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集集商家為什么”心甘情愿“達成了和解?

2019-10-17 嫣然 零售老板內參
瀏覽

10月16日下午,經歷了半個多月的蹲守,聚集在淘集集上海總部樓下的上百名商家,終于與淘集集達成了最終協議:淘集集將資金交由第三方監管,商家同意簽訂“債轉股”的協議。

“簽也沒錢,不簽更沒錢”。一名被平臺套牢了幾十萬資金的商家,如此無奈地表述當前面臨的尷尬。

不過,這一場社交電商的爆雷鬧劇,暫時也算有了一個比較妥帖的解決方案。

淘集集暴雷

10月15日,隨著淘集集創始人張正平的一紙道歉信,淘集集平臺暴雷事件似乎已經接近尾聲。在道歉信中,張正平希望讓商家與平臺共度時艱。

而當日晚上,守在上海總部近半月的商家也迎來了一次正式“談判”。擺在商家面前的有兩個選擇,一是起訴,淘集集崩盤,清算財產;一是簽合同,等淘集集完成融資,商家能夠獲得20%的貨款,這筆貨款建立在淘集集融資成功后15個工作日內。

至于剩余的80%也有兩個選擇:第一是債轉股,第二是選擇在淘集集市值達到15億元打款10%,市值達到20億美元打款剩余的70%。融資成功后,張正平承諾將其另一業務“閃電降價”平臺變賣,淘集集繼續經營。

問題是,如果淘集集的市值一直達不到15億美元怎么辦?商家心中都有疑慮,因為協議中并未標明具體還款時間。

由于到場的商家人數眾多,商家們自覺按照地區分成了幾組各自商議。今天上午,網上曬出張正平與部分地區商家代表簽訂的協議照片。

從協議雙方及協議內容來看,廣東、福建、浙江、湖北、安徽及河北在滬商家,同意淘集集主要經營模式由商家入駐模式,調整為合伙人自營模式。

但這一份協議與前幾日網上曝光的淘集集提供給商家的協議一樣,都讓商家們不太敢簽。當時的協議明確表示甲方“無償還能力”,商家想要拿到貨款,必須等到平臺與另一大型集團完成重組。根據36氪和《零售老板內參》從各方獲得的消息,這個大型集團大概率是阿里集團。

協議上的報紙黑字,一派和諧,與現實情況卻大相徑庭。一名廣州的服裝類目商家表示,“商家代表“并不能代表商家,并表示自己不會簽訂協議,正在等待協商結果。

“錢也沒見到,簽什么啊。”“(淘集集)拖欠了幾十萬貨款,都是借的,20幾歲背了幾十萬的債款。”上百名商家依然鬧鬧哄哄。

談判結束后,依然有部分商家選擇留守在淘集集公司總部樓下,以及淘集集公司總部所在的12樓,部分商家前往市政府,準備向相關部門反應情況。另一部分商家則表示,不愿再浪費時間,寧愿花時間籌備其他平臺的雙11活動。

什么樣的方案最合理?商家內部也有自己的主張。“目前大家比較能夠接受的(方案)是先給20%,投資方進來之后再給30%,50%可以稍微晚點。”對于沒有明確打款時間的現有方案,商家表示難以接受。

不過,目前淘集集已經恢復微信打款。一名商家今天已經收到7000元貨款,盡管如此,跟幾十萬的欠款相比,這點貨款還只是九牛一毛。

出于對淘集集過去將商家貨款挪用,以促進平臺拉新的粗放燒錢模式的顧慮,今天下午,商家們希望以三方監管的形式,對平臺資產加以控制。而具體最終簽訂的協議內容如何,該商家并沒有明確透露。

燒錢是手段,賣身是目標

創立于2018年8月的淘集集,到現在也就運營了一年多的時間。成立2周就累計獲得了200萬的銷售額,上線僅9個月月活即超4000萬,可以說,其剛一出現就迎來了高光時刻。

