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抗衡阿里、京東,蘇寧的子彈夠嗎?

10月31日,蘇寧易購發布第三季度財報。表面上看,這份財報的確足夠亮眼。
根據財報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9月,蘇寧易購的總營收為人民幣為2010.09億元,同比增長16.21%,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19.03億元,同比增長94.28%。
更亮眼的是,蘇寧易購的商品銷售規模達2759.01億元,其中線上平臺商品交易規模為1714.37億元,同比增長24.27%。
(圖源:蘇寧易購財報)
具體到第三季度,數據表現更是喜人。財報數據顯示,今年7月至9月,蘇寧易購的營收為人民幣654.37億元,同比增長5.05%,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97.64億元,同比增長7795.91%。
在這組華麗的數據背后,蘇寧易購的真實情況可能并不樂觀。
首先是營收方面。
相比之下,蘇寧易購在2019年前兩個季度的營收同比增速分別為25.44%和21.63%,而在2018年這一增速為30.35%。
不難看出,蘇寧易購的營收同比增速其實一直是處于不斷下滑的狀態,直到2019年第三季度的5.05%,下滑速度尤為嚴重。
其次是凈利潤方面。
9月27日晚間,蘇寧易購曾發布公告稱,蘇寧易購控股子公司蘇寧金服完成增資擴股工作,合計募資100億元,投后估值達560億元。
增資擴股后,蘇寧易購持有蘇寧金服41.15%的股份,從原有的控股股東搖身一變成為第二大股東,而蘇寧易購旗下的蘇寧金控則成為蘇寧金服的控股股東。
蘇寧易購在三季度財報中解釋稱,要等到第三季度以后,蘇寧金服的利潤表才不會在蘇寧易購的合并報表中體現。
簡單來說,就是蘇寧金服增資擴股的100億元,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導致了蘇寧易購的凈利潤飛漲,不過這部分利潤并非企業日常經營所產生的利潤,具有不可持續性。
相比去年同期的61.27億元,雖然直觀上本季度的凈利潤增加了不少,但如果刨除掉這部分非企業日常經營所產生的利潤,實則卻是擴大了虧損。
然而這不是蘇寧易購第一次美化財報數據了。
根據2018年年報數據顯示,蘇寧易購的總營收為人民幣2449.57億元,同比增長30.53%,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高達133.28億元,同比增長216.38%。
業績表現如此優秀,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
2018年,蘇寧易購出售了阿里的股票,在扣除初始股本金以及股份發行有關的成本費用后,共實現凈利潤110.12億元,而僅僅是這一部分利潤就占到了全年總凈利潤的82.63%。
作為上市公司,蘇寧易購面臨著非常大的壓力。這種壓力除了來自于業績層面,更多的是來自于投資者。
重壓之下,美化財報數據雖然是一件較為常見的事情,但還是逃不過投資者的火眼金睛,蘇寧易購也一度被質疑“槍里究竟有沒有子彈”。
得下沉市場者得零售新天下
蘇寧易購的業績時好時壞,與其全力布局智慧零售的一系列動作不無關系。
從2017年底,蘇寧易購的掌舵人張近東就提出了“智慧大零售”戰略(可以理解為“新零售”的另一種說法),并公布了“兩大”——蘇寧廣場、蘇寧易購廣場、“兩小”——蘇寧小店、蘇寧易購縣鎮店、“多專”——蘇寧易購云店、紅孩子、蘇鮮生、蘇寧體育、蘇寧影城、蘇寧極物、蘇寧易購汽車超市的智慧零售業態產品族群。
這一戰略也被外界視為繼蘇寧電器轉型蘇寧云商之后,繼續深入下沉市場的第二級火箭。
與此同時,曾堅信“實體已死”的電商巨頭們在瓜分完線上的流量后幡然醒悟,開始反撲線下。線上和線下也不再是對立關系,雙線融合成為了統一的共識。
這并不是毫無根據。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電商整體增速已從2010年的40%下降到2017年的17.5%,增速明顯放緩。
時至今日,電商在社會商品總零售額中的占比仍無法突破20%,也就是說,有80%的消費行為仍然發生在線下門店。
而智慧零售之戰,說白了就是線下門店之戰。
互聯網紅利殆盡,導致流量成本上漲,于是電商平臺開始尋求更加便宜的流量,而此時線下的實體店就成為了一個獲取流量的重要渠道。
2018年伊始,蘇寧易購新開門店8122家,僅12月一個月就開了1600多家新店。為了打好智慧零售這一仗,張近東不惜分三次清空所持有的阿里股票,籌集了140多億元資金用于補貼線下。
蘇寧易購內部認為,對于京東和天貓來說,做線下實體店會比想象中更加艱難,無論是店面選址、裝修,商品倉儲、陳列,還是物流運輸、供應鏈引入這些重點環節,要想開拓線下門店,進展不會太快。
