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三任總裁同臺,王堅、孫權和行癲聊了什么?

阿里云的三任總裁在云棲大會罕見地同臺了。這三個人分別是“初代目”王堅、“二代目”胡曉明和“三代目”張建鋒。
2009年,王堅承擔著非常大的壓力成立了阿里云,成為了阿里云的第一任總裁。同年,花名“孫權”的胡曉明在阿里內部創業,成為了阿里金融的總裁。2014年底,金融出身的胡曉明從心理學出身的王堅手中接過阿里云,阿里云從博士到了職業經理人手中,迎來了一波商業化的跳躍。胡曉明接手后的4年,阿里云的年度營收從10.96億元漲到了213.6億元,翻了20倍以上。
直到去年年底,阿里云再一次換帥,花名“行癲”的CTO張建鋒接替胡曉明成為阿里云智能事業群總裁,阿里云又從職業經理人回到了技術派手中。
9月25日,現任阿里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現任螞蟻金服集團總裁胡曉明和現任阿里云總裁張建鋒在云棲大會上再一次同框,話鋒中能看出三人迥異的學術背景、思維方式和談吐風格。
以下為現場對話實錄,經36氪編輯整理:
主持人:請王堅博士開一個場,您對今天的數字化經濟時代有什么見解?
王堅:現在講對“數字經濟”有什么真知灼見顯得早了一點,就像十年以前談云計算那樣,其實沒有說清楚什么東西。數字經濟,我理解就是兩點:一,不應該是“數字經濟”,應該是“經濟數字”。數字經濟的本質是經濟數字。二,一年半之前我從來不提“數字經濟”這個詞。現在開始提的原因是我們國家在“數字經濟”前面加了一個定語——“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有了這個定語以后,我們今天談的數字經濟就和歐洲的數字經濟有了一道分水嶺。
這個定語正好和當年我們做云計算的思路吻合了,10 年以前,我們也在云計算前面加了一個定語,叫做“以數據為中心的云計算”。歷史就是這么慢慢吻合起來的。如果一定要講的話,以數據為中心的云計算為今天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搭了一個橋,開了一條更遠的路。
主持人:大家都在說數字經濟要來了,它對于個體的影響有哪些?請三位挑最感興趣的分享。
張建鋒:我們知道在消費領域肯定發生了非常多的變化,比如電子商務。我加入阿里巴巴是在 04 年,到今年 15 年,基本上見證了整個零售業從移動互聯網到今天的變革過程。最早是移動互聯網技術和零售產業的結合,今天的電子商務已經遠遠超越了這個概念。它涉及和供應鏈以及消費者的互動,并與螞蟻金服的借唄、花唄消費信貸完全融合在一起。
今天整個阿里有 50% 以上的交易都是信用支付,這些都是基于數字技術完成的。今天你在浙江省辦港澳通行證,是不用去現場的。你要成為一個網約車的司機,以前要提供 10 份以上的材料,今年只提供 1 份材料就可以了,而且是網上交材料,2 天之內就能辦結,以前要超過 15 天。很多人不覺得我在數字化,但確實是在享受數字化帶來的價值。
主持人:王堅博士是云計算在中國最初的推動者,當時要把未來看不到的愿景和大家講,現在逐一都實現了。哪些變化是讓您特別欣慰的?
王堅:其實我覺得變化永遠都很好。從大會角度來看,最早開云棲大會的時候,來的都是網站站長,那是云計算最早的先驅。我覺得好的轉變就是他們不見了。他們不見了就是時代發展了。我相信今天很多來開會的人,再過 5 年也不見了。那是因為時代發展了。
主持人:在區塊鏈金融中,阿里怎么推進?
胡曉明:區塊鏈的技術不僅僅在于發虛擬幣,區塊鏈技術在比特幣上用了這么短時間,創造了全世界前十大貨幣,價值 1700 億美金,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我認為前半場互聯網都是消費互聯網,面對于數字時代、企業互聯網到來,區塊鏈在建立企業共識和信任方面將發揮巨大的作用。
今天我們在供應鏈金融體系當中有很多與區塊鏈有關的創新,除此之外在交易憑證、電子發票中也都在持續投入資源。我們堅信一條,區塊鏈技術對于未來 3、5 年商業經濟的影響、數字經濟的影響是非常重大的。
主持人:“城市大腦”概念是在這個舞臺上提出的,大家都希望改變居住的社區、城市,乃至更大的行政區域。杭州的城市大腦推廣得到底怎么樣,遇到了什么困難,取得了什么有效的進展?
王堅:用三句話來回答這個問題。第一句話,大家還沒搞明白這個概念就開始叫了,這是一個好事情,至少證明大家對美好生活有向往。第二句話,城市大腦如果撇開所有的功能而言,就是要解決一個城市的數據流動性問題。今天如果城市數據不流動,它是不會讓這個城市真正看到解決辦法的。第三句話,杭州至少已經做到了真正地在一個城市規模上談這件事情,也是第一次讓我看到希望,我們是在講城市的大腦,而不是在講一個城市的某一種功能。
大家在很多場合聽到人工智能技術,實際上聽到的還是“一個技術”、或者“一種功能”,它們遠遠談不上從一個城市整體的角度考慮問題。杭州是非常積極的,因為它在一個城市的水平上想這個事情。
主持人:三位是阿里云不同時代的掌門人,請留一句話給給阿里云。
王堅:繼續努力,沒有什么東西可以替代努力!
胡曉明:技術已經越來越成為一種共識。
張建鋒:需求牽引、技術驅動。
(36氪 作者:王毓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