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高通“和解費”高達100億,但仍無法購買高通芯片!

此次和解算是雙贏局面,但長遠來看,華為芯片國產化仍是一場持久戰。
據外媒報道,高通本周三表示,已與華為就專利許可問題達成一項"長期的全球專利許可協議",華為將在第四財季向高通支付18億美元(約126億人民幣)的追補款。
高通表示,已與華為達成了和解協議,并達成了該協議包括一些交叉授權,雙方關系正式有所緩和。
這其實與高通和蘋果之間的和解極為類似。去年,高通和蘋果也簽訂了類似專利協議和解,蘋果公司為此向高通支付了高達45億美元的巨額代價,前者也如愿可以在今年的iPhone12系列上順利搭載高通5G基帶芯片。
對比蘋果公司的45億美元,華為的18億顯然要少了很多。這很可能是與華為在5G網絡專利技術標準的積累優勢有關。
不過,根據美國法規,目前華為仍被禁止購買高通的芯片。
或許會有人納悶,為什么許多報道稱華為專利第一,但卻還要支付如此高額的專利費用給高通?
事實上,5G技術涵蓋非常廣,華為不可能都能通吃,目前華為主導的是控制信道的Polar碼,而數字信道的編碼方案是高通的。此外,雖然專利的數量很重要,但質量也必不可少。兵不在多而在核心的專利才是各個企業爭搶的難以躲避的重點。
而且,在智能手機領域上一些信號無線傳輸技術和協議,絕大部分都源自于高通,高通賺錢的核心路徑并不是賣芯片,而是專利授權費用,所有手機廠商包括蘋果在內都無法繞開高通的專利,蘋果公司去年也和高通訴訟和解,向其賠付了45億美元的天價和解費。
當然,進行適當的交叉授權才能達成雙贏的局面。邁入5G時代,除了華為,加上中興等其他手機廠商的專利,中國在5G市場上的話語權確實比4G提高了不少。
此次與高通緩解,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華為在關鍵技術和芯片零部件遭封鎖的部分壓力。長遠來看,華為芯片國產化仍是一場持久戰。
責任編輯:黃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