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凜冬侵襲 何為TCL華星“越冬密碼”

2019-09-06 李思綺 IT之家
瀏覽

制造業最殘酷之處就在于難以逃脫周期的宿命,以重資產、高科技建立競爭壁壘的制造類科技產業更是如此。

當大多數競爭者都在面對產能過剩、價格下降、嚴重虧損的時候,只有掌握效率和創新的雙重密碼的少數派,最終能夠成功越冬、乃至逆周期擴張,在新的周期建立領先優勢。

最新一個遭遇凜冬侵襲的產業樣本,是電子信息產業兩大千億美元級基礎產業之一,被視為數字時代核心人機交互入口的半導體顯示面板。

回顧歷史,自顯示產業核心從北美移至東亞,中國大陸,韓國,日本,中國臺灣,囊括了全球面板版圖21世紀以來格局變遷的每一幀重要歷史時刻。

2019年以來,產業中核心玩家出售、關廠、尋求對外合作的傳聞甚囂塵上,而產能開出、產品創新、新技術突破的報道同樣不絕于耳,相較于過去20年的幾次行業低谷,這份不尋常的喧囂的背后,不只是產業周期史的簡單“copy&paste”(復制粘貼)。

翻閱各家廠商2019年上半年的成績單和過去幾年完整“液晶周期”中各廠商的表現,我們相信走出這輪寒冬,全球半導體顯示產業將在產業鏈國別轉移、產品技術路線更迭、規模向行業龍頭集中等趨勢的共同作用下呈現新的格局;而誰將有望成為穿越暴風雪的少數派,也有了較為明晰的線索。

圖表1:2012-2024全球面板供需關系演化圖

數據來源:IHS Markit產能和需求增速都在下降

01

凜冬侵襲

連續2年多的面板價格下跌將全球面板行業帶入凜冬。這個寒意料峭且尤顯漫長的行業景氣低谷,或許從2017年中國大陸顯示面板廠商規模首次超越韓國和臺灣,拿下全球話語權那一刻,就已注定。

圖表2:主流尺寸面板價格連續2年處于下行區間

數據來源:群智咨詢

圖表3:中國大陸廠商顯示面板規模2017年攀升至全球第一,預計至2020年LCD規模占比超過50%

數據來源:IHS Markit

【1】中國大陸vs韓臺,涇渭分明的兩條發展軌跡

在主要尺寸面板價格持續下跌的慘淡景象中,過去一個月,全球主要面板廠商的2019中報逐一揭曉。無論是韓國三星和LG,還是臺灣的友達和群創光電,在各自半年報中無不爆出虧損。

回顧各家過往3個季度的財務表現,這已是自2018年第四季度以來,臺灣廠商連續3個季度、韓國廠商連續2個季度陷入經營虧損泥潭。

韓國面板雙雄和臺灣兩強歷經數個周期,通過持續領先的研發投入、高額的資本開支、領先的產品和客戶結構建立起的競爭壁壘,乃至憑借與下游電子消費業務協同的逆周期現金流平滑策略,在剛剛過去的幾個季度中,似乎無一例外地失效了。

圖表4:主要面板廠商季度凈利率

數據來源:企業財報

韓國面板巨頭三星電子,扣除下游客戶的一次性補償后,2019上半年營業利潤率已經滑落到-2.4%,這是自2016年Q1、時隔3年之后,三星電子面板業務再度爆出巨幅虧損。三星韓國LCD線計劃停產的消息也迅速傳開。

據市調機構的相關人士透露,三星在韓國本土的一條120K/月產能的8.5代線體,自7月開始已經陸續關停;近年巨資豪賭大尺寸白光OLED的另一韓系顯示大廠LGD,也已籌劃陸續關停韓國本土的LCD大尺寸面板產能。

中國臺灣的面板廠商友達光電和群創光電,虧損幅度甚至更大。從公開財報數據觀察,這兩個競爭者的毛利率在行業內低得驚人,友達光電的二季度的毛利率下降至2.8%,而群創光電二季度的毛利率則僅為2.62%。極低毛利前提下,兩家臺灣廠商的虧損幾乎是難以避免的局面。

更為殘酷的是,傳統銷售旺季的7、8兩月,根據群智咨詢公告的數據,主要尺寸面板價格仍在緩慢下降,韓國和臺灣業已盡數陷入虧損的面板廠商,第三季度的業績恐將更加慘不忍睹,更不要說僅存連年虧損、四處尋求救助的JDI一家的日系面板玩家。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中國大陸的領先廠商在產能繼續快速擴張的背景下,在業績上出人意料的表現。

