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高校開課教你“修手機”,只為減少電子垃圾

2019-09-07 玥玥 大數據文摘微信公眾號
瀏覽

現在的智能機功能很強大,但是也很脆弱,從高處掉下來——“啪”,屏幕碎了,大多數人這時候會選擇換一個新手機,畢竟,新款手機層出不窮,可選機型也很充足。

各種因為壞掉被淘汰的智能機靜靜躺在抽屜里,你不會想到,修手機居然會成為一門課,結課作業是出一本教程,教大家修手機而不是將壞的手機扔掉,目的是為了減少電子垃圾。

近十年來,維修權運動(Right to Repair)在美國許多高校的技術寫作課上悄然興起。

在80所參與維修權運動的學院和大學中,教師們與iFixit(一家為消費類電子產品提供維修工具包的公司)合作,培訓學生們如何維修電子產品,即使設備制造商刻意讓維修變得更加困難。

在課程中,學生們把電子設備拆開,再重新組裝起來,通過實踐來編寫維修手冊,這樣人們就可以修理而不是扔掉這些壞了的電子產品。

iFixit將學生們編寫的維修手冊發布到其網站上供公眾使用,引發大量點擊。該項目的另一位負責人Brittany McCrigler表示,每月有100萬用戶閱讀這些指南。目前學生們已經為6000種消費電子類產品制作了30000多份指南,受眾超過6000萬人。

“這個教育項目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學到更多的實踐技術,”技術寫作課程的協助負責人Marty Rippens說,"讓工科學生懂得思考產品的使用壽命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變化。"

設備制造商——海量電子垃圾的罪魁禍首?

在制作這些指南之前,學生們必須明白為什么世界各地那么多消費電子產品最終只能被填埋或焚燒。我們到底為什么會浪費這么多東西?這個問題的答案很大程度上在于制造這些設備的公司。

像蘋果或三星這樣的消費電子巨頭每月都會生產新手機或發布新產品。但是,他們極少在自己的網站上發布舊設備的維修手冊。事實上,許多設備制造商竭盡全力確保其產品是極難維修,這樣做甚至是非法的。

例如,AirPods,其外殼是一體的,無法打開;其中的鋰離子電池含有有害環境的物質,無法作為普通垃圾丟棄;基本上找不到回收企業來回收處理這些電子設備。

想象一下,如果你的手機壞了,又找不到任何關于如何修理它的說明,也沒有維修店可以修理它,那么你就必須接受官方昂貴的修理費用或者干脆換一個新的。

課程的第一課,就是給學生們觀看一段關于電子垃圾的視頻。在這個視頻里,美國產生的電子垃圾會被運到其他國家,那里的人們會將電腦、手機和平板電腦等進行拆卸,提取其中有價值的原材料,而剩余的廢物則直接焚燒,產生大量有毒的煙霧。事實上,發達國家超過四分之三的電子產品最終會像視頻中那樣成為電子垃圾運往他國。

看完視頻后,學生們都深有感觸,他們將要學習的是大學課程里幾乎沒有的——怎樣解決視頻里的問題。

iFixit為學生們提供了各種廢棄電子設備,三星Galaxy智能手機、KitchenAid廚房電器、洗衣機,應有盡有。學生們分組工作,把產品拆開,找出故障原因。然后他們把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用圖片形式做成一個分步指南,并詳細描述具體步驟。

敢于拆開昂貴的手機,克服“維修恐懼癥”

iFixit不僅為合作大學提供課程和設備,還協助學生們在線編輯維修指南。這門課程另一個目的是旨在減少iFixit所說的“維修恐懼癥”,即因害怕設備會損壞而不愿意去維修它們。

在去往iFixit的路上,我們遇到了Arielle Sampson,“拆開這些設備總是讓人覺得很可怕,尤其是非常昂貴的電子設備,”這位加州理工圣路易斯奧比斯波校區航空航天工程系的學生告訴我們,她去年秋天選修了這門課。

在課堂上, Sampson和她的同學們拆開了三星Galaxy S8手機,這是一款一年前(2017)上市的手機。因為這款手機當時很流行,所以其維修指南尤其受歡迎。Sampson和她的團隊打開手機外殼,拍下每一步的照片,然后編寫各種如何維修或更換電池、相機、耳機插孔等的指南。

Sampson的隊友Erik Mauk說,他們原來的任務是為這款手機寫五到七篇不同側重點的維修指南,但是他們一口氣寫了十一篇。

Mauk以前在蘋果公司的Genius Bar(蘋果公司維修部門)工作過,所以他比大多數隊友感覺更輕松一些。除了寫作技巧之外,課程真正帶給他的是使他明白了當產品不被回收時會發生什么。

“我以前從沒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Mauk說:“我們總是直接把電子垃圾扔掉,而不是交給可靠的回收商進行回收利用。這太可怕了,這對垃圾接收國的人和環境都是非常有害的。”

培養會思考和負責任的未來工程師

通過向學生們展示當前的電子制造業存在的不可持續性問題,iFixit還希望能激發這些未來的工程師們設計出更耐用、更易回收的產品。而要做到這點首先要讓他們意識到當前的制造過程有什么問題。

“學了這門課程,你會問:我們真的需要粘合劑嗎?”在馬里科帕社區大學教授iFixit課程的Wyatt Johnson說。“如果我們買了手機后第一件事就是裝上手機套,那么我們還會在乎手機是否要再薄兩、三毫米嗎?”

McCrigler則認為,這個課程的目的是讓工程學走出傳統的理論形式,把它與材料產品聯系起來。她想向學生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把工程設計和材料與產品這些放在一起考慮,你在設計上會有什么不同的做法嗎?”

這種學生和教師在課上拿自己的產品開刀的做法使得學生的視角發生大幅度的轉變。當他們克服了維修恐懼癥,順利拆開一件產品時,拆開iPhone就不再像是被判了死刑那么恐怖了。

“我的筆記本電腦和手機都很舊,但如果修一下就還能再用一年,為什么不修呢?”一位名叫Johnson的學生說。“當你明白了電子垃圾背后的黑幕,你便不會想成為幕后黑手中的一員。”

層出不窮的新產品,舊手機甚至等不到被維修

其實不止在美國,國內例如上海交大一些高校,在學校的支持下也成立了電子設備維修的學生社團,成員主要是對電子產品結構比較熟悉的理工科學生,他們為其他學生提供電子設備維修服務,不僅減少電子垃圾,還可以減少同學們因為壞了換新設備的經濟壓力。

然而維修和生產一直是矛盾的兩方面,以前各大電子城都有許多維修電子設備的柜臺,但是現在修手機的地方逐漸變少了,并不是現在的電子產品壞的少了,而是現在產品的更新迭代速度太快了。

據統計,2019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就達到了3.4億臺。

這就造成了越來越多的人換手機不是因為壞了,而是因為卡了、慢了、落伍了。在這種情況下,舊手機根本沒有等到壞了被維修的機會,就已經成為了電子垃圾,而這個問題,大概只能靠合理的回收來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