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員工:只能止損,無法盈利

共享員工突然因為疫情成為了共享經濟模式中當下當紅的一份子,當然此次的共享員工和歷來共享經濟模式中的共享不完全一樣,并不是對某一商業產品的共享,而是對商業生產中的人力資源的共享,更為直接的理解就是對人力成本的分擔。此次共享員工最為火熱的是餐飲和零售業之間的交流互換。
延遲復工、居家隔離成為抗疫的主調后,對于以往應該是餐飲業高峰期,但今年春節卻額外的冷清,有大量餐飲員工居家待業,在企業收入幾乎為零的情況下,這些餐飲企業卻依然要承擔較高的人力成本支出。而一些商超零售行業卻不是如此了。物品的搶購潮是一波接著一波,人們對于疫情的恐懼讓所有人在搶購生活必須品物資。
與此同時互聯網上的訂單也是一天24小時不間歇的發出,網絡上流傳這么一個段子:“凌晨12點,設定一個鬧鐘,準時在某某APP上搶菜。”筆者認為這不僅僅是網絡上的一個“段子”那么簡單,實際的情況確實如此,相比于平時幾倍業務壓力的增長,用工荒自然就擺在了這些企業面前。
一面是因無法開工而需支付巨額工資的餐飲行業,一面是用工荒的商超和生鮮配送企業,人員的靈活流動似乎是冥冥中注定的。共享員工之后,餐飲企業可以大大減負,大大降低因高額工資支出而破產倒閉的風險,員工也在特殊時期找到了新的工作崗位,讓收入有了保障,商超和生鮮行業緩解了自己無工可用的尷尬局面。這是一場多贏的合作案例。
在百度百科中,這樣評價:“共享員工的合作成為國內企業應對疫情進行積極自救的一次創新之舉。”疫情之后,共享員工真的可以成為一種新型的用工方式嗎?企業真的能以最低的成本解決波動化的用工需求嗎?這一個個的問題都在等待新型的用工模式來回答。
筆者認為,共享員工確實讓一些企業度過了“黑天鵝”式的危機,但想要實現常態化恐并非易事。
首先在這次用工雙方的合作中,大家建立的共同認知是減少虧損,而并非盈利。正常的情況下,餐飲行業并不會有太多的人力富裕,業內人非常明白,在三高一低的餐飲行業規律下,人力成本開支是否得當是決定餐飲企業經營是否良好的一個重要指標。換句話說,人工的效率決定了連鎖餐飲行業的生死,這句話并不為過。
現在餐飲行業將這些短時間意外富裕出來的人員,轉移到臨近的商超零售、生鮮配送行業中,雖然短期內工資收入有了保障,但卻因為行業熟悉度的原因,在新企業并不能產生出對應的效率。在前后的差距中,無論是共享員工的雙方,還是員工本人,或許對這一模式產生不認可的心態。
在雙方都完成止損之后, 回到原工作崗位會成為必然,至此共享員工的模式也將不再存在。
再者,共享員工比拼的不只是靈活短時間內用工突增的需求,更多的是在考驗自己供應鏈面對需求暴漲時的能力。
想必大多數的消費者在這段時間都會發現,自己家門口賣菜的小商店在此次疫情中,并沒有成為滿足你日常蔬菜需求中那個最寶貴的供應者,反而是大型的商超成為你購買生活必須品的必經之地。很顯然,有需求時并非所有的企業都能拿出對應的供應,即使自己愿意接受共享員工模式,自己的供應鏈體系并非能支撐的了。
筆者看,企業解決完危機后,共享員工的模式也會隨風而逝,在盈利目標之前,員工無法共享。
(來源:微信公眾號“Do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