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爺:別誤讀“新消費巨浪”,高性價比只是層皮兒

過氣網紅雕爺,裝死一年多,結果前兩天偶然玩詐尸,寫了篇關于“新消費”的文章,沒想到半夜發出后,一到早晨就10萬+了。這下子可好,一石激起千層浪,各種轉發加蹭熱點懟我的文章鋪天蓋地,一篇挺嚴肅的商業文章能達到如此效果,俺確實也沒想到。
不過呀,坦白說,各種懟我的文章,我對作者們表示……同情。畢竟,絕大部分人,閱讀能力有限,還沒看懂我那篇文章,就開始火力全開,唉,他們這些自媒體難啊!也好,“誤讀”本來也是一種組成部分,順便我把激發又寫了這篇,雖然我才開頭,但我可以承諾:這篇的干貨程度,遠超上一篇,嘿嘿。懟我的人也算是無心插柳,功德無量啦,哈哈哈哈哈。
比如說“這些僅僅是口紅效應而已”——這是在賣弄知道這個名詞么?我畢竟是化妝品從業者,天天看數據好不好?如果真的是口紅效應,那應該是大部分品牌普遍上漲才對,而這次,則是冰火兩重天,在完美日記、HFP、阿芙等品牌暴漲同時,非常多的傳統化妝品巨頭舉步維艱,甚至上半年負增長。其背后的成因,當然是因為猛漲的品牌,做對了一些特殊的什么,而非守株待兔等待“口紅效應”發福利。
更多懟的論點,則是“什么高性價比啊?還不是廠牌,你懂什么是品牌嗎?”
這些人,我認為就是傳統商學院教授附體了……而且是阿爾茨海默癥晚期的那種。首先我先表明哈,我個人而言,真的不太會做“高性價比”品牌,我只會做溢價高一些的東西。但我也絕不認同“什么高性價比?只不過是品質不過關的代名詞”這個論調——雖然我很尊敬段永平這位大神——1908年奔馳汽車包攬法國汽車大賽各種冠軍的時候,福特的第一輛T型車開始了“高性價比”之路,雖然T型車和奔馳的大賽冠軍車比起來,簡直像一坨廉價垃圾。
當法國米其林三星餐廳始終如一用各種高品質服務顧客的同時,幾塊錢就可以吃飽的麥當勞開始“高性價比”創業了;和當時的“百貨之王”希爾斯比起來,從邊緣小鎮開始的窮酸沃爾瑪也是以“高性價比”著稱;比中國紙早了足足三千多年的古埃及“莎草紙”各種性能都超過后來的中國紙,可為什么中國紙還是國際上公認的偉大發明呢?(這一點上,鄧文峰教授確實偏激了);因為莎草紙雖然性能無敵,但造價太高,只有法老和貴族們用得起,根本無法大規模普及,而中國紙雖然各種性能弱了點,但“性價比高”啊!賊特么便宜,迅速傳遍世界,普通人也用得起。
上面這種雜七雜八的例子,我可以列舉到明天一早,暫時打住,我趕緊說出重點、也就是共同點:所有這些牛逼的顛覆者,所謂“高性價比”絕不是簡單“犧牲利潤、賣便宜點”那么俗氣好嗎?!而是“成本結構發生了深刻重構”——聽懂了?是成本結構發生了深刻重構!是成本結構發生了深刻重構!(三遍)。
T型車為什么看起來比較垃圾,因為和當年奔馳的獲獎賽車比起來,“流水線”這個現代工業最偉大的發明,還暫時干不出那么多復雜細節啊……中國紙為什么傳遍世界?因為中國紙的纖維是任何雜七雜八的植物纖維都可以操練起來,而不需要“紙莎草”這種稀少的植物;麥當勞大家就更熟悉了,世界上最早的“沒有桌邊服務”餐廳開創者,而且菜品少的可憐,甚至沒有餐具,只能用手直接吃——這些你今天習以為常的東西,在當年可都是Low爆了的特點,還被各種嘲笑呢。
舉這些例子,肯定還有很多人不服氣,OK,干貨奉上,來點深度滿滿滴:
服裝業,大家都比較熟悉對吧,以女裝而言,從業者都懂,核心就兩件事:“生于款型,死于庫存。”不做新款就是等死,做多了新款就是找死……想當年,雕爺在天涯寫關于ZARA的“極速供應鏈”就是反復講這個邏輯,哇,時間過得真快,那篇寫的時候ZARA還沒進中國呢。
ZARA就是典型“極速供應鏈”1.0的代表——其實相比于早前的各種線下店女裝品牌,ZARA就是典型的“高性價比”才大獲成功,其供應鏈的顛覆牛的一批,其創始人一度問鼎世界首富,此篇不贅述,這方面老文章自己去搜;而你知道淘寶到今天,第一大品類都是女裝,其中堅力量,就是以韓都衣舍為代表的“女裝供應鏈2.0”版本,我簡單講講。
