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運營商財報的亮點與隱藏的暗礁

2021-08-25 Tony -->紫金山科技
瀏覽

財報見喜、齊聚A股、5G后勁爆發邁過“尷尬期”……這一周,資本動態和三大運營商牢牢綁定,成為ICT業最熱的談資。

上一次這樣的現象,還是2017年8月中國聯通啟動混改,包括四大互聯網巨頭在內的780億元涌入混改大盤時。

隨著5G揚帆三年行動的開啟,運營商在5G+行業上的前期試點開始轉向深入合作,而資本市場也在高度關注運營商的下一步戰略方向。

5G,云網融合,賦能行業數字化……不再是運營商年度戰略愿景上的“詩和遠方”,儼然已成為2021-2023年5G下半場的硬仗內核。

當各項營收、5G用戶數、收入結構變化在三大運營商財報中一項項被披露后,ICT業尤其是產業鏈上的企業更為關注的是:

邁過5G尷尬期的運營商,下一步投資側重點在哪里?面向需求繁多的行業市場準備了哪些“武器”?如何在市場已經趨近飽和的現狀下拉動營收,又在資本市場穩住步伐?

01

財報的亮點與隱藏的暗礁

隨著中國聯通發布財報,三大運營商的2021年上半年業績報告集體出爐,并被媒體以“橫向評比縱向分析”的方式解讀了數次。

一個業界共識是,2021年上半年大背景是5G投資力度大于市場回報且內外部環境挑戰依然復雜的現實,而三家運營商頂著5G個人應用難見創新、行業應用難見效益的壓力,在營收和利潤均實現了增長且增幅較大。

用數據說話,三大電信運營商給市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半年成績單: 中國移動營收4436億元,同比增13.8%;股東應占利潤591億元,同比增6.0%。盡管中國移動一直坐穩運營商“老大”位置,收入和盈利向來是獨自“領跑”,但不得不承認,這個“6%”是其“大象再難快跑”現實下,近十年來最好的半年盈利增幅。

中國電信營收2192億元,同比增13.1%;凈利潤177億元,同比增27.2%。利潤同比增幅最大的中國電信,其政企市場和天翼云的增長受到業界高度關注:其上半年政企服務收入501億元,同比增長了16.8%;天翼云收入140億元,同比增長了109.3%。

中國聯通營收1641.74億,同比增長9.16%(移動主營業務收入達到821億元,同比提升7.3%,增幅創2018年全年以來新高);利潤總額112.41億元,首次突破百億大關(凈利潤40.33億元,同比增20.61%,增速也高于2019年、2020年同期)。

(運營商財報數據,來源:通信產業報)

三家運營商亮眼的半年報,有多大程度得益于5G的普及?還有哪些隱藏問題需要重視? Strategy Analytics研究總監楊光在接受紫金山科技記者采訪時表示,通過三大運營商2021上半年的經營數據可以發現,5G的發展確實起到了提振移動業務ARPU的作用,三家運營商的移動業務ARPU均有相當幅度的上升。例如中國移動用戶從4G遷移到5G后,其ARPU平均上升10%,可見運營商有望憑借5G扭轉過去幾年間ARPU一路下滑的勢頭。

“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三大運營商中除中國電信取得了超過5%的移動用戶增長之外,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的移動用戶數量并未有顯著變化。可見個人用戶市場的增量空間確已非常有限,運營商需借5G的機會,真正推動經營模式的轉型,一方面積極尋找新的增長空間,一方面充分挖掘存量價值。”

事實上,在政企數字化、云網融合業務上,運營商的投入也已在上半年有所回報。

楊光也提到,這半年,以IDC、IT服務、云計算等業務為代表的政企、產業數字化業務對運營商的業績增長做出了重要貢獻,已經成為運營商業績增長的重要引擎,非常期待看到運營商能在政企數字化轉型市場上取得進一步的發展。

“但5G能否為運營商的政企業務帶來非常大的直接的增量,可能還需要進一步觀察。我個人認為,5G的價值可能更多地體現在,以5G發展為契機和標志,凝聚社會數字化轉型共識、加快數字化轉型進度的方面。而運營商在這一過程中的價值不僅僅在于5G連接,而應成為一個綜合的ICT服務提供商。”

02

5G下半場,等待運營商的是什么?

