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制裁華為事件下,哪些企業因此受益?

2019年5月16日,美國商務部將華為及其68家關聯企業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除非得到美國政府批準,否則不能向美國公司購買零部件。4天之后,美國商務部宣布給華為及其合作伙伴90天的“臨時許可”,允許華為購買一些美國產品以維護現有網絡。
8月19日,是美國政府對華為公司出口禁令暫時豁免期的最后一天。美國商務部長當天宣布,將對華為的禁令再推遲90天。
三個月復三個月,延長“臨時通用許可證”也顯現出美國的尷尬:一再以“國家安全”的名義打壓華為,但是又不得不依賴華為的設備。華為外籍高管近日就指出,在美國大約有40家農村電信運營商和數萬農民,受惠于華為安全且具有價格競爭力的設備。
同時,面對商業往來上的利益鏈關系,高通、谷歌、微軟、英特爾等美國科技企業也紛紛向美國政府申請解除華為禁令,以便于更好的發展業務。
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iiMedia Research統計數據統計,2018年中國大陸半導體市場銷售額高達1584億美元,同比增長20%,約為全球總消費量的33.1%,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芯片單一消費市場。
其中,對于華為公司而言,2018年華為芯片采購額為210億美元,位列全球第三。而海思半導體營收為503億人民幣,取2018年底的匯率6.88來算,相當于73億美元,雖已是全球第七大Fabless芯片設計公司,但要滿足公司所有需求仍是不足,對于美國芯片供應商的依賴度依舊較高,華為核心供應商中,美國企業差不多占50%左右。
華為禁運事件之后,高通、英特爾、TI、安森美、谷歌、博通、美光、偉創力等華為的合作伙伴都收到美國商務部的函件,要求相關供應商禁止向華為供貨,暫停所有新訂單等。
根據目前的情況來看,華為的發展受影響不算太大,華為5G訂單數量不斷增長,手機銷量在海外受到了一些影響,但是在國內銷量暴增。此外,華為在被斷供后動作不斷,華為在已有手機芯片海思麒麟的基礎上,最近還推出了天罡、鴻鵠、凌霄、鯤鵬等多應用領域系列產品。在操作系統方面,華為推出了物聯網操作系統“鴻蒙”,目前鴻蒙只用在了榮耀智慧屏之上,未來是否會推出手機操作系統,華為還在等待著谷歌方面的表態。
然而,我們把目光放到另一邊,在今年的第二季度,由于美國對華為的禁令,部分美國供應鏈廠商迫于壓力對華為停供,也導致了高通、萊迪思、微芯、偉創力等眾多美國企業營收下滑。可以看到,斷供華為不僅給華為的業務造成影響,還讓很多的美國高科技企業“很受傷”。尤其是在半導體這個全球產業鏈市場中,各個高科技企業之間緊密聯系,華為需要美國公司的高科技產品,而美國企業也需要從華為賺錢,美國制裁華為實際上造成的是兩敗俱傷的局面。
但是,在這場華為和部分美企兩敗俱傷的事件中,又是否有哪些企業獲益于此?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有哪些企業受益?