“韓都們”的特點是,賽馬制賭款,更快上新,小步快跑,更快甩貨……你仔細看,無數大賣家,都是“每周固定上新”,用傳統女裝一款的生產量,拆解成十款乃至幾十款的微小生產量,每周上新賣原價,賣光了也不補貨,沒賣掉的第二周就開始打折,第三周就地板價,還沒賣光的話第四周就干脆低于面料成本拼命甩了。當傳統線下女裝要等到季節末期才打折甩貨時,女裝供應鏈2.0賣家們靠這種全新的互聯網打法,實現了“更多款型,更少庫存”。
但這套打法,也有瑕疵:即使一款款型賭對了,熱賣而迅速售罄,他們也不敢補貨,生怕補貨出來的量,一不留神變庫存。而且那些因為怕滯銷而快速打折銷售的部分,也確實沒有利潤,甚至微虧,屬于忙前忙后賺個吆喝。
最近兩年強勢崛起的互聯網女裝3.0版本,則嚇掉了我的下巴——網紅直播賣貨!她們根本不備庫存去賣,而是只生產一件樣衣就好,網紅直播各種試穿講解,你們看好了就下單買“預售”,拿到訂單后,網紅背后強大的“中國供應鏈”,在48小時內,搶工生產發貨出去。這時,你再回頭看看女裝業命脈那兩點“生于款型,死于庫存”是不是真的從底層開始瓦解了?!
網紅們的女裝3.0版本,理論上“無限款型,庫存為零”,多么怪異審美的也敢生產一件樣衣對不對?而且,相對于2.0版本,真的賭對一款樣衣,你們敢多多下單,拿到預售款,我當然也敢足足生產,而且每一件都有合理利潤,絲毫不怕甩貨或死庫存帶來的災難。消費者不傻,很多網紅品牌的售價極其貼心,“性價比高啊!”畢竟她們一年的款型之多足夠令傳統品牌汗顏,且由于幾乎消滅了該死的庫存,不用把庫存的虧損分攤到每件衣服毛利當中去,合理利潤后,仍然顯得無比低價——請問,這到底是傻傻的“價格割喉”,還是福特T型車生產方式改變后,所帶來的“低價”和“高性價比”?
這套打法牛逼不牛逼?震撼不震撼?順便補一句,我上一篇反復說,“中美消費上已經分道揚鑣”,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因為中國目前的神奇供應鏈體系,沒辦法復制,美國當然也有網紅,但他們沒有中國這種“極速供應鏈”,就沒辦法用這種3.0方式直播賣衣服……
多年以前,馬云和曾鳴就反復討論,未來的世界,將會是C2B的時代,因為有了數據,C可以告訴B生產什么。現在看來,C2B是個宏觀大架構,一方面,曾鳴教授補充了“S2b2c”的新“過渡”理論,一方面,至少在女裝,這種“C2K2B”的模式越來越成熟,哦,這里面的K,就是KOL的K。
而且就我的觀察,可不僅僅是女裝,更多領域,將會走進一種“C→K←B”模式,箭頭的意思是,C的數據,和B的算法,同時指向中間的KOL,K提供“藝術”的部分,也就是算法解決不了的“審美”和“直覺”。(箭頭的表示,還為了解釋“單向變雙向”,是一種互動模式。)當然了,審美和直覺這種東西,說多了也沒用,那是天生的,所以網紅為啥“值錢”?她們屬于老天爺賞飯吃,你羨慕也沒用……
但咱們可以探討“算法”啊!這個我也不知道我該不該講,上一篇寫完后,河貍家的CEO仲萍小姐姐就提醒我,別寫開心了,泄露太多天機哈,哈哈。我謹慎點寫,殘缺點寫,反正害死人不償命哦。
抖音為什么“有毒”?幾億人每天一看起來就沒完沒了?你以為自己看了20分鐘,結果一看表其實2小時過去了。算法威力使然——感謝張一鳴,我再也不像以前看電視臺,鋪天蓋地的衛生巾廣告轟炸我,不出意外,我這輩子都不買衛生巾好不好?“我知道我的廣告費有一半浪費了,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這句話,在抖音為代表的算法時代,算是可以拋棄了……結合剛才講的女裝3.0打法,有多少產業可以把算法應用其中?誰說必須再像以前那樣先大規模生產,再賭賣得掉賣不掉?
