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寧易購為何買下家樂福中國?

2019-09-29 余若雨 微信公眾號“投資界”
瀏覽

彼時家樂福中國60億的估值,令人們感嘆賣出了“白菜價”, 昔日風光不再。

兜兜轉轉,家樂福終于邁入蘇寧時代。

9月27日,蘇寧易購發布公告稱,已經完成收購家樂福中國的股權交割手續。至此,蘇寧易購成為家樂福中國控股股東,而家樂福集團持股比例降至20%。

公告發布后,蘇寧控股集團董事長張近東向家樂福中國員工發布內部信, 對3萬名家樂福中國員工加入蘇寧表示歡迎,并稱要擁抱新技術,“全鏈路實現數字化改造”。

此前的6月23日,蘇寧易購宣布,公司全資子公司蘇寧國際擬以現金48億元人民幣等值歐元收購家樂福中國80%股份。彼時家樂福中國60億的估值,令人們感嘆賣出了“白菜價”, 昔日風光不再。

入華外資商超第一家,24年,從鼎盛到“賣身”

此番“賣身”,對于家樂福來說是必然之舉。

一方面,中國業務終于不再拖累家樂福;另一方面,這將成為這位老牌外資商超數字化轉型的拐點。而交易對于蘇寧來說,則是入局大賣場生態,布局智慧零售的關鍵一步。

其實,在蘇寧之前,家樂福中國賣身的消息曾幾度傳出,只是緋聞對象陸續從阿里換到騰訊、永輝。直到今年6月23日,蘇寧易購發布公告,正式宣布斥資48億元人民幣收購家樂福中國80%股權。這場“多角戀”才最終塵埃落定。

收購完成后,蘇寧易購成為家樂福中國控股股東,同時保留家樂福中國現有的組織架構及業務組成。

從“躺著賺錢”到節節敗退,家樂福不免令人唏噓。1995年,家樂福在北京開出第一家店,作為最早一批入華的外資零售商。家樂福憑借先到先得的優勢,坐擁大片市場,成為本土零售企業的學習對象,短短幾年間開出上百家店。

但好景不長,自2009年以來,家樂福中國業績開始下滑,后被大潤發超越;2010年,門店數量又被沃爾瑪趕上。資料顯示,家樂福中國在2017年和2018年合計虧損達16.77億元。掉隊的情況不止發生在中國市場,目前,家樂福已先后退出日本、俄羅斯、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市場。

昔日外資零售巨頭為何敗走中國?一來,電商渠道發展對其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商超競爭也越發激烈;二來,就是家樂福中國自身的戰略問題,市場反應滯后。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家樂福中國也曾嘗試過自救,例如推出供應商送貨到店模式和打造便利店等,但由于物流中心建設的缺失、供應鏈不足和一些其他問題,未能滿足市場需求,也未能扭轉家樂福中國頹勢。

自救未遂后,家樂福中國開始積極尋找買家。早在2018年1月,家樂福中國曾宣布與騰訊、永輝超市(8.970, 0.01, 0.11%)簽署一份關于家樂福中國的潛在股權投資意向書。因此,買家一度被傳騰訊與永輝,最終隨著蘇寧公告“接盤”, 永輝超市與騰訊終止了對家樂福中國的投資。

外資商超大撤退,阿里、騰訊、蘇寧零售三國殺

放眼零售市場,格局不斷迭代更新,外資大賣場站上命運拐點。

近年來,在華的外資商超接連受挫,樂購、樂天瑪特、易買得等紛紛退出中國。2014年,英國零售商樂購撤離中國,在華業務被華潤集團收購;2017年,阿里巴巴224億港幣拿下大潤發;今年3月,麥德龍中國潛在買家被曝出…..

雖然多家外資商超在華水土不服,但人口紅利和廣闊市場還是吸引著新的入局者。今年8月,美國最大的連鎖會員制超市Costco上海開店引發搶購狂潮,開業當日僅5小時就因人滿為患而暫停營業,火爆程度可見一斑,但值得一提的是,當折扣帶來的狂歡退去后,隨之而來的是會員們的瘋狂退卡。“會員制”到底能不能令消費者習慣有待檢驗。

但可以肯定的是,零售業風向變了。它的前景依然向好,據央視市場研究(CTR)公布的《中國消費市場趨勢報告》數據顯示,2019上半年中國快速消費品市場年度增速達到5.4%,相對2018年5.2%的增速呈現穩健增長的態勢。與此同時,看準了新風口的互聯網巨頭們紛紛開始發力。

目前,阿里旗下有三江購物、聯華超市、新華都、高鑫零售、銀泰百貨;騰訊則將永輝超市、中百集團、紅旗連鎖等線下商超悉數收入;而蘇寧自然也沒閑著,今年2月收購了萬達百貨下屬的37家百貨門店。它們在重金爭奪線下零售,尋找新的流量入口,打造線上+線下的零售新模式。

如同商務部所言,“蘇寧收購家樂福中國是正常的市場行為,線上電子商務企業和線下商超融合發展是商業零售業發展的新趨勢,能實現不同業態的優勢互補,擴展供應鏈的綜合服務空間。”

擁抱蘇寧易購后,家樂福中國能煥發新的生機嗎?

(來源:微信公眾號“投資界” 謝文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