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玻璃杯的拼多多漂流

2019-07-18 秩名 互聯網
瀏覽

        2018 年下半年,一份合作意向書擺在德力高級副總裁程英嶺面前的辦公桌上時,會議室里的眾人正在激烈爭論。合作意向來自剛剛上市的拼多多,那時這家新型電商公司迅速成長為第三大電商巨頭,但同時亦深陷假貨輿論風波。不過,在場一眾公司高管們顯然更在意另一個問題:

        “我們在思考這項合作到底會是一個零和游戲,還是一個縱深增長的游戲?”

        前者是程英玲一眾人面對“入侵者”的恐懼,后者則是這家傳統玻璃生產廠商最渴望的。

        在會議室外不遠處的一間工廠里,一批玻璃杯經過 600 多度的熔爐煅燒,正沿著長長的傳送帶走下生產線,工人們帶著手套,小心翼翼地挨個質檢。每年,這家位于安徽鳳陽縣的公司能產出八千萬只玻璃制品,它擁有世界頂尖的技術,產品占據國內 20% 的市場份額,其產品被貼上國外品牌的標簽后,還能銷往 70 多個國家。

一只玻璃杯的拼多多漂流

        但就像大多數國內制造公司一樣,處于產業最上游的生產端,利潤空間反而最脆弱。加上外部環境的影響,德利在 2018 年只拿下 7.9 億元銷售額,而在 2013 年,這個數字曾經達到的巔峰是 9.5 億元。

        在一條長長的鏈條里,想要改變系統現狀,沉重的上游制造公司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但首當其沖的問題是找到更多需求、更多訂單。拼多多帶來的合作意愿書里,提出可以利用平臺優勢幫助德力打造爆款和品牌,同時帶來了直接接觸消費者的機會,打造一條極短的銷售鏈路。這都是靠 B2B 起家的德力不具備的能力。

        新渠道的確能打開一道窗戶,但也有風險。“傳統工廠的每一次嘗新都驚心動魄。”德力電商業務負責人大偉表示,萬一品牌和銷量沒有按照預期同步增長,后端團隊能力無法匹配,庫存積壓、虧本銷售都是接下來的噩夢。

        最終,會議室里的爭論平息下來,這項合作依然被小心翼翼的推進落地了。處于快速上升期的拼多多,瞄準的是一個存在品牌空白的市場,它正在將目光延伸到產業鏈最上游,制造“新品牌”,以獲得更多忠誠用戶。外貿生意越來越不好做,如德力一樣的中國制造公司則渴望找更持久的增長動力。

        如果一切進展順利,這將是一段新老力量相互成就的故事。

       玻璃杯背后的消費數據密碼

        在德力工作十五年,大偉一直負責電商業務,但他明顯還是低估了一款高效流量發動機能帶來的能量。

        數字以最簡單粗暴的方式讓公司嘗到了蜜糖。2018 年底,拼多多的“一元秒殺”頁面上上線了德力為新平臺特別打造的玻璃杯。一個月后,這款玻璃杯銷量超過了 15 萬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