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置倉的輪回

猝不及防的,前置倉又火了。
雖說人人都在吐槽經濟下行與環境不佳,但零售業的風口與熱點還是一茬一茬地層出不窮,一眨眼,社區拼團就被拍在了沙灘上。
要說這位“新晉網紅”有什么吸睛之處,大概就是抓住了“生鮮”與“最后一公里”兩大話題的命門,于是被一眾遭遇轉型瓶頸的企業當成了救命稻草,一時間趨之若鶩,好不熱鬧。
門檻低?
這波風口之前,沖擊生鮮最后一公里的先鋒還是社區店,而前置倉相較社區店而言,最大的優勢就是成本低。換句話說,省錢。最明顯的一點,大部分前置倉作為暗倉,選址要隨意得多,面積也更小,這便意味著第一步便可以省出一部分頗為可觀的房租成本。
對于很多習慣先跑馬圈地占一波市場的玩家而言,這堪稱天賜良機——建造成本低廉,門檻低,把網點從北五環鋪到南六環,可能還沒有開兩家大賣場的錢多。
加之前置倉下游延伸至了離消費者最近的距離,配送效率高且成本低,于是看起來,前置倉似乎已經實現了成本和效率的最優組合。但玩家一旦真正入局,就會發現問題接踵而來。
以自營的獨立前置倉為例,首先,建倉成本低,但是其他成本卻不見有多少優勢。前置倉是物流供應鏈中的一環,鋪設前置倉意味著要單獨為其配置物流、配送等配套設施。同時,獨立前置倉沒有流量入口,前期獲客必然要走補貼價格戰這一關。
而且,前置倉一旦步入正軌,人員培訓、商品管理、供應鏈升級、貨損優化等運營方面提出的挑戰會與日俱增;
其次,獨立前置倉沒有體驗端,于消費者而言更像“紙上談兵”,失去了線下超市的體驗感,要將消費者的粘性提升到一定程度,意味著要付出更高的成本與精力;
最后,目前市面上的前置倉面積大多在300㎡左右,SKU數1000~2000,無法為消費者提供一站式服務,更容易被當作是臨時起意的“權宜之選”。
能盈利嗎?
花錢的問題解決之后,便是要考慮如何賺錢。當然,自古以來盈利不外乎兩點,一則節流,一則開源。
而在節流這一環節,獨立前置倉似乎已經失去了先天優勢。在傳統零售的邏輯中,“倉”一向是非盈利性項目,屬于物流供應環節,支出成本由門店盈利來承擔。而前置倉不然,身負盈利重責,要“自給自足”。
這便使得盈利的重心積壓在了“開源”上,對客單價、訂單數量、毛利率提出了更高要求。據悉,叮咚買菜給自己提出的短期目標是客單價超過60元,因為這樣才能覆蓋運營和履單成本。
而獨立前置倉先天不足,要獲客并提升客單價,必然要付出遠遠高于實體門店的時間與資金成本,同時對產品質量的把控,甚至要比實體門店更加嚴格。運營時間越久,先期的成本優勢便會被稀釋得越厲害。
據悉,目前行業內幾大獨立前置倉玩家中,只有每日優鮮實現了盈利——截至2018年年底,在全國范圍內實現了經營性現金流為正。而叮咚買菜、樸樸超市等仍然在依靠資本輸血。值得注意的是,自2014年每日優鮮實施運營以來,至2018年底實現盈利,4~5年的鋪墊時間,大部分玩家都熬不下來。
這也是為什么,現下行業輿論更偏向于“單一前置倉不適合作為獨立業態生存,更適合做階段性的戰略措施,或作為實體門店的補充”的觀點。
那獨立前置倉是否就被判死緩了呢?也不盡然。既然獨立前置倉短期內很難靠產品訂單來盈利,不如切換另一種思路。“前置倉+高頻產品”的玩法,可以成為一種新的引流模式。
積累了一定的流量與數據之后,加之前期自建的物流供應體系,便可以轉型平臺,賦能實體企業或品牌商,通過2B來實現盈利。一方面轉嫁成本,一方面開拓新的盈利渠道。當然,這種模式的劣勢是前期極度燒錢,一旦資金鏈斷裂,就意味著中道崩殂。
店倉合一怎么玩?
對于瞄準了“店倉合一”的實體零售企業而言,前置倉本質是到家業務的一環,是完善全渠道運營的必經之路。而實體企業本身有門店、有物流、有流量,增設前置倉的成本就會被門店運營所攤薄,這是獨立前置倉并不具備的優勢。
物美創始人、多點董事長張文中就曾表示,“如果門店、前置倉等多個渠道是共用一套供應鏈體系,成本會更低,相對單獨做前置倉而言,是一個更好的選擇。”此外,實體門店的前置倉不僅能夠做服務到家業務,也能為門店做庫存補充。
助推店倉合一的核心因素是線上與線下的需求結合,服務消費者“最后一公里”的到家業務,本質是依托線上電商的邏輯來運營。而線下與線上的思維差異已經在無數次試錯中得到了驗證,因此,實體零售企業在增設前置倉時,選擇接入線上平臺,如沃爾瑪+京東模式,也許是比自營前置倉更優的選擇。
事實上,早在多年前,國內連鎖經營尚未興起之時,大部分零售企業規模不夠,無能力自建物流中心,于是只能選擇在門店囤貨。而在當時,門店高庫存被視作是經營不善的體現。時至今日,到家業務的興起又開始倒逼企業建立前置倉。
換句話說,過去溢出的“庫存負擔”如今有了消耗的渠道,反而能為門店帶來增量。就像流行趨勢一樣,兜兜轉轉,“前置倉”換了一個名字,又回到了零售領域。所以在一些零售行業的老司機看來,“前置倉”并不陌生。
隨著前置倉被推上風口浪尖,行業的各種聲音也對其褒貶不一。而朗然資本創始合伙人潘育新認為,前置倉未來會成為零售必備的基礎設施,并給行業帶來巨變,只是現在仍在起步階段。但無論如何,前置倉絕不像輿論造勢中所說的那么“容易上手”,其背后要考量的多重因素,完全不比開店少。
所有事物都要經歷螺旋上升的過程,前置倉并不是今天才誕生的新奇玩意,而是零售需求變革的產物。就像當年的門店庫存是負擔,而今的前置倉目的是做增量。每一個新生的“風口”,往往都是時代變化的輪回,而零售行業的變革與創新,也都是在試錯和摸索中逐步推進的。但是不論怎樣的輾轉輪回,從始至終都無法脫離“消費需求”這一本質。
(來源:零售世界 作者:朱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