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二季度首次扭虧,規模化盈利可期背后將迎數字化競爭

日前,美團發布2019年第二季度及半年度財報。對于美團來說,這不僅僅是其首次實現盈利的一個財務季度,同時其股價也擺脫自去年9月上市以來的持續下跌,重新超越上市首日開盤價。截至目前,美團市值已達到4341.9億港元。
“中國大概有8億6千萬城市人口,每人每天吃三頓飯,每天就是25億頓,美團只占據了其中不到2%的市場。”美團董事長兼CEO王興如是說。根據財報顯示,在今年第二季度,僅餐飲外賣上美團就產生了20.8億筆訂單。
在王興看來,本地生活能講的故事似乎不少:作為一個巨大且處于早期階段的行業,仍能容納很多企業,參與其中可以從其巨大潛力中獲益。
眾所周知,外賣市場幾乎屬于美團與餓了么的天下,而王興話語背后,實際上透露出是二者爭奪2B賦能領域的新戰事。根據互聯網第三方數據機構DCCI在今年Q1統計顯示,美團外賣、餓了么和餓了么星選的市場份額分別為64.1%、25%和8.7%。兩家企業的“領土”比例接近3:2,也基本符合外界所預估的一個微妙的相持比例:誰能打破僵局,誰便可能真正創造出優勢。
聚焦“Food+”,新業務增長態勢明顯
本季度,美團的各項財務指標均保持了不錯的增長勢頭,這與美團所做出的一系列調整不無關系。
根據財報顯示,美團報告期內營收共227億元,同比增長50.6%,環比增長18.4%;凈利潤共14.9億元,而上季度則凈虧損10.3億元。同時,美團的毛利也顯著提升至79億元,同比增長達到271.1%,環比增長56.6%。美團表示,毛利上升主要原因為業務規模的擴大、餐飲外賣毛利率的改善以及新業務的虧損收窄。
而在構成營收的各業務版塊中,涵蓋出行,新零售與餐飲管理系統的新業務部分成為了一匹黑馬。
從財務數據上來看,該業務營收共46.1億元,同比增長25.6%,環比增長16.1%,體量近乎與到店、酒店及旅游業務這一業務版塊持平。新業務在總營收中的占比由2018年的17.2%進一步提升至20.3%。另一方面,其毛利率改觀同樣明顯,由去年同期的-76.4%達到正向的9.1%,降本增效的效果明顯。
美團自2018年底宣布進行組織結構調整后,開始主打其“Food+Platform”戰略。
今年第二季度,美團在出行和新零售上的動作最大。自今年第一季度推出美團買菜業務并在上海、北京兩地先后試點后,又于7月進駐第三個城市武漢。王興在財報電話會議中對目前的情況表達了自己的滿意:美團將不斷加強在整個中國一站式本地服務電商平臺的地位,目前除了在食品、餐飲業務之外,也會不斷地探索新的領域來擴張生態體系。
而從行業來看,這一領域同樣也吸引了包括阿里在內的諸多競爭者,并且相較于盒馬、小象生鮮這樣的線下零售店,更有機會殺出重圍。4月16日,美團宣布小象生鮮的經營范圍將縮小為1個城市的2家門店。集中力量探索“社區生鮮零售”。
第二季度美團的另一重要舉措是“復活”了美團打車,雖然在第一次嘗試網約車時受挫,但從聚合模式重新出發時沒有再落后出行行業的發展趨勢。
東吳證券分析師張良衛在研報中指出,目前美團新業務由ToC端的共享單車,網約車,零食雜售和ToB端的餐飲管理系統構成。新業務盈利能力有望持續提升:憑借著“大眾點評”和“美團”在O2O生活服務市場的高市占率和高用戶粘性,美團順理成章可推進B端的商戶衍生服務。
與餓了么爭戰下半場,數字化成關鍵
2018至2019年,餓了么CEO王磊兩度接受《財經》采訪時,用“樓層高低”來形容餓了么與美團之間競爭的關系:誰所處的樓層越高,意味著所在的維度越高,越具備競爭力。在2018年他認為,二者間是美團原站在2樓打1樓,但餓了么融入阿里后,要從6樓打2樓;在2019年,餓了么目標要到3樓,并在未來三年內上升到6樓。
王磊所提到的一樓與二樓代表著兩家公司流量層面的競爭,這一階段已基本結束。如今的二者都在努力向更高的維度發展,也就是利用數字化的能力,來為自己的生態圈創造價值。
阿里2020財年Q1季報中顯示,在餓了么與口碑組成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后,主要目標便是本地生活服務行業數字化升級,并向生鮮、商超等領域推廣,建立開放平臺。相較于美團的“Food+”策略,餓了么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則希望讓外界記住其全鏈路數字化。
今年年中,美團還相繼推出了開放配送平臺“美團配送”和無人微倉,美團“超腦”等技術也映入外界視野。據美團閃購賦能部總經理肖昆透露,無人微倉的設計就是希望通過’標準化’、’自動化‘的方式,解決商超、生鮮等零售業務目前面臨的問題。
雖然二者的產品名稱不同,但最終仍殊途同歸。
中信證券分析師姜婭在研報中指出,本季度美團超預期的財務表現奠定了公司提前實現規模化盈利的基礎,但對美團來說,外賣的市占率提升仍是核心邏輯,新業務的培育和投入仍很必要,短期的重點仍然是新業務的培育和投入,決定了美團的市場卡位和戰略方向。
(來源:藍鯨TMT記者 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