終端產品代工廠:富士康、比亞迪、聞泰科技、光弘科技等
就先從近期熱度較高的偉創力事件說起,偉創力私自扣押華為貨物的事情估計大家也都有所了解,在此按下不表。從華為向偉創力發出律師函要求其賠償“數億元人民幣”說起,此后,華為手機、筆記本在內的高達25億美金的訂單正由偉創力快速流向其他代工廠,受惠于此次“分流”訂單的代工廠有富士康、比亞迪、聞泰科技、光弘科技等幾家企業。
聞泰內部人爆料:“華為有部分筆記本電腦和平板電腦項目轉給我們了,手機項目也在討論,但是我們目前產能不足接不了太多。”目前已經新增印度、印尼和無錫工廠,正在逐步擴大產能。
此外,光弘科技也承接了部分華為手機代工業務。
在機構發布的報告中顯示,富士康和比亞迪則是華為訂單的最大受益者。國信證券表示,比亞迪電子作為華為P和Mate系列的主力供貨商,預計其2019年來自于華為的收入將有50%到60%的增長,根據比亞迪電子2018年年報,華為訂單占據其總收入的30%以上。還有消息稱,比亞迪電子或將承接華為在湖南的手機代工業務。
富士康方面有內部人士對媒體表示,來自于華為五六月份的訂單量猛增。富士康深圳龍華、觀瀾園區第二季整體產值年增達12%。上半年富士康旗下針對華為公司的鏡頭及模組相關產值年增94%,5至6月整機及機構件產量年增逾15%。
晶圓代工廠:臺積電、大立光、中芯國際、京東方、豪威科技據上游產業鏈消息,華為在前不久拋出大量訂單給合作的芯片廠商,而臺積電、大立光等正在全力以赴加班加點趕工這些訂單。
不難看出,華為此舉是為了給即將推出的麒麟處理器搶占更多的產能,面臨目前外界復雜多變的多變的情況,他們不得不提前下手,畢竟如果處理器供應商出現了問題,自家的高端旗艦機也會受到很大的拖累。
此外,華為事件以來,晶圓代工廠臺積電動態最受人關注,可以說臺積電是華為生存的關鍵。當許多國際大廠紛紛向華為道別,臺積電出面高喊將持續供貨華為海思、盡力支援客戶。拋開上述趕工的訂單不談,臺積電在這一來回之間,已經贏得了信譽和名聲。
同時中芯國際下半年即將具備14nm節點量產能力,后續節點研發持續突破,已具備部分替代能力,后續自然有機會接到華為訂單。
除此之外,華為一直在積極尋找替代供應商,實行去美企策略。一方面放寬對國內供應商的認證資格條件,加大對國內潛在供應商的發掘與培育。除了上述三家國內企業外,京東方,豪威科技等國內龍頭廠商在華為處業務有顯著增長。
臺灣廠商美國制裁華為,幾乎所有跟華為有業務合作的美國企業都受此影響,因此在禁運事件后,華為在積極爭取非美國供應商的支持。
華為公司臺灣總代理訊崴技術總經理雍海在前段時間表示,華為對臺灣的采購不斷增加,未來預期還會增加更多。由于牽涉到華為與合作伙伴的協議,不方便透露具體數字。
他認為,華為對臺灣電子產業未來將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是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會為臺灣產業發展帶來更多且更大的進展。
村田、羅姆、京瓷、東芝等非美外企
在短期應對方面,自2018年華為事件后,華為開始開始向村田、東芝、京瓷、羅姆等供應商增加零部件采購。
知情人士稱,華為要求上述供應商增加智能手機零部件的供應,其中,村田制作所收到的訂單量相當于以往的兩倍;羅姆將增加集成電路和攝像頭相關部件的供應;京瓷也收到了一些如冷凝器等特定電路部件的額外訂單;東芝存儲公司也被要提前供應閃存芯片。
同時據產業鏈調研,對于美國半導體企業產品,華為亦準備了6-12個月的庫存,足以在近期保證生產的正常進行,從而也給予了華為供應鏈切換的緩沖期。
據國信證券分析師統計,華為累計擁有超過2000家供應商,從上游品類角度看,連續十年成為華為金牌芯片和元器件供應商的公司是高通和ADI,都來自美國。
從華為所有供應商來看,生產手機、電腦等2C端產品的芯片來源主要是高通、博通、英特爾等芯片供應商,其中CPU供應商又占一半以上。
第二大供應大類是用于生產設備的光電器件,主要是德州儀器、村田、ADI等老牌知名電子元器件生產商。從華為50家核心供應廠商來看,PC、手機、平板等個人產品的上游供應商主要覆蓋從數據采集和通信環節的感知器、射頻連接器,到數據處理環節的芯片設計、關鍵芯片、存儲以及人機交互接口軟件,華為均引入多家供應商,如Arm、高通、博通、恩智浦、英特爾、英飛凌、恩智浦、東芝、三星、美光西部數據、微軟、新思科技等。
總體來看,華為上游電子元器件主要采用美國和日本廠商的產品。因此,美國制裁華為后,日本廠商受益較大。有數據顯示,2018年,華為與日本供應商之間的交易額超過66億美元,并計劃在2019年將這一數據提高到80億美元。
