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揭秘“二選一”真相:關店、裁員陰影籠罩中小企業

2019-10-25 Denny 上觀新聞
瀏覽

有商家自曝遭遇某電商平臺“二選一”。

“二選一”是不同平臺間的“口水戰”,還是真的存在?

隨著今年“雙11”臨近,電商平臺的“二選一”話題又熱了起來,而且出現了新現象:以前,往往是一家平臺“控訴”另一家平臺,被控訴者沉默不語;但今年,天貓、京東、拼多多等多家電商平臺均主動發聲,表達他們對“二選一”的態度。

有的平臺說“二選一”是偽命題,是博眼球的“碰瓷”炒作;有的平臺卻說“二選一”涉嫌壟斷,絕對存在。爭議間,記者聯系到自認為被“二選一”的商家代表劉先生,聽他講述近日的遭遇。

開門做生意只能選一個平臺?

在同意接受采訪前,劉先生顧慮重重:“要是被平臺知道了,我就完了”。在記者答應他隱去具體的平臺信息和品牌信息后,他才開始敘述。

“就在各平臺啟動‘雙11’預熱的時候,甲平臺與我們對接的工作人員來電,要求我們在兩天內關掉我們開在乙平臺上的店,不然就要對我們采取‘措施’。”劉先生說,他們在多個電商平臺上開有官方旗艦店,其中甲平臺和乙平臺的銷量總額超過9成,不過甲平臺的銷量是乙平臺的一倍。本來多個平臺做生意對品牌來說是件好事,卻不料在今年“雙11”前接到了甲平臺工作人員發出的“關店通知”。

“只給我們兩天時間考慮!才兩天!”劉先生覺得,且不說“二選一”本身是否合理,甲平臺工作人員給出的時間期限已經很不合理,“我們也不算小企業了,任何決策都要經過內部討論。甲平臺和乙平臺對我們都很重要,所以接到通知后,我們一邊內部討論到底要不要關店,一邊派出員工前往甲平臺總部,希望與他們的工作人員當面溝通,給我們多些時間。沒想到,甲平臺的工作人員對我們閉門不見。”

劉先生說,由于時間太短,品牌無法作出“到底選誰”的決定:“打個比方吧,假設我們公司有100個員工負責電商業務,那么90個員工是為甲平臺和乙平臺服務的,按照2:1的銷售額比例,那就是60個員工為甲平臺服務,30個員工為乙平臺服務。隨便關掉哪家店,都會影響不少數量的員工。雖然甲平臺目前的銷售額不少,但我們在乙平臺的發展勢頭也比較好,放棄哪邊都對我們不利。再說,開門做生意,為什么只能限定在一個平臺呢?”

自然搜索排名一落千丈

因為沒有按時關閉在乙平臺的旗艦店,劉先生很快體會到甲平臺工作人員所說的“措施”是什么:當消費者以品牌關鍵詞在甲平臺搜索商品時,排名靠前的產品均來自經銷商,官方旗艦店排名很靠后,“這肯定不是自然排序的結果。因為自然搜索排序是綜合銷量、服務、評價等各種因素后得到的結果,按照我們的經營情況,我們在自然搜索中的結果都是靠前的。絕不可能在兩天內一落千丈!”劉先生還試圖與甲平臺的工作人員溝通,卻得不到答復。

“你要知道,流量對品牌非常重要。甲平臺的自然搜索結果變成這樣,肯定會影響我們的銷售。尤其是在以往的‘雙11’中,我們一天的銷量是平時的一個月,所以我們早就開始為今年‘雙11’備貨。現在甲平臺幾乎斷了我們的‘生路’,我們在乙平臺的生意雖然越來越好,但沒法一下子消化那么多產品,庫存壓力非常大。”劉先生預估,受這次“二選一”沖擊,品牌在甲平臺的“雙11”銷售中可能會縮水9成。

取證難不得不放棄維權

既然認為被不公平對待,為什么不選擇法律途徑解決?劉先生覺得“非常難”。

他解釋說,從自然結果看,他們的品牌仍舊能從甲平臺上搜索到,只是排名靠后,“我們覺得不是自然搜索的結果,但甲平臺咬定是,后臺數據都在他們那里,我們拿不到證據。”此外,甲平臺的工作人員與品牌的交流主要靠電話,取證難度也不小。

即便有合作合同,品牌也覺得舉證難。劉先生承認,為了吸引更多的消費者瀏覽店鋪,除了自然搜索結果導流外,他們也向甲平臺、乙平臺等各大電商平臺購買流量,即花錢參與這些平臺上的一些活動,增加品牌和店鋪的曝光率,“從以前的合作看,購買流量的效果能直接體現在店鋪瀏覽率和轉化率(即消費者瀏覽后下單購買比例)上,所以我們覺得這些合作是有效的。但現在,我們店鋪的瀏覽率和轉化率明顯下降,我們認為是甲平臺用技術手段阻攔了流量,可甲平臺不承認。這和自然搜索的數據由甲平臺提供一樣,他們說什么就是什么,我們沒法求證。”

此外,“雙11”太忙也是無暇維權的原因之一。“你要知道,‘雙11’對品牌來說就像打仗,所有人都在忙備貨、物流、技術支持。今年又出了甲平臺的事情,我們只能加大馬力做好乙平臺和其他渠道的銷售。至于以后,真的不知道該怎么辦,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劉先生的語氣中充滿無奈。

(來源:上觀新聞 作者:任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