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漫游路(二)

在絕大多數人的印象中,移動通信的演進主要是無線技術的不斷發展。
其實這是錯覺,至少是不完整的概念。
移動通信從1G演進到5G,每一次的升級都是核心網的大變革,只不過這種升級改造是內部的、封閉的,不像直接與用戶有關的終端和無線產業,所以核心網的變革往往被忽略。
但是對于電信運營商來說,網絡的變遷和運營的調整,主要緣于核心網。核心網的一次次全面升級,從結構上大幅降低了通信業務的實現成本,不僅讓移動通信走進了千家萬戶,還能讓運營商有利可圖。
要窮舉核心網創造的價值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這個系列里,我僅談一個移動電話的業務——漫游,借助這個業務的誕生、成長和演進,揭示移動通信網絡的演進軌跡。
第一篇回憶了第一代移動通信的人工漫游,第二篇作為過渡,回顧下第一代移動通信的發展歷程以及聯網漫游工程那些事。
【模擬移動電話的發展】
物以稀為貴,第一代的模擬移動電話只能滿足少量客戶的業務,自然是貴貴噠。一方面這是新鮮事物,但另一方面也確實是技術手段所限。
在上一篇說過,1981年6月在上海開通的150M移動電話設備容量只有20個用戶,8信道,也就是同時只能有8個客戶進行通話,覆蓋范圍是全上海。1987年秦皇島開通的第一套進口(愛立信)設備,包含1個基站、1臺200用戶容量的交換機,外加100部移動電話,就要支付72萬美元。在改革開放初期,72萬美元那是多么大的一筆錢啊,只有這么一點點規模的通信能力,平攤到每個用戶身上,能不貴么?
那個時候,移動電話的購機費、入網費/初裝費、開戶費/頻率資源占用費等等加在一起,拿到一部移動電話的官方價格是2.7萬元。而誰要是能用這個價格買到手機,就像如今買到了出廠價的茅臺酒,誰能拿到就是占了大便宜。在黃牛手里拿到一部大哥大需要6、7萬,1992年的時候上海曾經組織過一次公開的拍賣活動,12個號碼拍了80多萬。
看起來這是一個不難解的局:這么旺盛的市場需求,就應該加大供給,建設更大規模的移動通信能力啊。可是技術上達成這個目標,還真有點兒難。
移動通信是新興事物,全世界都沒有意識到移動通信的發展如此迅猛,現在看模擬移動電話非常簡陋,但在當時已經是最先進的技術了。當初大家以為,這么昂貴的通信沒有多少用戶可以承受,所以移動交換設備的容量都不大。
相對于前面提到的愛立信的設備,另一家模擬移動電話設備供應商摩托羅拉的設備容量更小,也更便宜。我印象中摩托羅拉的交換機最小的是EMX100,再往上有EMX250、EMX500,直到90年代初,才開發出了容量規模上可以和愛立信的大型交換機相抗衡的大型移動交換機——EMX2500。
為什么會有那么多小交換機?并不是摩托羅拉傻,而是這樣的小交換機受到市場的歡迎。
看似火爆的市場,拿量化數據看,客戶規模會擴展到多大規模?發展得最快的廣州到1990年的時候移動用戶數突破5000,1992年底上海移動電話用戶超過1萬時,時任上海市市長黃菊還特意發來賀電。那么一個地市能有多少客戶?移動電話還是奢侈品,電信局對市場規模的預期再樂觀,也不敢把寶貴的外匯用來采購可能用不上的設備。
于是就誕生了虛擬交換機,或者叫做虛擬局。就是這個地市只有基站,移動交換機在另一個地市,或者說幾個地市共用一個移動交換機。這可以看做是最早的"共建共享"吧。
在模擬移動電話發展的高峰期,"小步快跑"成為常態。很多省都是小規模多頻次地進行移動電話系統擴容,甚至一年之內同時有好幾期擴容工程同步實施,而只要有新的容量投入使用,電信局有了新的號碼可以發售,都會引發一輪搶購。
擁有如此的賣方市場,電信部門可以完全不用顧忌模擬移動電話技術上的缺陷,通信資費高昂甚至出現的漏洞,以及客戶對服務的不滿意。如今在我們的生活中已經很難找到這樣的"爆款"產品,更何況這種供不應求的狀態持續了好幾年,這種"非正常狀態"變相地激發了幾大部委在1994年聯手成立了中國聯通。
【自動漫游聯網工程】
(注:這小節談的都是我個人的回憶了,時隔二十多年,可能有些疏漏甚至錯誤,希望讀者們體諒,更希望得到專業人士的糾正。)
隨著模擬移動電話規模不斷擴大,漫游這一短板越來越讓人不爽。TACS主要定義無線技術標準,而怎么實現移動電話的自動漫游,也就是說換一個地方之后電話還能使用,這個課題還只能由那兩家設備商去解決。
模擬移動電話自動漫游,就是當用戶在注冊地之外開機的時候,移動通信系統自動識別出客戶的號碼,并通過系統間的數據交換找到這個客戶的注冊地,進行用戶的身份確認后,為用戶提供接續功能。這個過程是系統自動完成的,并不需要客戶干預,如果在拜訪地成功注冊,用戶手機上的"漫游指示"標記會閃動,告訴客戶處于漫游狀態,并且可以正常地接打電話。
愛立信在技術方面的設計相對超前,在他的系統中,控制信道和話音信道是分離的,這樣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了通信容量,但卻在后來聯網和自動漫游時發揮了很大優勢:用戶在漫游狀態下通過獨立的控制信令進行位置更新等操作,不僅成功率高,而且有利于后續的技術演進。
摩托羅拉則要麻煩些,因為沒有獨立的控制信道,因此系統的變化空間相對小。而且摩托羅拉在進行聯網漫游設計的時候,設定了一個參數:交換機的組網最多只能有32臺交換機,再多就不行了。
這個設置最初看起來并沒有什么,32臺交換機的量不少了,如果客戶規模再大,你可以擴容啊,買摩托羅拉更大的交換機啊。
可是中國幅員遼闊,有31個省,其中擁有A網(就是摩托羅拉設備)的省有21個,其中既有像北京、上海、武漢這樣的有多臺移動交換機的大城市,也有像福建、浙江、河南這樣的多地市的省份,要實現全國的聯網漫游,現有的技術方案無法解決。
于是,摩托羅拉基于天騰(tandem)平臺,開發出了針對中國的漫游方案,這個產品叫做Network Router,簡稱NR。具體方案就是在全國部署幾臺NR設備,NR設備與摩托羅拉交換機完成聯網(這樣數量不會超過32個),然后NR之間再進行聯網。
這樣一套復雜的技術方案,實施的難度非常大,尤其是涉及多省之間的協調配合,只能由總部出面解決。為此,1994年3月26號成立了郵電部移動通信局,這就是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的前身。
郵電部移動通信局的主要工作,就是推動全國移動通信的聯網漫游工程,這里包括A網(摩托羅拉)全國聯網漫游工程、B網(愛立信)全國聯網漫游工程,以及全國尋呼(126/127/128)聯網工程。在A網和B網分別完成聯網之后,又啟動了AB網間的聯網漫游工程。
AB網間漫游工程結束的時候,移動通信的王者已經是GSM了。與新一代移動通信相比,模擬移動電話的技術全面落后,運營成本高,還存在很多安全隱患。2001年12月31日,中國移動正式關閉模擬移動電話網,風靡一時的大哥大宣告退出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