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這塊人造肉月餅,這個中秋節的我更饞大肘子了

2019-09-15 李思綺 極客公園
瀏覽

清晨,我被巨大的拍門聲強制喚醒。中秋的正日子,多睡一會兒也成妄想。睡眼惺忪的我,打開房門,接過順豐小哥塞過來的快遞箱,來不及張口,他的背影在我恍惚的視線中溜走。

拆包裹的快感,蓋過對回籠覺的迫切。我大概能猜到今日份快遞的內容,和節日的主旋律相關。暴力拆箱之后,褪去包裝的動作變得輕柔了許多。直到它徹底暴露在陽光下,才原形畢露。

「這不絕是一盒普通的月餅這么簡單」,我暗自竊喜。世間僅有的3000套人造肉月餅,我,竟然是首批擁有著之一。

拆下腰封要慢擼,為的是追求揭蓋剎那的儀式感,虔誠者可以墨跡到低血糖,這樣大概率能看到特級廚師小當家神奇料理般的五毛特效。不過,我是迫不及待了。身體很誠實的告訴我:現在就要來一塊!

(珍肉人造肉月餅售價88元,作為教育市場的首款產品,其定價剛剛覆蓋成本|珍肉)

常規的開箱動作到此結束。我注視著包裝盒里的6枚酥皮月餅,一路顛簸,它被蹂躪得有些掉渣,既視感遠不如北方五仁兒烙鐵大月餅那般考究。

和其他月餅不同,這盒月餅不是獨立包裝。或許是對真空保鮮,開袋即食有強烈的追求,不添加任何防腐劑,定是業界良心商家沒錯了。而且,每一枚月餅正面都印上了大號的「珍」字,想必凝結了老師傅的傳統技藝結晶。再加上聽上去很不一般的人造肉餡料,面子和里子都有了。

月餅界的米其林,人造肉的LV,打上標簽就令人垂涎。我覺得不能再等,先嘗為快。這是日夜辛勞的媒體老師,關懷自己的合適機會。

撕開包裝袋,空氣從裂口灌了進去,油香暗涌出來。來去之間,一次完美的換氣交替。

趁著新鮮,取出了一塊。小口咬下,剛好是餡料的位置。我慢慢地咀嚼,酥皮的酥脆,和餡料的粘糯,在舌尖交融。聽說加熱后的口感會更好。

第一口試吃告一段落,美中不足的是,味道稍許寡淡。不過,低鹽低脂,恰恰是鞭策我等重口味患者重歸健康路。再次說服自己后,我咬下了第二口。

這次舌尖和牙齒感觸到了肉餡的質感,彈牙有嚼勁,但越嚼越像是豬肉風味的豆干。我慢慢掰開手里的月餅,肉絲斷裂的局部過程清晰可見。此肉非彼肉,這才是人造肉。

能有幸最先享受到人造肉月餅,要感謝人造肉品牌珍肉的創始人呂中銘。這是公司的第一個SKU,通過采訪,我成了「關系戶」。收到月餅前,他說街訪盲測時,路人很難分辨出真肉假肉。

「你可以騙過我,卻騙不了一只貓」。視頻博主郭杰瑞曾做過實驗,把人造肉和真肉放在一起,結果貓咪做出了正確的選擇。我不禁鄙視當代路人的味覺系統,居然不敵一只貓。

(視頻中,真肉【左】和人造肉【右】的外觀對比明顯|圖片來自網絡視頻截圖)

或許是我對人造肉是有充足的心理預設,沒有當成真正的鮮肉月餅。呂中銘向我提前劇透了口感:剛下嘴神似紅燒肉,但仔細咂摸滋味,豆制品的本味盡顯。的確,我試吃后感覺基本一致。

嚼著嘴里殘余的月餅,無肉不歡的我想起了陳曉卿在最新一期圓桌派對人造肉的評價:科學昌明,人造肉可以解決營養問題,但好吃與否,不是它考慮的最主要問題。

美食愛好者不該對人造肉抱有解饞的想法。大快朵頤、肥美多汁,這些目前統統是奢望。

(珍肉首款人造肉月餅營養成分對比圖|珍肉)

