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域網絡進化進行時:數字化轉型你需要華為這艘方舟

在數字化轉型的馬斯洛需求模型中,網絡基礎設施正如“衣食住行”生理需要般居于最底層,各種ICT技術均根植其上,可以說網絡的發展程度與轉型成敗或數字化水平直接掛鉤。其中,廣域網絡作為數據聯接和融合的“大動脈”,成為了當下這場聲勢浩大的全行業變革的主戰場。
洶涌而來的數字洪流、海量終端的始終在線、創新應用的快速落地、更高級別的業務保障……面對廣域網絡涌現出的種種訴求與挑戰,創新是唯一解決途徑。在8月18日的華為數據通信創新技術峰會南京站活動上,華為數據通信產品線總裁胡克文面向行業發布了新一代NetEngine 8000全業務智能路由器,基于平臺、協議、運維三大領域的突破性創新,打造“智能+聯接”的網絡引擎,為行業數字化轉型、也為如火如荼的“新基建”注入新的動能。
廣域網絡進化進行時
在探索NetEngine 8000所具備的特性與價值之前,首先讓我們來回顧下廣域網絡在行業中的發展——就像移動通信的代際更替一樣,它也經歷了辦公互聯、業務專網兩個階段,正進入到全業務智能的新時代,其主旋律是從“盡力而為”到“提供有確定性保障的指標”。
辦公互聯時代始于2000年左右,伴隨著Word、Excel等工具的出現,辦公實現了數據統計和文檔寫作電子化,完成了辦公信息載體從紙件介質向電子化的飛躍。這個階段的廣域網絡帶寬需求較小、聯接以“可達”為目標、網絡運維手段以命令行為主。
業務專網時代始于2010年左右,ICT開始進入企業的生產系統,企業出現了生產網、辦公網等用途的多張獨立專網。其中,生產網以SDH網絡為主,強調高質量承載;辦公網隨著視頻業務、數據集中管控等需求的出現,向更大帶寬、基礎的QoS質量保障和初步自動化的運維演進。
全業務智能時代的到來,則主要受到兩方面因素的驅動。一方面,隨著越來越多企業將業務和數據部署到云端,“上云”已成必然趨勢。而“上云”能發揮多大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聯接企業與云資源的網絡的能力,對廣域網絡的帶寬、可靠性、安全性等均提出更高要求;同時,在云的視角下網絡是一個整體,業務運行在一張網上,傳統的IP協議、運維模式等亟需改進以適應這種變化。
另一方面,據統計目前全球共推出了92張5G商用網絡,5G用戶規模也已超過1億,5G正加速照進現實。5G從ToC到ToH/ToB,帶來更豐富和多樣化的應用場景,對承載業務的網絡提出了更極致的性能挑戰,以及低時延、移動性、海量聯接等新的訴求。加上ICT越來越成為企業的核心生產系統,業務的體驗質量成為“剛需”,以電力行業為例,繼電保護、SCADA監控等業務需要穩定的帶寬,否則可能會帶來電力保護失效等故障,引發嚴重后果。
作為一家在廣域網絡有著超過20年專業積累,已經服務了全球100多個國家的金融、政府、交通、能源等行業客戶的領先廠商,華為已通過“智能超寬、智能聯接、智能運維”的智能IP網絡,為廣域網絡乃至數據通信網絡的未來演進指明了方向,NetEngine系列智能路由器即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時代網絡的新引擎
路由器相當于網絡的引擎,其吞吐量決定了“管道”的大小、其性能也關系到互聯的質量。進入新時代的廣域網絡需要新的引擎,此次發布的新一代NetEngine 8000全業務智能路由器何以釋放數據潛能、開啟更多商業創新,從而高效匹配行業數字化轉型以及“新基建”所需?胡克文答之以“新平臺、新協議、新運維”三大創新。
首先是“新平臺”,構筑超寬基礎網,助力百萬企業上云。NetEngine 8000基于新一代硬件平臺,在電源工藝、能耗設計、高階調制技術等領域取得了技術突破,實現業界領先的單槽位14.4T能力,助力企業構筑超寬的云間互聯。面向工業互聯場景,NetEngine 8000支持從64K~100GE全場景接入能力,一臺頂“多臺”,在靈活適配各行業網絡場景的同時,降低網絡投資成本。
其次是“新協議”,SRv6使能網隨云動,硬切片實現帶寬靈活調配。傳統網絡業務開通慢、業務路徑不可控,NetEngine 8000支持SRv6新協議,使能廣域網絡與云的快速聯接,業務一天開通;同時可基于業務意圖實現最優路徑選擇,保證了關鍵業務時延可承諾。
此外,針對傳統廣域網絡中存在的業務共享帶寬、相互搶占的問題,NetEngine 8000支持業界獨有Mbps級硬切片,可實現K級應用的業務流量的硬隔離,在支撐多網融合的同時,為關鍵業務提供100%的帶寬保障。
最后是“新運維”,AI加持的智能運維,邁向網絡自動駕駛。為應對當前投訴驅動的被動維護帶來的極大挑戰,NetEngine 8000率先將AI技術應用到IP網絡中,實現AI智能故障預測和分鐘級的精準定位,網絡故障預測率可以達到90%以上,做到“防患于未然”。
不創新新產品寧可不做
上世紀初,奧地利政治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提出“企業家的職能在于創新”,這一觀點至今仍廣受認可。華為在數據通信領域由追趕到領先的故事向來為人所津津樂道,即便在嚴峻的外部環境下也表現出很強的市場活力,究其背后,持之以恒的創新顯然功不可沒。
“天下之事,因循則無一事可為;奮然為之,亦未必難。創新是華為之魂,我們在每一代產品上都追求創新、追求突破,新產品如果不創新寧可不做。”胡克文在發布會后的媒體圓桌上告訴C114。
根據華為年報,其2019年的研發支出達到1317億元,約占全年收入的15.3%,近十年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6000億元;從事研究與開發的人員約9.6萬名,約占公司總人數的49%。在數據通信領域,這家公司亦是整合了算法、架構、芯片、材料等諸多方面的全球頂尖研發資源,來打造全面創新的技術與產品,引領產業前進。以SRv6為例,華為參與了超過59%的SRv6標準制定,截止目前在全球已經實現超過20個商用部署。
更重要的是,華為的創新并非“無根之木、無源之水”,而是與客戶息息相關。胡克文闡述道,創新的目的是為了“把復雜留給自己,把簡單帶給客戶”,面向萬物互聯,IP網絡的配置、控制、優化等日趨復雜,華為通過引入AI和技術上的大量突破將之變得簡單化。比如NetEngine 8000中用到的管理、控制、分析合一的管理平臺iMaster NCE和iFIT隨流檢測技術均為華為首創。前者可實現網絡全生命周期的自動化,當前已在全球80多張網絡商用;后者可實現逐業務、逐包的性能檢測,支撐業務SLA可視,榮獲了2019年東京Interop特別獎。
在創新的方法上,華為始終倡導“跟著客戶走”,比如將金融客戶的“穩態+敏態”需求,作為開發目標網絡解決方案的依據。目前它正通過NetCity機制與運營商及行業客戶展開聯合創新,共同定義商業場景,以DevOps的模式實現創新方案的快速導入。
這個世界變化愈來愈快,打牢網絡根基是迎接變革沖擊、把握時代機遇的第一步。華為以創新引領IP網絡智能進化,并躬身入局打造適配千行百業紛繁場景需求的解決方案,無疑為大大小小企業提供了乘風破浪、駛向數字化轉型成功的“方舟”。這張船票,你捏好沒有?
作者:蔣均牧來源:C114通信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