盡管無法逃脫整體行業景氣低谷的影響,TCL華星、天馬和京東方在已經公告的2019年半年報中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凈利潤下降,但均步調一致地保持了凈利率為正,與韓、臺選手清一色的經營虧損相比,涇渭分明。

圖表5:三家國內面板廠商繼續盈利

數據來源:企業財報

【2】顯示面板產業國家轉移進行時

顯示面板與半導體是全球電子信息產業鏈中,產值均超過千億美元的兩大核心基礎產業,兩者在產業格局、國別分布、技術等發展要素上存在諸多不同,但誠如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的觀點,在這個高科技、重資產、長周期的競爭性行業中,只有在技術、資本、管理三個核心競爭要素上均取得領先地位的企業,才能保持長久競爭力。

中國大陸作為全球消費電子制造集群中心,工業門類齊全、工程師紅利顯著、下游需求持續涌現,兼之半導體顯示對中國大電子產業的核心基礎地位帶來了持續的政策紅利,共同支持了京東方、TCL華星、深天馬等廠商在過去10年快速建立起規模和效率的相對競爭優勢,并開始逐步突破技術門檻,諸多面板工廠如雨后春筍般在中國各地崛起,產能全面向中國傾斜。

過去5年,全球面板面積規模年復合增速9%,而中國主要玩家中,TCL華星面積復合增速21%,收入復合增速12.2%;京東方面積復合增速42%,收入復合增速15.5%。

圖表6:2013-2023(F)全球大尺寸面板產能及中國雙雄產能增速

數據來源:公告產能、產線阿爾法工場整理

圖表7:2013-2019H1主流面板廠商營收增速

數據來源:企業財報

而根據IHS預測數據,未來5年,全球面板面積規模年復合增速降至5%,其中,中國大陸龍頭企業TCL華星和京東方分別以17%和11%位居前二。

隨著大陸兩強的11代線相繼投產,中國大陸廠商將繼續鞏固全球液晶顯示面板的話語權, 與韓臺競手在規模和技術路線的此消彼長中,也基本可窺見下一輪產業周期中,中韓兩國在半導體顯示產業的全球領先地位、以及市場集中度的變化趨勢。

圖表8:全球面板廠商依產能預測的市場排名變化

數據來源:產能公告、阿爾法工場整理

僅以世代線體升級為例,中國大陸兩強京東方和TCL華星從 2018 年開始投產11代線,由于高世代線對應的經濟切割尺寸在 65”及以上尺寸,極大地提高了超大尺寸面板的切割效率,加強了中國大陸廠商在上述尺寸對臺韓廠商的成本競爭力。

隨著電視平均尺寸的不斷攀升,且65 英寸以上電視面板價值量遠遠超過當前的主流尺寸,所以未來2-3年中國大陸面板廠商必將在 65 英寸以上的市場中占據更大的份額。

圖表9:65吋及以上尺寸產品占比快速增長

數據來源:貝恩咨詢

圖表10:各世代線經濟切割尺寸表

數據來源:中信建投證券

這一輪顯示面板產業國別轉移帶來的最大的副產品,可能是進一步加劇了本輪行業景氣低谷的持續時間和嚴峻程度。供應/需求比的缺口這一指標足以說明當下供大于求狀況的嚴峻程度:

即使從現在開始,所有廠商均不再宣告新增產能,全行業恢復到2016年的供需比關系也需至2021年。全球范圍內原來每3-5年一輪的“過剩—虧損—出清—盈利”液晶循環是否會因此出現規律性變化,還需繼續觀察。

【3】市場需求和產品技術創新共存,共同驅動中長期行業成長

即便時世如此艱辛,對于場內的玩家們而言,特別是領先的中國龍頭廠商,不但不會有輕言放棄者,更可能將這輪行業低谷視為逆勢擴張、提高全球產業集中度的重要時間窗。核心原因有二:

首先,半導體顯示行業之于電子信息產業乃至一國國家科技產業綜合競爭力的基礎設施級別意義已無須贅述。

在沖突推動全球走向“one world,two systems”的可能情境下,電子信息產業作為全球化分工程度最高的產業之一,存在格局重構的可能。

半導體顯示行業是電子信息產業鏈的核心基礎產業環節,是中國最有可能建立全球領先優勢的行業,作為國家核心資產的地位在未來數年將進一步增強。

其次,半導體顯示是構建以視覺為基礎的人機交互界面的最核心器件,在AIOT和5G時代,因顯示應用場景的大幅延伸,具備持續的需求成長,而柔性、可折疊、透明顯示、近眼顯示等諸多產品技術創新的涌現則將加速上述需求的爆發。