盡管珍肉拋出了所謂「5D仿真」的概念,期冀于利用分子結構的思路,重新模仿真肉的顏色、氣味、味道、烹飪的聲音、形狀,但現有的技術很難做到以假亂真。擺在他面前的,最主要的是規模生產和控制成本,對創業公司的挑戰。

但在這方面,傳統食品廠商掌控著絕對優勢。如果他們有一天想通了,介入人造肉并成為賽道上一份子,創業品牌就岌岌可危了。

呂中銘告訴我,珍肉在這方面并不擔心,他已經和全球最大的豌豆蛋白生產企業雙塔食品簽下了戰略合作協議。靠生物學和微生物發酵學為基礎,合成而來的植物蛋白,是人造肉的主要原材料。在高校,珍肉也有聯合實驗室。技術研發層面,珍肉是有信心的。

而作為填補肉類供應缺口的臨時替代品,上世紀80年代,豬肉風味的腐竹版人造肉出現在中國,承擔著緩解豬肉供應短缺的神圣使命。如今,非洲豬瘟肆虐全球,人造肉重獲新生。解決供應危機,成為人造肉企業自我標榜的商業價值所在。

從北美的數據來說,呂中銘看出一些問題的發展趨勢。他個人的判斷,人造肉在中國有更大、更迫切的需求。中國作為全球第一大肉食消費國,每年的肉食消費在8800萬噸左右,每年都有肉食供應的缺口。農業部有一份報告顯示,到2030年中國的肉食總缺口會達到3000萬噸,到那時,人造肉發揮的作用或將功不可沒。

「所以從消費的角度來講,發展植物性蛋白的替代產品勢在必行,」呂中銘提到了國家在2017年頒布的《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其中提到了發展動植物雙蛋白產業,這讓人造肉企業獲得了動力來源。

當然,植物人造肉造福全人類,率先走向餐桌,歸功于人造肉上市第一股Beyond Meet。它招致行業風口,并迅速席卷至中國,才有了珍肉和他的產業伙伴們。

在大洋彼岸的北美地區的人造肉賽道炙手可熱。據我了解,過去一年,與植物基重造肉蛋奶相關的公司,共發生了223筆投資和并購行為,總計約170億美元。

前沿的探索,離商業轉化太過遙遠。和一塊造價30萬的細胞肉漢堡相比,植物肉的普惠性,使其能更快速被端上老百姓的餐桌。況且,人們對細胞肉安全性的疑慮,會成為產品推向市場的一股反作用力。

這讓植物肉的技術路徑變得名正言順。但國內的創業公司不應被「唯風口論」所蠱惑,更應懂得因地制宜的重要性。人造肉賽道過于早期,投資人更多的是觀而不語,創業公司想學美國想要拿到熱錢,還是naive。概念炒作、PPT展示,用這些套路用來游說投資人,早就不是合格的創業者了。

至于投資人最關心,也是最懷疑的,是中國的消費者能否愿意為人造肉買單,這是一場關于市場需求的論證。前不久,一位投資人向我坦言,他也是用相對懷疑的態度來看這件事。理由很簡單,中國人對食材的餐飲烹飪要求,明顯比歐美地區的差異性更大。人造肉在歐美的普及是大勢所趨,但是在中國的市場能否站得住,還有待考證。

珍肉成立不到半年,中國能想到的頂級投資機構,他幾乎見了個遍。但問及融資,他保持緘默,似乎在募集資金方面尚未取得太大突破。因此,「只能用數據和產品才能說服他們了,」呂中銘說。

「那假如熱度消退,還能吃到珍肉嗎?」我追問道。

呂中銘認為,即便人造肉的話題被大家遺忘了,相信也會有跑出來的公司。「只要產品夠好,總能為消費者和客戶帶去價值,為自己帶來收入。穩定的現金流,是支撐公司存活下去的核心。」

至于什么樣的人造肉產品才叫好,是真肉所說的「5D仿真」嗎?我捧著手里的月餅,百思不得解。我又想起了陳曉卿,以及他對美食的透徹領悟。追求自然本味的他,想必無論如何都難以享用科技手段重構出來的食物,哪怕還原度再高。

即便是我,吃下這枚人造肉月餅,體會到的只是一種飽腹式空虛。作為科技屬性極強的產品,我很愿意像最初試吃那樣包容它,但聚焦到食物本身,我們怕是對人造肉有什么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