事實也確實如此。國美電器在今年2月宣布,其門店總數達到了2500家;永輝超市在2018年年報里提到,去年總計開店570家門店;而京東也在去年三季度財報中披露,京東之家和京東專賣店在全國建店數量突破了1800家。
反觀深耕線下多年的蘇寧易購,開起門店來則顯得得心應手許多。
根據2019年三季度財報透露,截至9月30日,蘇寧易購擁有各類自營及加盟業態店面8407家。另據規劃,蘇寧小店門店將在今年年底達到1萬家。
通過數據對比可以看出,動作迅捷的蘇寧易購在這場搶灘線下實體店場的戰役中,以絕對的優勢占得了先機。
但這并不代表蘇寧易購已經登頂寶座,相反,蘇寧小店長期面臨著虧損的窘境。
蘇寧易購開始發力智慧零售后,力推蘇寧小店和蘇寧零售云等業務下沉,企圖快速實現“全品類、全渠道”的智慧零售布局。
“從事面向社區、CBD、交通站點等的連鎖經營便利店。”這是上線之初,蘇寧小店被賦予的期望。
不過現實總是很殘忍。在一路瘋狂擴張的同時,蘇寧小店始終驅不散虧損的陰霾。
蘇寧易購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1月到7月,蘇寧小店的營收僅為1.43億元,而凈利潤虧損卻達到了2.96億元,處于入不敷出的狀態。
7個月虧損了將近3億元,這對于本就自顧無暇的蘇寧易購來說的確是個不小的負擔。
2019年6月,蘇寧易購最終決定以人民幣7.45億元出售蘇寧小店100%的股權。
此后,蘇寧小店的經營數據便不再納入到蘇寧易購的合并報表中,蘇寧易購也因此獲得了一絲喘息的機會。
雖然剝離了蘇寧小店,但這并不意味著蘇寧易購放棄了對于智慧零售的布局。
9月27日早晨,蘇寧易購發布公告稱,以48億元人民幣的價格買入了家樂福80%的股份,目前交割手續也已完成。
持股達80%,蘇寧易購搖身一變,成了家樂福中國的控股股東,而家樂福中國也正式被納入到蘇寧體系當中。
這筆生意無疑很劃得來。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家樂福中國在國內擁有210家大賣場、24家便利店、6個大型倉儲配送中心和3000萬會員,家樂福中國的店面建筑面積超過400萬平方米,覆蓋22個省份的51座大中型城市。
收購家樂福中國,在很大程度上能幫助蘇寧易購加速大快消品類的發展,以及建立大快消品類全國倉儲供應鏈的基礎設施建設。
2019年以來,蘇寧易購先后在智慧零售的布局中完成了三步大動作,分別是年初完成收購萬達百貨,6月份剝離蘇寧小店和9月份控股家樂福中國。
至此,蘇寧易購的智慧零售版圖已然成型。
蘇寧的槍里有子彈嗎?
隨著家樂福中國被收入囊中,蘇寧易購的線下渠道布局已經涵蓋了商超、百貨、購物中心、便利店等幾乎所有的線下門店,并與阿里、京東在線下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
不過,蘇寧易購的挑戰也隨之而來。
智慧零售的布局,離不開物流的支撐。根據三季度財報數據顯示,2019年1月至9月,蘇寧物流擁有倉儲及相關配套面積1105萬平方米,快遞網點26091個,并且已在41座城市投入運營50個物流基地,在17座城市有23個物流基地在建和擴建。
另外,加上新整合的家樂福中國覆蓋全國53個城市的8個中心倉,或許會讓蘇寧的物流供應鏈競爭力大大加強。
實際上,智慧零售的布局與自建物流設施網產生的協同效應,也為蘇寧易購換回了足夠多的回報,最直觀的就是蘇寧易購的會員數量、活躍度、黏性都得到了顯著提升。
根據三季度財報數據顯示,從2019年1月至9月,蘇寧易購零售體系注冊會員數量達到4.7億,較年初新增6300萬。
在此期間,蘇寧易購的年度活躍用戶數同比增長48.29%,線上實物商品訂單(不含蘇寧易購天貓旗艦店)同比增長61.83%。
從這個維度看來,蘇寧的槍里不僅裝滿了子彈,而且蓄勢待發。
隨著蘇寧易購歷時十年之久的轉型進入收官階段,也意味著其成本投入期基本結束。
光大證券在研究報告中指出,預計蘇寧在下沉市場及百貨、便利店等業態的探索將持續推進,收入端仍有較好增長表現,鎖定未來盈利潛力。
雖然外界普遍看好蘇寧易購的發展,但對于目前主要依靠外部股權投資獲取收益的蘇寧易購而言,主營業務持續虧損依舊是一座邁不過去的大山。
除了虧損問題外,蘇寧還面臨著來自京東與阿里的威脅。
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2018年上半年,阿里和京東吞下了網上零售超過八成的市場交易份額,而蘇寧僅占4.5%,甚至還不如拼多多。
張近東也承認蘇寧易購還尚未贏下這場戰爭。“這是十項全能的比賽,我們都是圍繞用戶服務進行比賽。圍繞用戶服務的比賽沒有終點,階段性看可能有勝利者,全局的贏家還沒有看到。這個市場太大了,一家企業不可能占據所有入口。”
前路漫漫,這一切還只是開始。
(來源:子彈財經 尹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