圖表11:主要顯示應用領域保持持續增長

數據來源:IHS Markit

正是這個行業基本面上存在的中長期需求增長和中短期產能過度擴張的矛盾,定義了未來2年全球面板產業格局的核心基調:全行業景氣低谷持續難以避免,而誰能在漫長的寒冬中增強相對競爭優勢、實現逆周期成長,誰就能夠在下一輪產業高峰期取得全球領先地位。

02

越冬密碼

回顧過往不難發現,每次行業低谷都會加速競爭格局的重構。受益于過去數年中國國內資本的助推和制造業的發展,人才、技術、產能規模都快速向中國龍頭集中,上半年全球產業僅中國三家面板領先廠商持續盈利,未來這種趨勢將有望進一步加強。

當大多數競爭者都在面對產能過剩、價格下降、嚴重虧損的時候,只有掌握效率和創新的雙重密碼的少數派,最終能夠成功越冬、乃至逆周期擴張,在新的周期建立領先優勢。

當我們將目光進一步聚焦中國大陸面板的領先廠商時,已為市場熟知的京東方經過數年高速規模擴張,已經在TV應用、IT應用、移動設備應用等領域建立起規模的全球領先地位。在本輪行業低谷,京東方依然堅持產能擴張步伐,并在柔性AMOLED手機產品方面堅定拓展,雖因過大的產能規模在行業低谷期承受巨大盈利壓力,但尚保持了經營利潤的正向水平。

從目前觀察,本輪行業低谷期的持續時間更長、強度更高,則將對主要面板廠商的產能結構和投資質量、經營管理能力和產線產品技術水平帶來更加嚴峻的考驗,顯然更具備穿越產業周期能力的企業,更有可能在下一輪競爭中占據優勢。

中國另一大面板巨頭TCL華星的財務表現,則反映了與京東方頗為不同的發展戰略。TCL華星從 2012年開始至2018年,營收從72.4億元增長至 2018年276.6億元,復合增速約25%。

盡管由于面板行業特性,其盈利呈現周期性波動,但橫向對比同業,TCL華星的盈利能力一直居于行業首位。EBITDA率連續27個季度排名全球領先。是自2012年投產以來,唯一一家每年都盈利的企業。

圖表12:華星光電2013-2019H1的EBITDA%

數據來源:企業財報

在穿越產業周期的持續業績表現的背后,我們看到TCL華星與國內另一面板巨頭京東方在戰略上的差異化布局。

相較于京東方全領域快速發力的龍頭策略,TCL華星則采取了在細分領域做強、專注發揮后來者優勢的投資和經營策略,即使在市場份額和產線數量都較低的情況下,憑借細分領域精準的線體投資布局、產業鏈協同優勢、以及極致的運營效率,確保了業內領先的盈利水平。

圖表13:TCL華星2012-2019年營收及凈利潤指標

數據來源:企業財報整理

要打破面板行業同質化競爭格局,引領行業穿越寒冬,除了領先同業的管理水平和資本實力,另一大秘訣在于產品與技術的持續創新能力。

優秀的費用管控能力,使得TCL華星可以將更多資源投入到研發中去,使得華星光電研發投入比例得以持續上升,并領先于同業。

圖表14:研發投入比率(%)

數據來源:企業財報

8月30日,TCL華星在深圳召開史上首次新品發布會。此次發布的全球首款MLED星曜屏,采用的是TCL華星首創的玻璃基板集成LED背光方案,包括亮度、對比度、色域等在內的綜合顯示效果,全面達到、并部分超越了大尺顯示領域目前最高端的白光OLED顯示的效果。

雖然TCL華星t4工廠第一期產能要年底才能完全量產,但TCL華星卻在本次發布會上,出人意料地展示了OLED柔性顯示最前沿的諸多技術,從折疊、窄邊框、窄下巴到屏下攝像等一系列完整解決方案和產品。

在新型顯示技術領域,TCL華星主導的廣東聚華是柔性印刷顯示工藝的研發平臺,擁有業界唯一的國家印刷及柔性顯示創新中心資質,并聚合了包括深天馬等其他行業龍頭和眾多高校的科研團隊,共同打造下一代顯示技術的共性平臺。

在新型發光材料領域,TCL華星旗下的廣州華睿,在QLED材料研究上已達到全球領先水平,目前擁有的公開專利數量已經高達全球第二,僅次于三星。

圖表15:量子點專利排名

數據來源:依據公開資料整理

綜上,顯示產業國家轉移的趨勢正在從產能轉移、產業鏈轉移,向下一代技術領先階段邁進,而誰將有望成為穿越暴風雪的少數派,也有了較為明晰的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