個物件上,她買的是精神滿足。

總結一下,免稅店的爆款產品火的背后,就是真正實現了爆款產品IP三維度的聯動:

第一,核心傳播點,跟人靠攏,利用強人格場景帶入;

第二,抓住產品IP的階梯點,比如口紅的經典款、大眾款、小眾款的屬性不同,目標用戶群體也不同;

第三,用好噱頭點,抓住機會,趁勢追機,制造熱度。

每個企業的核心本質應該像做人一樣來做好你的產品,并且把產品用最人格化的方式去呈現出來,以此去改變和用戶之間的人物關系,進行人格綁定。

(來源:微信公眾號“筆記俠” 作者:豹變IP創始人、豹變學院院長張大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