KOL是什么?KOL是把“流量”還原成“消費者”的那種動物!
流量只是冷冰冰一組數字,沒有溝通,沒有溫度,沒有互動。而KOL每天在把冷冰冰流量,化解為一句句的消費者溝通互動,如果加上品牌商們對產品的理解,對供應鏈的改造,小步快跑,產品神速迭代,多少傳統的產品會被對比得像恐龍一樣遲鈍?
不能再多說了,大家只記住一句就好:很多“新消費”領域的產品,從創意到生產,將從“模擬時代”進化到“算法時代”。
(結合我之前文章曾說過,馬云兩年多以前在湖畔講課說過一句預言:“未來,凡是通電的東西都會智慧化,數據化;凡是不通電的東西,都會個性化,定制化。”——如果馬云猜的會成真,個性化、定制化的出現,絕逼不會是靠傳統“模擬方式”單方向生產出來的對么?嘿嘿……打死不能再多說鳥~)
中國之所以今天“新消費”滔天巨浪到來,還是因為中國太大了,太復雜了,我喜歡將之描述為:龐大中國內部隱藏著很多個“國中之國”,把中國擁有五千萬凈資產的家庭拎出來,那也是個龐大的數字——隱藏在中國內部的這個“富豪之國”,超過瑞士超過摩洛哥。
中國還有幾億人剛剛從溫飽解決沒多久,開始消費更加多元的產品,成就“拼多多”幾百億美金市值只是第一步,這個“發展中國家”接下來會帶動更多“新消費”品牌的崛起。
別忘了,“時尚”這個東西,很多時候是“自下而上”引發的,“亞文化”造就的各種中國內部“國中國”,威力大到你想都不敢想——舉例來說,光緒十二年時,美國人上流階層公認最好的飲料是茶呀!可是這時候呢,下層民眾誕生了一種廉價的咳嗽藥水——哦,這個東西今天叫可口可樂——依然廉價,幾乎任何收入階層都喝得起,巴菲特也喝,喝了一輩子。(但你會把那時的美國民眾們喝廉價的可口可樂而不追求喝高貴的茶,叫“消費降級”嗎?)
牛仔褲的歷史也大致如此,十九世紀底層礦工穿的,又結實又便宜,但這種亞文化慢慢演化成時尚,火遍全球。順便說一句,真流行開了,就會出現“新生態位”,可以做昂貴的牛仔褲了,到今天,幾千塊一條的也不稀奇。過兩年等我閑了,寫出巨著《戰略就是生態位》一書,絕對牛逼,這是后話……
基于龐大“國中國”的亞文化打法,也有不少牛逼閃閃的案例,比如你們知道天貓咖啡第一現在是誰?是一個叫“三頓半”的古怪玩意兒,用一種“冷萃、無損、立即溶”的方式搞成膠囊,半瓶冰礦泉水倒進去一粒,晃一晃3秒就可以喝了,口味相當不錯!重點是,這個奇怪的品牌,鼓勵你放進可樂里混著喝,放燕麥奶里當早餐喝……無數潮人玩出花樣。如果你是一個只玩自己咖啡豆磨粉,手沖,言必稱各種“烘焙曲線”的原教旨發燒友,你當然可以看不起這種既便宜、方便、又放肆的喝咖啡方式,可是另一方面……萬一是你老了呢?
“小罐茶”就在這方面吃了些虧,我自己買過,我覺得味道真的用心了,小罐里充氮氣,也極大解決了傳統器具不防氧化的問題。只可惜,沒走出主打商務送禮的市場。沒從“亞文化”入手,找到中國幾千萬喝得起這個價格的愛茶之人(說良心話,二十多塊錢一杯的小罐茶和一杯星巴克比起來,真的貴?難道中國好茶就該賤賣?)
糟糕,我猜一寫小罐茶,肯定引來很多黑粉,就和羅振宇似的,只要一露頭,自帶三千黑粉,哦,好像我自己也是,哈哈。不過,罵小罐茶的人,你們真的買來喝過么?(反正啊,很多套路,賣貴了就說是智商稅,賣便宜了就罵是廠牌);我經常喝,我還自己在家玩過盲測,小罐茶贏了同價位甚至更高價位的茶。
而“得到APP”我就更肆無忌憚的夸了——用赫胥黎的方式說話就是,我愿意用接受火刑的方式來挺“得到APP”。甚至我思考過為啥“得到”招黑——就是因為,所謂好讀書、愿意終身學習的人,也特么是個“亞文化群體”啊!中國有那么兩三千萬人很了不起啦,但羅振宇又太能忽悠,搞得被上億人都知道了,結果呢,溢出的這部分人,平時根本也不看書、也不愿意深度思考,更不愿意了解什么國際政治學40講,密碼學30講,醫學通識50講啥的……毫無疑問,得到APP上的課,都特么太嚴肅了,雖然老羅嘔心瀝血要求那些頂尖牛人用“說人話”的方式講述,奈何知識點本身就是嚴肅的,再怎么通俗,也變不成郭德綱不是?
