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入負增長,通信行業何以解憂

巨大的人口規模,是支撐我國成為世界上最大單一通信市場的基礎。在這一基礎之上,圍繞用戶爭奪,運營商不斷提升網絡供給能力以試圖獲取競爭優勢。疊加監管層的強力推動和行業內外競爭壓力,通信行業整體貶值,主營業務收入已經負增長。在5G已經發牌商用之后,通信行業急需扭轉營收下滑的不利走勢。
一、增加計費模式,最大限度變現網絡資源
按照通話時長和上網流量計量費用是目前最主要的收費模式。我們不需要用更多維度去評價這種模式的有效性,僅僅從主營業務負增長就可以推測出,這種模式已經無法體現運營商的網絡和服務價值。
在技術創新和業務開發都出現瓶頸之后,改變或者增加計費模式已經成為最大限度變現網絡資源可行方式。在普惠式網絡服務之外,增加網絡增速服務或許是可行的辦法。雖然這種做法尚未出現在運營商的4G具體操作,但是在5G套餐中已經出現了這種玩法。
有通信人家論壇網友貼出了中國聯通提供的5G套餐。其中就出現了“量”和“速”雙維度計費模式。雖然我們尚不確定網友貼出的圖片中信息的真實性,但是英國運營商已經正式公布了以“量”和“速”雙重計量的5G套餐。因此,從英國運營商的做法看,網友貼出的中國聯通的5G套餐真實性較大。
二、變現賬上資金,增加投資性收益
三大運營商公布的2019年上半年財報顯示,雖然主營業務和凈利潤增幅有正有負,但是營業收入負增長卻是驚人的一致。相對來說,中國移動的負增長幅度最小,中國聯通最大,而中國電信居中。
數據顯示,中國移動的主營業務外收入最高。而且即便是在營業收入和主營業務收入均為負增長的情況下,中國移動的主營業務外收入仍然保持了較高大幅度的增長。主營業務外收入的增量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主營業務收入減損影響。
主營業務外收入的來源有很多種,其中非常重要的來源就是對外投資。在2018年中國移動世界合作伙伴大會上,中國移動相關負責人曾表示,其對外投資收益已經超過其凈利潤的10%。按照2018年中國移動凈利潤1171億元的規模計算,其投資收入大概為117億元,這個規模是相當驚人的。
至于將大額資金投入到哪些領域,中國移動的操作值得參考。中國移動相關負責人表示,圍繞企業主業加大對外投資力度以構建生態,其投資重點就是相關聯的上下游朝陽行業,比如人工智能、云計算等。
三、深挖增量價值,是誰都可以玩的嗎
按照通信行業從用戶到業務再到營收的收入組織路徑,用戶是一切收入的基礎。其中提升用戶價值的途徑無外乎增加用戶的有效業務量。通信行業早已進入存量經營時代,增量用戶的獲取越來越難而且成本越來越高,深挖增量用戶價值雖然是可選動作,但是其意義有多大呢?
上半年的財報顯示,中國電信是唯一實現主營業務收入正增長的運營商。從上圖的發展數據也顯示了中國電信在增量用戶獲取上的強勁表現。如果剔除7月份影響的話,在今年上半年移動電話用戶和4G用戶增量用戶規模方面,中國電信都是最大的。
主營業務收入正增長與增量用戶規模最大兩者之間有多大的因果關系,因為我們掌握的數據不夠豐富,所以我們無法給出確切的答案。但是從兩者的外部表現推測,貌似拓展友商用戶還具有一定的商業價值。
即便上面的推測為真,那么是不是任何一家運營商都可以像中國電信那樣操作呢。我們真的不這樣認為。中國電信的這番操作,實際上是最大限度變現其4G網絡投資,因此其流量份額遠低于其4G基站份額。從這個角度看,中國電信或許拉來用戶就可以賺錢。
如果流量份額遠高于其4G用戶份額和4G基站份額,那么對該運營商來說,加大網絡建設力度或許才是最明智的選擇。因為全國范圍的攜號轉網即將實施,如果到那時候用戶的網絡感知較差,那么攜轉的可能性就比較大。
上半年的數據顯示,中國聯通的4G基站建設力度最大,建成的規模最大,份額也是最高的。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其網絡承載壓力。即便如此其4G基站份額仍然低于其流量份額。
雖然5G非常火,但是5G卻是熱得吃不到嘴里,因為其技術、場景、應用都有待進一步成熟。因此,在5G商用后的前半場,深挖現有的要素價值,從規模向基于規模的價值競爭,或許才是最現實可行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