然而僅僅幾個月后,淘集集卻因拖欠商家貨款,累計虧損近12億元,今年上半年凈虧6億,凈資產負6億元,每月虧損超2億元的營收數據令人觸目驚心。

淘集集嚴重的發展問題顯而易見,張正平對此也不再諱飾。在公開道歉信中,他表示在今年6月初拿到B輪融資后,淘集集拿到多個口頭OFFER,但是進入7月融資金額遲遲未到賬的情況下,自己錯誤把過多時間花在融資身上,延誤了黃金的自救期。

那么為什么投資者不再繼續流量明星淘集集?事實上,淘集集一直希望延續通過燒錢獲取新用戶的模式,甚至為此挪用了商家的貨款。前期有資本注入,能夠填補這一缺口,而資金鏈斷裂后,該模式已經難以持續,但淘集集燒錢的節奏依然停不下來。

在資金鏈出現問題后,淘集集也嘗試通過改變業務模式自救。將過去拉新效果最明顯的“一元集市”、“賺賺”、“限時秒殺”、“砍價免費拿”等業務全部下線。如今平臺上的玩法要溫和且理性的多,但從另一側面來看,與傳統電商玩法已無太大差異。

淘集集的最后一步棋,仍然不是通過業務自救,而是寄希望于與大型集團進行重組。據其他媒體報道,其找過阿里、美團、字節跳動等互聯網平臺,然而沒有一家集團愿意接手這樣一家負債累累且失去了用戶口碑的平臺。

這并非社交電商平臺首次爆雷。云集品在去年爆雷之前,同樣希望以發行“原始股”,安撫供應商,實現資產重組。一名業內人士稱,“資產重組”可能已經成為社交電商平臺常用的緩兵之計。

沒有設定好自己生長周期的淘集集,如果不能成功賣身,似乎已經無路可走。燒錢是手段,賣身是目的。創業者熱衷賣身暴富,而投資者對完全不考慮自身盈利模式的創業項目已經興趣寥寥。

社交電商沒有新路子

回顧去年的同一時期,風華正茂的淘集集,還在喊話拼多多,請其停止讓商家二選一的做法。這樣的營銷方式,在互聯網界已不新鮮,這一喊,也讓淘集集和拼多多被放在了比較的天平上。

拼多多的上市,催生了大量的社交電商創業者。淘集集被稱為拼多多的門徒。而淘集集效仿拼多多最像的部分,在于通過分享砍價、免費拿、賺錢等方式吸引消費者。

不可否認的是,拼多多的拼團模式,是其三年上市神話的重要一環。但拼多多之所以能夠成功上市,還在于其注重極簡供應鏈的模式,在多個商品類目實現了生產-物流-消費者的供應鏈條。這也是拼多多大多數商品能夠實現低價的原因,并且直到目前也在推進的業務。

配合下沉路線的低價,是社交電商的一大機會點。縮短供應鏈是實現這一目標的主要手段。可以看到目前,除了阿里拼多多京東等電商平臺,諸如直播網紅等,也都把廠家直供、全網最低價作為核心賣點。事實上,社交電商至今并沒有創造出核心賣點,唯一賣點無非是低價。

而據淘集集內部員工表示,淘集集上的商品低價,主要靠平臺補貼商家。這樣一來,平臺就面臨著對消費者和商家的雙重補貼。這是個打不完的低價戰,越耗越燒錢。

過去在社交元素的遮蔽之下,還甚少有人仔細研究拼多多的廠銷供應模式,越來越多的“拼多多”門徒折戟,似乎也正昭示眾多言必稱社交的電商平臺創業者們只是畫皮不畫骨。

平臺生意看起來無本萬利,要想賺錢還得小心處理平臺玩家的關系。一旦雙方利益對立,暴雷也就在意料之中。社交電商的發展的重要機會在于免費流量,而對商家來說,除了免費流量帶來的一次性生意,還需要持續經營的平臺。

(來源:零售老板內參 何寒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