更何況,我上面一直說,“新消費”的新物種一出來,本該被原本高高在上的人群瞧不起——當年喝茶的看不起喝可樂的,穿定制服裝看不起穿牛仔褲的,用刀叉吃飯的看不起用手抓漢堡的——認真看書的那極小一撮人,自然看不起用聽“50講”的方式學習一個知識領域的。
問題是話說回來,我想了解現代醫學,難道真的去醫學院讀幾年嗎?(首先我也得考得上才行啊?)但我用了50講的方式,聽完薄世寧這位北醫三院ICU主任的講解,我還就是比原先的我懂了很多,這就夠了。不出意外,我一輩子不會當醫生啦,那我多出來的這部分“碎片知識”,到底是好事呢?還是好事呢?吹個牛逼,能比我平時閱讀量、或讀書量更大的人,從百分比上不會太多了,我都如此感謝“得到APP”帶給我諸多繁雜知識——哎媽呀,你能居高臨下嘲笑“得到APP無非是些碎片”,您能先把閱讀量超過我好嗎?
無非是一些毫不讀書的人,用瞧不起碎片學習的論調,來掩蓋自己根本不學習的墮落,以及用“你在販賣焦慮、我不聽我不聽”來尋求自己不求上進時的心安理得。
我有個比喻,在商業領域,我愿意當胡斐,一輩子細細研究胡家刀法就夠了。別的領域呢,比如繪畫藝術、喝紅酒、歷史、醫學、政治……我怎么可能同時深入?強練72絕技的那是鳩摩智,下場很慘的。那咋辦呢?當袁紫衣嘛!每種武功,就學精華那么一兩招,咱以繁雜取勝,啥都知道點,雖不精深,但樣樣都懂點——這種修煉,查理·芒格也很推崇呢!
所以我結論簡單:自己吃飯領域當胡斐,每月至少讀兩三本本領域的書籍,而其他興趣領域聽得到APP,“高性價比”花點小錢兒,領略那各個領域的精華三兩招,成為啥都懂點的袁紫衣,挺特么好!孩砸,下次嘲笑羅振宇之前,先問問自己,本領域的東西,你真的每月讀了幾本書啊?!還笑話別人碎片式學習,您的內褲有沒有布料都單說呢,還嘲笑別人的圍巾是碎片絲綢拼的……
哎呀,跑題了跑題了。說回中國“新消費”時代,“亞文化”是個無比巨大切入機會,你看最近玩球鞋的這幫神經病崽子,已經引發話題到比炒幣還火了,都去炒鞋了——哦,好吧,我承認我已經在毒APP上買了18雙鞋子了。
另外,我上一篇文章后,好幾個VC都微信我,問我看到什么好項目可以投一投——嘿,我自己都在找著投啊好不好?!只要是彩妝、護膚品相關的,無論你是新品牌,還是產業鏈里的,比如研發、設計、包裝、等等等等,都可以給我助理(微信:xiaoyuyuan_W )聯系,當然,我只投天使,二三百萬那種。你要是過了這個階段,IDG的怡勝小姐姐是我見過最懂消費的資深投資人了,兩三千萬她說投就投,投過江小白、喜茶啥的她眼力極佳。要是你要的更多,比如幾億的戰略投資,美團朱擁華也投了喜茶,還有周黑鴨啥的,找他沒毛病——總之,這個市場現在極其熱鬧,熱錢涌現。
Google曾有一句名言,工程師們把這句印在了T恤衫上,這句話我覺得用在今天“新消費大潮”里也無比適用——在上一篇講的三浪疊加和完美天氣加持,這篇講的“從模擬時代過渡到算法時代”+中國無數“亞文化群體精準打法”,初一看是Low的不得了的“高性價比”便宜而已,細一看是維度攻擊下的合理利潤還細節體貼,這時,“新品牌”的誕生,就不是撞運氣了,而是Google那句話——
如果我能算出答案,為什么還要靠猜呢?
(來源:微信公眾號“雕爺”,作者雕爺)
延伸閱讀:
新消費迎來三個大浪 每一種消費品都值得重做一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