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再提聯想,昔日民族標桿倒下了嗎?

負面新聞纏身,形象跌落
一個企業的口碑與形象好比是一把劍,正所謂十年磨一劍,斷劍一瞬間。而目前的聯想就處在負面新聞的泥沼里,想要爬出來要的不僅是努力,還需要時間的累積。
似乎已經很久沒有人再提到那個“如果沒有聯想,世界將會怎樣”的聯想了,聯想是從何時開始進入“人人喊打”模式的?這還要追溯到 2016 年5G 標準投票事件,當時華為以一票之差最終輸給高通,而多家網絡社交平臺爆出聯想和旗下的 Moto 把關鍵性的兩票投票給了高通,導致華為錯失 5G 標準,瞬間聲討四起。
這不是第一個罵名的開端,更不代表形象破壞結束,聯想的高層在媒體面前總是“金句不斷”。從聯想集團董事長兼 CEO 楊元慶在聯想 18/19 財年第四季度財報會議上的“聯想沒必要做芯片與系統”,到“我們不是一家中國的企業,聯想是一家全球性的企業。”到聯想前 CFO 黃偉明在接受美國媒體采訪時的“聯想要將工廠從中國搬走”,再到聯想斷供華為猜想事件。一次次地站在風口浪尖,“賣國論”似乎已經是對聯想最大地斷定。
是既定事實,是斷章取義,是誤解,還是造謠誤判?“觀眾”是感性地,可能會對前者買單。而就聯想 Q2 財報的亮眼和股價的滑鐵盧作對比,多數“看客”又不免與其“賣國論”相聯系起來。面對如洪水般的口誅筆伐,聯想掙扎了、聲明了、澄清了,但顯然,效果不佳。
難道,聯想的“招黑”是與生俱來的嗎?當然不是。
圖片來源:聯想官網
憶往昔
眾所周知,聯想曾經也像華為一樣是標桿級的民族企業,是第一家進入世界 500 強榜單的中國民營企業,是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
1984 年是中國現代化企業和企業家誕生最為集中的一年。這一年,柳傳志拿著中科院計算所的 20 萬元,在中科院計算所的一個小傳達室里創辦了一家公司——聯想的前身。
“那是一個非常寒磣的屋子,里外間加起來一共 12 平方米,磚結構,冬天冷夏天熱,一到冬天腿就凍得不好使。” 但是,就是在這個“貧民窟”里,通過賣旱冰鞋、賣電子手表、幫別人檢修機器,收獲了其第一桶金。
同年,中科院研究員倪光南應邀加入,擔任總工程師一職,并在次年推出了第一款產品“漢卡”,這家計算所公司才開始了真正的科研產業化道路。
1987 年,聯想成功推出聯想式漢卡,并在次年榮獲中國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1989 年 11 月 14 日計算所公司改名為聯想集團公司。
1994 年,聯想在香港證券交易所上市。
1997 年,聯想集團以 125 億元人民幣的營業額成為中國信息產業界名副其實的 “龍頭”。 當年的柳傳志提出: “聯想有信心爭取在 2010 年達到 100 億美元的奮斗目標,并有望進入世界 500 強企業的行列。”
1998 年,聯想獲得中國銀行 10 億元人民幣貸款,這是當時中行與國內信息產業屆的最大一筆貸款協議。同年,聯想 PC 機的國內市場占有率已達 10%以上,躋身亞太市場的前 5 名,穩居國內第一電腦品牌的地位。
2001 年,楊元慶出任聯想總裁兼 CEO。
2003 年 4 月,聯想集團在北京正式對外宣布啟用集團新標識"Lenovo",用"Lenovo"代替原有的英文標識"Legend",并在全球范圍內注冊。
2005 年,聯想完成對 IBM 個人電腦事業部的收購。
2008 年 7 月 9 日,美圍《財富》雜志公布了 2008 年世界 500 強排行榜,聯想以 167.8 億美元的年銷售額排名 499 位。這次上榜,比十年前柳傳志的預估,整整提前了兩年。
2009 年,在遭受一年的經融危機之后,聯想成為了唯一一家下榜的中國大陸企業。隨后,柳傳志重回聯想擔任董事長,楊元慶改任集團 CEO。
2011 年,聯想宣布將以每股 13 歐元的價格收購德國電子廠商 Medion36.66%股份,交易總價格達到 2.31 億歐元(約合 3.4 億美元)。同年,新一期《財富》世界 500 強發布,聯想集團以第 449 位的排名再度上榜,比首次入選時提高了 50 位。此后,聯想再也沒有離開過 500 強榜單。
2014 年,聯想以 29.1 億美元收購了谷歌的摩托羅拉移動智能手機業務,以 23 億美元收購了 IBM 低端服務器業務。
2019 年 11 月 1 日,聯想成立 35 周年時,聯想 CEO 楊元慶發內部郵件稱,聯想已經是一家年收入超過 3500 億人民幣的全球化高科技公司。在 180 個市場開展業務,擁有 5.7 萬名員工。
聯想是否真的一無是處?
