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聯下場試水,刷臉支付補貼戰一觸即發

2019-10-21 嫣然 北京商報
瀏覽

火爆的刷臉支付市場終于迎來了“國家隊”成員。

10月20日,在第六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金融科技分論壇上,銀聯發布全新智能支付產品“刷臉付”,正式宣布進軍刷臉支付市場。用戶信息保護方面,銀聯此次特別采用刷臉+支付口令的方式多增加一道密碼驗證保障安全。

在分析人士看來,作為“國家隊”代表的銀聯入場刷臉支付,代表了監管對于這種模式的認可,同時,安全驗證的進一步穩固,又表現出監管希望對于現行刷臉支付驗證方式的進一步改造,銀聯下場試水,也能夠對未來生物支付相關技術標準、行業標準的制定產生推動作用。

主打雙重驗證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銀聯“刷臉付”產品的開通方式主要通過采集人臉、選擇銀行卡、設置人臉支付口令三步完成。用戶只需在手機銀行或云閃付App注冊開通并綁定銀聯卡,在商超、餐飲、藥店、酒店、自助售貨機等場景的特約商戶結算時,無需拿出手機、銀行卡等物理介質,根據提示完成“刷臉”操作并輸入支付口令,即可成功付款。

同時,開通“刷臉付”產品,銀聯需要將用戶的姓名、身份證件號碼、銀行卡號、手機號碼、支付口令、人臉圖像和設備信息(設備型號、設備ID、設備類型、設備位置、IP地址)加密后共享給用戶的發卡銀行,發卡銀行將決定是否為用戶開通刷臉付服務。

據了解,寧波、杭州、廣州、嘉興(烏鎮)、長沙、武漢、合肥等地區的客戶將率先享受到“刷臉付”服務。對于采用“刷臉+支付口令”雙重驗證方式,銀聯表示,通過刷臉實現交易路由,延續用支付口令交易驗證方式,不改變客戶使用、商戶受理的交易習慣。

“作為‘國家隊’代表的銀聯入場刷臉支付,代表了監管對于刷臉支付模式的認可。”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黃大智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指出,“但安全驗證的更進一步,又表現出監管希望對于現行刷臉支付驗證方式的進一步改造,也就是說,追求便捷不能以損害安全為前提。”麻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蘇筱芮表示,“國家隊”進軍刷臉支付,一方面體現了刷臉支付成為未來支付手段的一種趨勢,反映出各方對刷臉支付的積極態度,而另一方面,有助于加速刷臉支付在普通消費者群體中的滲透。銀聯此次戰略布局,或能對此前就刷臉支付安全性抱有懷疑態度的消費者產生一些改觀。

便捷性與安全性

刷臉支付產品的上線,最令市場關心的焦點就是用戶的安全問題。在用戶信息安全保護方面,銀聯也做出了全新的嘗試。據銀聯介紹,人臉特征采集明確獲得客戶授權,嚴控數據使用范圍,采用支付標記化、多方安全計算、分散存儲等技術,嚴防信息泄露、篡改與濫用。在資金安全方面,充分尊重客戶的主觀意愿,通過專用支付口令進行主動確權,建立安全保障機制,保障客戶的知情權、財產安全權等合法權益。

“央行科技司曾明確指出過刷臉支付的安全隱患,但同時刷臉支付相比于現在主流的二維碼支付又有一定的優勢。”黃大智進一步指出,追求便捷的支付體驗是消費者的需求,但從監管上要平衡安全與便捷,不能“惟便捷論”,銀聯的刷臉支付相對于支付寶、微信而言,增加了密碼鍵盤的支付口令驗證,更加安全,所以監管需要在保證一定程度安全的前提下,增加便捷性。銀聯的刷臉支付用刷臉+支付口令的方式,而支付寶/微信則通過刷臉(生物識別)+手機驗證(常用場景免手機驗證),便捷上,支付寶/微信更勝一籌,銀聯更復雜。而銀聯通過多增加一道密碼驗證,安全上更勝一籌。

銀聯的正式入駐也打破了此前支付寶、微信支付在刷臉支付市場的壟斷局面。零壹研究院院長于百程分析認為,在國內第三方支付市場上,移動支付是大勢所趨,目前又以掃碼支付為主。掃碼支付依賴手機,并受制于網絡等因素影響,而刷臉支付在便利性上更高,能夠進一步提升支付效率,在安全性上也有一定提高。隨著刷臉技術的逐步成熟、設備成本的下降,從去年底開始,刷臉支付成為支付寶、微信、銀聯的發力點,并已經開始推廣應用。對于銀聯來說,這是一次趕超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機會。

蘇筱芮提到,從長遠來看,銀聯親自下場試水,也能夠對未來生物支付相關技術標準、行業標準的制定產生推動作用。采用刷臉+支付口令雙重驗證方式也為行業樹立了標桿,針對未來兩巨頭刷臉支付會不會在交易驗證方面有所調整,北京商報記者分別向支付寶、微信支付進行咨詢,但截至發稿未獲得回復。

于百程強調稱,從支付方式看,銀聯主要采用刷臉+支付口令交易驗證方式,在安全性上更高,當然體驗上會弱于支付寶、微信。后兩者在首次或認為出現異常支付等情況時,才需要用其他驗證方式。目前刷臉識別還有一點誤差率,需要其他驗證方式的介入。

補貼政策有望加碼

銀聯“刷臉付”的成功發布,將為支付產業帶來新機遇、注入新動能。黃大智進一步分析認為,從市場應用上來看,二維碼支付仍然是主流,刷臉支付的場景和城市仍然較少,同時,刷臉支付的成本更高,很難像二維碼支付一樣遍布各種生活小店。銀聯的入局對行業而言除了增加一個競手之外,或許將會使刷臉支付的落地和推廣提速,支付寶、微信、銀聯之間在場景布局、用戶補貼方面,將開啟新一輪的大戰。

支付寶、微信兩巨頭也早已在商戶補貼上下力,去年12月支付寶宣布發布刷臉機具蜻蜓一代時,主要在推動刷臉普惠,提升收銀效率。2019年4月,發布蜻蜓二代時,則主要在推動商家收銀臺的數字化營銷。近日,支付寶宣布,將今年4月發布的30億元市場刷臉支付補貼改為“無上限投入”。微信支付團隊也基于硬件設備結合刷臉支付筆數的獎勵對服務商進行補貼,此外還在刷臉硬件設備的推廣方面有正常扶持政策。

“出門只帶臉就夠了”的生活愿景已經變成現實,但金融科技的創新,始終離不開監管的約束。對于“刷臉”支付,目前尚無較為詳細的監管文件。央行副行長范一飛在10月20日的論壇上同時提到,科技本身是中性的,用在何處、如何使用完全取決于人。金融業要充分發揮標準規范引領作用,把好安全關口,記牢合規準繩,在安全合規前提下讓合理應用金融技術賦能金融提質增效。范一飛表示,將進一步加快制定條碼支付互聯互通標準,統一監管規則,推動實現不同App和條碼的互認互掃。

“目前來看,‘人臉識別+支付口令’是兼顧安全與便捷的實現方式。隨著刷臉支付的不斷發展,相關的監管辦法和標準也有望出臺。刷臉支付主要是關注支付安全和個人隱私問題,基于此,可能涉及技術準入、安全保障措施、用戶信息保護、支付限額等方面建立相應的標準或要求。當然,目前銀聯的用戶比二者還少很多,在推廣力度上也可能有所限制,追趕的挑戰依然不小。”于百程說道。

(來源:北京商報 記者孟凡霞宋亦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