5G領域競爭對手:諾基亞、愛立信
諾基亞和愛立信能取得這樣的成績離不開美國對華為的打壓,自然有些“撿漏”的意味。隨著華為受壓,愛立信與諾基亞積極搶占地盤,競爭日趨激烈。以營收計算,諾基亞與愛立信分居全球第二,三大電信設備廠商,近幾季逐漸擺脫虧損,此時搶走同行的客戶,攸關這兩家北歐廠商接下來的發展趨勢。
華為的軟肋和鎧甲
在去年華為在深圳舉行了核心供應商大會上,華為公布了其92家核心供應商,其中包括美國廠商33家,中國大陸廠商25家,中國臺灣廠商10家,日本11家。
通過梳理華為核心供應商可以看到,供應鏈中的美系廠商主要涉及高性能運算(HPC)、高性能模擬、射頻芯片等核心芯片以及EDA軟件部分。
在高性能運算芯片部分:主要是CPU巨頭Intel,產品包括PC及服務器;IDC及通訊用FPGA供應商Xilinx;GPU雙雄NVIDIA及AMD。均為美國企業,在此方面難以快速找到合適的替代廠商。
存儲芯片:存儲作為半導體最大下游,其主要供應商為韓國三星、SK海力士以及美國的美光,其中DRAM市場韓國廠商份額占比接近75%,NAND市場日韓廠商份額占比超60%,對美國依賴度并不大。
模擬芯片:根據IC Insight數據顯示,模擬芯片市場集中度較低,單一廠商停止供貨對下游影響相對可控,全球主要供應商中不乏英飛凌、意法半導體、瑞薩等歐洲、日本廠商,同時也有一批以韋爾股份、圣邦股份、矽力杰、鈺泰、3peak等為代表的國內廠商近年來奮起直追,不斷突破。
射頻芯片:目前美系廠商博通、Qorvo、思佳訊、CREE(Wolfspeed)、II-VI等均處于射頻領域的領先地位,國內手機產業鏈對美系射頻芯片供應鏈依賴程度較大。不過日韓也有相對成熟的替代方案,同時海思以及三安集成等國內廠商也正在加速研發推進中。
EDA:EDA是指利用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軟件,來完成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芯片的功能設計、綜合、驗證、物理設計等流程的設計方式。目前主要供應商為cadence、synopsys和mentor。目前,海思已和EDA廠商簽署了多年合約,所以基本使用暫不受影響。但EDA和IP不同,這個領域高度依賴技術支持。尤其是高度復雜的CPU研發,如果沒有EDA廠商的技術支持,會較為嚴重地影響芯片開發進展。華為近期也在積極測國內的EDA軟件,如芯禾科技,華大九天等,但整體來看,國內的EDA軟件在某些細分領域較有特色,全面性遠不如Synopsys等海外巨頭。ARM授權:假設ARM停止授權,目前華為已經獲得了ARMv8的永久授權,可完全自主設計ARM處理器,并且正在從指令集自主向架構自主進行研發突破。
同時,從授權范圍來看,華為購買的是最高難度的架構授權,開發過程中僅采用ARM定義的最基礎的指令集,往后完全靠自研,所以對ARM的技術支持依賴度較低。
實際上,我們更需關注的是ARM v9的進展,由于華為此前簽約并未涉及未來產品。所以如果v9推出之前禁運無法得到解決的話,有可能降低海思的長期競爭力。
安卓停止GMS服務授權:由于海外市場高度依賴GMS服務中的Google Play軟件商店,谷歌地圖,Youtube等一系列服務。所以華為海外市場手機銷售或將受到影響。據Canalys統計,2018年華為手機銷量為2.06億部,其中海外銷量為1.01億部。占總銷量比例約為50%。前段時間,爆出有多家海外運營商停止銷售華為新機。
面對軟件封鎖,華為表示正在與谷歌公司協商救濟方案。同時,華為也已經發布鴻蒙商標,該系統將橫跨手機,平板及電腦,并兼容安卓APP。
結語
在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EDA、射頻芯片、高性能計算芯片等領域依賴美企程度較高,是華為的軟肋所在;其它部分影響則相對較小。
著眼當下,對于華為而言,一方面是要積極爭取非美國供應商的支持,另一方面也要積極扶持本土廠商以及自主制造能力。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沒有任何國家或企業能完全孤立于世界取得良好的發展,但在關鍵的高科技領域實現自主可控是當務之急,中興和華為等一系列事件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已經刻不容緩。
在自由貿易的環境下,企業間公平競爭自然是我們心中的理想國,但理想一旦破滅,唯有自救和自強才能保持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