這一家 35 歲的科技公司真的一無是處嗎?人們談論的是否只是一鱗片爪?
從建立至今,聯想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把市場需求作為發展的指標,集權與分權共存的起步階段,第二階段是的貿、工、技的市場擴張階段,第三階段是由“多元化”轉戰“國際化”的轉型階段。
有人說聯想實施多元化后,PC 業務消沉,多元化低迷,是一場失敗的變革,并拋出了自我認識不清、市場調查不足、對前景過于自信等理由。說的頭頭是道,讓各位不得不承認聯想是在走下坡路,然而最近的“一個大會”+“一份名單”卻打擊到了部分“看客”,媒體的聲音也開始慢慢回暖。
一個大會
2019 年 11 月 14 日,姍姍來遲的第五屆聯想創新科技大會(Lenovo Tech World 2019)吸引了來自各行各業的四千余名企業代表、專家學者和媒體。在這個會議上,聯想試圖用實力擺脫貿、工、技的樸素形象,展示了大量科技前沿產品和戰略落地成績。
一份名單
全球超級計算機排行榜 TOP500 日前發布了全球超算 500 榜單,除了“神威?太湖之光”和“天河二號”入圍前十以外,聯想也是今年超算榜單的一大亮點。何出此言?因為在這份榜單中,聯想出現了 178 次,這意味著在超算建設領域,聯想占比接近 36%。有沒有覺得有點牛逼了?
聯想在路上(戰略與成果集錦)
1.財報分析
11 月 7 日,聯想集團發布了其 2020 年第二財季的業績報告,數據顯示,在截至 2019 年 9 月 30 日的第二季度中,營收達 948 億人民幣,同比增幅為 3%。稅前利潤 21.7 億元,同比增長達 45%,凈利潤實現 14.2 億人民幣,年同比增長達 20%。其中,今年 6 月份剛剛成立的數據智能業務集團額增長 76%,智能化變革初現成效。
2.產品線分析
To B 業務——智慧中國
聯想集團董事長兼 CEO 楊元慶曾公開表示,“未來 IT 的機會一定是在 To B 上。一方面 To B 的市場更大,另一方面也是因為 To B 的盈利性更好。所以,這是我們更看好的一個方向,尤其是智能化解決方案,發展潛力無限。”他表示,聯想未來會圍繞智能物聯網、智能云基礎設施、智能垂直行業解決方案來重點布局 To B 業務。
2019 年年初,聯想集團提出了智能物聯網(Smart IoT)、智能基礎架構(Smart Infrastructure)和行業智能(Smart Vertical)三個維度組成的 3S 戰略,并建立了支撐該戰略的“端 - 邊 - 云 - 網 - 智”架構體系。
2019 年 5 月,聯想調整了組織架構,以配合 B 端的發力,將原個人電腦和智能設備業務集團(PCSD)、移動業務集團(MBG)合并,整合成立新的智能設備業務集團(IDG)。
2019 年 11 月,在第五屆聯想創新科技大會上,聯想分享了聚焦辦公場景的 thinkplus 智能會議一體機,并現場展示了其與 ThinkVision 智能大屏組成的智能會議解決方案。聯想集團執行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劉軍在會上表示,“智能變革帶來的是一個新的藍海市場,遠超 PC 和移動互聯網,而聯想希望在 3 年內來自智能物聯業務的收入占比超過聯想中國總收入的四分之一,與智慧生態鏈上的其他企業合作,共建智慧中國。
此外,在上節中提到的全球超算 500 榜單也體現了聯想 B 端業務——數據中心的亮眼成績。
To C 業務——個人智能大廈
