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挖礦原理

2009年1月3日,中本聰挖出了第一筆比特幣,并在創始區塊里留下了一段永遠不可修改的話語“the time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標識著比特幣誕生的初衷.....
視頻鏈接:點此觀看
2011年左右,比特幣挖礦進入一群中國少年的視野中,至此比特幣在中國落地生根.....
2012年,以美國蝴蝶實驗室宣布制造Asic礦機為開端,浩浩蕩蕩開啟了一段比特幣的礦機爭霸戰....
再到前段時間,比特幣礦機制造商比特大陸宣布上市,巔峰時估值達150億美元。不可否認,比特幣挖礦已經成為了一個價值千億的龐大產業,而且隨著市場的發展(數字貨幣市場總值正在向萬億美元進發),這個產業也會越來越大。如果讀過我們上一篇文章《挖礦是什么意思》的朋友,就能明白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結果。而今天,小K君就給大家講一講,更底層的東西,最初比特幣挖礦的原理,到底是什么?
比特幣的挖礦原理,簡單來說就是一個數據的記錄過程。我們都知道,比特幣其實是區塊鏈技術最知名的一個應用,而區塊鏈的本質,又是一個人人都可以參與數據處理的數據庫,比如數據更新、記錄這些事。
那么每隔一段時間,就需要有人將之前沒有經過大家確認的交易數據收集起來,進行處理。問題就來了,因為區塊鏈是一個去中心化的體系,也意味著不存在一個所謂的公司或者團隊來主動維護網絡的運行,那這個工作誰來做?大家總不能平白無故幫你干活吧?而且,進來參與數據處理的人多了的話,用誰處理好的數據進行記錄也是一個問題。
區塊鏈最初的創始人中本聰就設計了一個特殊的機制。大家都能參與進來做數據處理,誰處理的最快最好,誰就能獲得數據的記賬權,并獲得相應的比特幣獎勵(這實際也是比特幣的發行過程),所以挖礦機制的實質就是解決上面的兩個問題。
但是里面這個“最快最好”是明確要經歷一系列流程的:
首先礦工們(處理數據的人)要收集還沒有被記錄的原始交易信息,檢查一下這些信息是否有問題,并將其歸集到一個數據塊中。
而每隔一段時間(大約10分鐘左右),就需要大家來進行數據處理,而且只有一個人可以記賬成功。礦工們在打包好數據塊之后,就需要通過解決一系列密碼學難題,來爭奪唯一記賬的權力。這個密碼學難題具體是通過大量的計算尋找一個散列運算值,也叫做哈希值。因為里面應用的散列運算是不可逆的,所以想要查找到符合要求的哈希值是非常困難。
當礦工找到了符合要求的哈希值之后,就可以向全網廣播自己的處理結果。其他的礦工則接收并檢驗這個數據塊是否符合規則。如果大部分覺得沒有什么問題,滿足要求的話,那么這個礦工打包好的數據塊就會連接到整個區塊鏈上,被所有人接受,并獲得相應的比特幣獎勵。
這就是比特幣挖礦的工作原理,整個過程有點像一個海賊王留下了大筆的金銀珠寶,然后跟所有人說,去尋找吧,誰能找到開啟我寶藏大門的鑰匙,誰就能獲得我的全部財富。
當然,這僅是小K君以比特幣為例,講述了一下挖礦對區塊鏈起的作用,總的來說,挖礦是區塊鏈生態中的重要環節,不僅解決了誰來處理數據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它讓越來越多的人參與進了區塊鏈網絡的建設,參與進來的人越多,整個區塊鏈就越加的去中心化,參與數據確認的人也就越多,我們的信息數據也就越安全。
隨著區塊鏈的大規模普及應用,挖礦行業會越來越大,相信未來,挖礦可能會跟人工智能行業中的AI數據訓練師一樣,成為一個社會級別的基礎行業。到那個時候,礦工改變世界,可不是說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