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疫情之后,無人服務將會成為主流嗎

在這個不一樣的春節里,大多數朋友想必都會盡量留在家中,因此外賣和快遞小哥也成為很多人從外界接收物資最為重要的渠道。
不過在這個特殊的時期里,以往“恨不得外賣小哥送到嘴巴里去才好”的用戶,也都紛紛在第一時間下單前備注了“無接觸配送”,或是主動標明“放到物業前臺/門口就好”。

至于那些不得不外出前往超市的朋友,同樣也在竭力避免與其他人的接觸,甚至還出現排隊排出了北歐距離的段子。也幾乎是在一夜之間,消費者開始希望周邊的超市、酒店等場所,都能瞬間升級到“無人”化,并用高效率和零接觸的方式來提供相應的服務。
但如果現在說,我們確實曾有機會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享受到一定程度的“無人化”服務呢?
翻看這兩年互聯網行業的發展趨勢,其實不難發現從很早開始,就有先入者進行無人超市、無人酒店,以及無人配送等服務的嘗試。早在2016年,亞馬遜就已經宣布推出革命性的線下實體商店Amazon Go,而在國內市場,包括阿里巴巴和京東等諸多企業,也都已經開始嘗試富有自身特色的無人收銀系統或相關門店。
早在2017年的淘寶造物節上,阿里巴巴就曾推出施行無人零售的“淘咖啡”。用戶在確認身份并授權之后,就能直接在店鋪中選購商品,而在離開后,傳感器就會自動掃描商品代碼并計算金額,通過人臉識別確認身份后進行扣款。
事實上,此后衍生進化出的無人便利店和無人超市等也多與“淘咖啡”類似,而站在顧客角度的體驗其實與傳統便利店并沒有太大的差異,唯一的區別就在于掃碼進店和自主結賬了。
不過這種看似富含高科技的“無人超市”模式,在實際的運營中卻并沒有外界想象的那么智能。在傳統的上貨及碼貨等環節中,還是需要人工進行操作,因此也有網友戲稱,所謂的“無人”實質上只是減少了導購和收銀員,而在其他環節與傳統超市相比并沒有什么不同。
在最初的新鮮感過去之后,無人超市別扭的掃碼進店規則,以及自主結賬給消費者帶來的負擔,使其也遭遇了“叫好不叫座”的窘境。號稱能實現7×24小時營業,兼具低人力成本和易規模復制等優勢的無人超市“繽果盒子”,最后竟“因高溫關店”而草草收場,而至于其他的無人超市或無人便利店,也逐漸沒有了消息。
另一邊,充滿科技感的無人配送環節也遭遇著相似的經歷。
日前在廣東省人民醫院,引進配送機器人“平平”和“安安”進行院內物資配送的消息想必也已經被許多朋友所了解。而這兩個不知疲倦,不分晝夜,不懼病毒的機器人,無疑給醫院省去了不小的工作壓力,而據廣州日報報道,還有4名天生百毒不侵的配送機器人也即將在日前趕赴武漢。

但可能很少有人還記得,早在2018年時任美團聯合創始人、高級副總裁的王慧文,就曾在無人配送開放平臺發布會上展示了其自研的無人配送車輛“小袋”。當時號稱其內部搭載的精準定位和地圖數據模塊,并優化了傳感器配置,可以在室內外多個場景下更為靈活地進行外賣配送任務,而按照當時美團公布的時間表,原本在2019年就能實現片區規模化的運營。

其實我們不妨想象一下,如果按照美團原本的計劃,無論是現在的武漢,還是其他城市,不管是醫院還是社區,都應該有這些白色的“小袋”四處奔走。然而現實中,無人配送機器人受到技術的局限,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能發揮的作用其實還相當有限,就連在環境相對單一的醫院,至今事實上也并未實現大面積的投放。
而此前在加州伯克利大學中穿行的網紅無人送餐小車Kiwibot,也在去年遭遇了“實際上是在哥倫比亞遠程進行人工操作”的“遙控車”指控,并且其運營人員也承認在遇上復雜的路況時,確實需要工作人員遠程協助操控的事實。如果說在校園里的路況對這些無人配送機器人就已經足夠“復雜”,那么目前這些配送機器人在面對數據更加龐大的城市街道時,恐怕就更難應對了。
但是,技術可以在實踐中不斷更新,只要市場能夠給予這些“無人”服務實踐的機會。
而在目前我們正經歷的疫情之前,無人超市所擁有的機會幾乎可以說是“寥寥無幾”。早在2018年10月,《南方都市報》就曾報道稱,“創業型公司如繽果盒子出現‘因高溫關店’、GOGO小超‘成都兩家店鋪關門’,行業知名品牌‘歐尚1分鐘’,也放慢了擴張步伐”,整個無人超市行業中“無論是創業團隊獲得的風投數量,還是開店速度都在明顯下滑”。
而本該在2019年粉墨登場的配送機器人,在人力配送資源充足的情況下,也遲遲未能在技術上取得更進一步的突破。在上月舉行的CES展上,美團推出的電動無人配送原型車——法雷奧eDeliver4U,依然還只能在片區進行小規模測試,12公里的時速以及半小時的預計送達時間,也圈定了這臺小車在實際服務時的范圍和效率。而且不止是美團,亞馬遜的無人送貨機器人Scout也好,菜鳥末端無人車也罷,這些配送機器人現階段依舊需要人工進行各方面的保障。
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在無人零售和無人配送行業中,發展遇到的關鍵問題其實還是在于消費者本身能不能接受。在過去,新鮮感過去之后的消費者顯然更愿意維護從小接受的“有人”服務,不過在經歷了此次疫情后,大家對于“無人”的接受程度,是否會進入新的階段,屆時“無人”產業是否又能邁向新的發展階段呢?
(來源:微信公眾號“三易生活”作者:三易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