就在三巨頭財報集體報喜之際,8月20日中國電信在A股漲停,8月23日在A股跌停,一個過山車般的曲線,也間接反映了電信市場趨于飽和的當下,資本市場對這三家ICT產業龍頭的“后勁”尚存疑慮。

在中國電信發布財報后,已有財經類媒體分析稱,芯片等“卡脖子”問題已開始讓運營商在5G方面調節投資,隨著中國電信在A股上市,運營商在芯片問題、5G投資問題上會有何新走向,不僅決定著產業鏈企業的走向,資本市場、行業企業也尤為關注。

對此,楊光稱,芯片問題是影響上半年國內5G投資的一個因素,“但并不是最主要的那個因素”。

“新晉運營商的內部整合、網絡共建合作模式的落地乃至相關頻譜的清頻進度,可能都是影響上半年5G部署進度的因素。隨著700MHz和2.1GHz兩個大項目的塵埃落定,以及5G揚帆計劃的發布,下半年乃至到2023年的5G建設節奏已經明朗,預計國內運營商在未來一段時間還將維持較為積極的投資建設策略。”

1個月前,工信部、教育部、文旅部等十部門聯合印發了《5G應用“揚帆”行動計劃(2021-2023年)》,結合當前5G應用現狀和未來趨勢,該計劃圍繞標準體系構建、產業基礎強化、信息消費升級、行業應用深化、社會民生服務、網絡能力強基、應用生態融通、安全保障提升這8大方面,提出了“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高水平發展模式,并確立了3年內實現5G應用深度和廣度雙突破的5G發展目標。

對5G應用一向頗有真知灼見的中國工程院鄔賀銓院士在近期的線上峰會中提到,5G應用還沒有真正地在工業企業里面起到主流作用。

因為工業流程設計標準比較復雜,無論是IT企業還是制造企業,初期都試圖回避工業領域標準碎片化、協議不開放的難題。“在大量的工業應用方面,5G還是可以基本滿足需求的,但產品形態需要進一步適應行業具體變化,不能把現有公眾網上的基站、核心網等產品直接套搬到行業企業中。” 而揚帆計劃中突出了5G產品攻堅工程、增強5G基站行業適配能力、推動5G模組規模化商用、建設行業終端產品體系等一系列5G產業強化行動,也為2021-2023年5G商用進一步釋放出利好信號。

在備受矚目的5G揚帆三年行動計劃發布后,齊聚A股的運營商能否真正深入行業應用,并借5G實現效益大翻身? 對這個問題,楊光稱,從歷史上看每一代新的移動通信技術都可以幫助運營商發掘新的增量市場、提升用戶ARPU,從而提振運營商的經營業績。但隨著新技術滲透率的不斷提升,其帶來的增長也將逐漸放緩,逐漸進入生命周期中的平穩期,運營商則需要開始準備更新一代的技術部署。

而當前5G的發展勢頭可以說也基本符合這樣的歷史規律,但要真正達到“翻身”,則意味著運營商需要尋找到新的業務模式,打破這樣的歷史周期,實現真正的長期可持續增長。“從這個角度說,可能還是任重道遠。”

那么,以運營商為龍頭的5G產業鏈,如何真正滲透到垂直行業,在標準銜接、產品研發、需求對接方面真正解決5G 2B的痛點? 鄔賀銓的建議是,產業鏈要趁著5G工業模組還不夠的局面,積極開發新興的5G工業網關,在工業模組里面實現IT和OT的融合,“最好能夠走得更遠一些”。

從更具體的角度,楊光稱:“有很多角度可以著力,比如在標準化上,就需要5G企業抽象各個不同行業、不同場景的共性特征,形成擴大產業規模的有效手段。” 他也著重提到了“預集成”策略:垂直行業的解決方案往往涉及的方面多、集成難度大,集成復雜度與時間周期又是制約行業解決方案部署的一個重要因素,國內外電信運營商都有通過所謂“預集成”加快這一過程的案例。

“電信運營商可以發揮對產業鏈的影響力,匯聚產業鏈各環節的合作伙伴,進行必要的‘預集成’,從而加快5G2B業務和技術的發展。” 同時,楊光坦言:“我們必須得承認,5G 2B發展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問題和困難,而解決這些問題必然是需要時間、甚至反復試錯的,所以產業鏈還是應該對5G 2B的發展保持戰略耐心,尊重產業規律,循序漸進地推動其發展。”

“另外,運營商也必須注意到,數字化轉型的市場空間廣闊,但其中對5G存在剛需的場景終歸有限,運營商也不應僅僅執著于5G相關的產品和服務,而需要全方位探索,盡早形成全面綜合的ICT服務能力。” 近日,隨著中國電信回歸A股募集544億元,中國移動也將回歸A股募集560億元,不少媒體乃至自媒體也對這1104億元的投向予以了分析。

“通信網工小兵”分析,中國移動560億會主要投到5G,而電信544億將主要投向云網融合。

5G下半場,運營商究竟會向哪些方向發力?業界正在等一個答案。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盡管已經跨過5G投資尷尬期,但迎接三巨頭的,也不再是詩和遠方,唯有硬戰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