面對 C 端市場的疲軟,聯想推出了個人智能大廈的概念,楊元慶認為:以人為中心的智能體驗始于智能設備,建筑在智能設備與應用服務之上。未來,智能設備的外觀形態、個人數據管理、設備間的協同方式以及所連接的應用與服務將會發生巨大的改變。因此,聯想將圍繞著四個關鍵要素(簡稱 DEEEP 戰略),即智能設備(smart Device),設備協同引擎(cross-device Engine),智能家庭服務器(home Edge server),以及應用服務(app/service Ecosystem),來打造以人為中心的個人智能體驗(People-oriented smart experience)。因此,聯想首先將繼續專注于讓 PC、平板和手機等核心智能設備更智能,同時不斷推出多樣化的新型智。
戰略需要通過實踐來驗證。
2018 年聯想推出了全球首款 AI 電子墨水雙屏智能筆記本電腦“YOGA Book 2”, YOGA Book 2 的誕生伴隨著 82 項發明專利加持,是一段探索技術無人區的旅程,為商務人士和創作者提供了全新視角的使用體驗。
2019 第五屆聯想創新科技大會上,聯想展示了全球首款折疊屏筆記本電腦 ThinkPad X1 和 motorola razr 折疊屏手機。同時,提出了 All in 5G 的概念,這意味著,聯想在國內將不再推 4G 手機,而到明年上半年官方將不再有 4G 手機庫存。此外,還發布了面向全場景智能的跨設備互聯操作系統 E4 智能協同引擎和智能協同平臺聯想一聯 APP(Lenovo One)以及聯想智能家庭服務器中的第一款產品:聯想個人云存儲。
從全球首款 5G PC,到不斷進階的雙屏電腦,從設備協同引擎 Lenovo One,到首款智能家庭服務器產品聯想個人云存儲,再到一體化的設備、應用與服務,都體現了聯想近階段的戰略布局與努力,具體效果如何?等待公眾驗證。
國內外形勢
據 Canalys 的數據顯示,臺式機、筆記本電腦和工作站在內的全球 PC 市場在 2019 年第三季度增長 4.7%,達到 7090 萬臺。聯想以總出貨量 1730 萬部位居第一,惠普以出貨量 1670 萬部位居第二。但 Canalys 認為這是一次短期的提振。
此外,IDC 中國高級分析師郭天翔也表示,整體來看 2019 年第三季度中國平板電腦市場表現高于預期,主要依靠消費市場新品上市的刺激拉動,但商用市場持續低迷。
數據來源:canalys
未來在智能設備端的競爭可能會拓展到整個智慧生態圈,而這是一場行業的變革,市場環境復雜,聯想的嘗試在繼續,但還有多少次嘗試的機會?答案可能是一兩次,否則就會被巨浪吞下。
寫在最后
沒有了聯想,世界會怎樣?
沒有了聯想,世界會變得更好!
你們是認真的嗎?有沒有想過再培養一家“聯想”的代價?其實作為一個科技型企業,能有實力貫通上游至下游產業鏈固然是好,但未必適應每一個企業,在這個層面上,我們不應該“綁架”聯想戰略。
我們可以放聯想戰略以自由,不用每項技術都掌握在自己手里,甚至是說可以用投資的方式進入這些環節,事實上,聯想也是這么做的,比如先后投資孵化了蔚來汽車、face++曠視科技、寒武紀等。但是中國的企業一定要有國家意識,本土企業不會說斷供就斷供,也不會說加稅就加稅,所以戰略性的團結還是有必要的,不是嗎?
引用人民網發表的評論:與其坐而“聯想”,不如奮起“華為”,小伙伴們,你們 Q 到其中內涵了嗎?
PS:雖然我對聯想持相對積極的態度,但有兩點不得不吐槽。
其一:作為科技型公司,聯想的研發投入比例確實是個槽點,二十一世紀了,人才戰略的重要性路人皆知,銷售先行的策略還行得通嗎?
其二:國外“低價高配”和國內“高價低配”,你們的定價、促銷部門是幾個意思?不是國內的成本更低嗎?想要獲得美國市場可以理解,但是中國市場也很大啊,也需要保護好這塊嘴邊肉,請深刻檢討,做出改變,以迎接更多的國內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