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短評:如何看待走過31年的315晚會?

2021-03-17 余若雨 聯商網
瀏覽

聯商短評:自1991年3月15日開始,3·15晚會已經連續舉辦了31屆,作為一檔古早經典品牌欄目,它越來越難以引起消費者的興趣了。

今年的3·15晚會聚焦食品安全、個人隱私、汽車消費等領域,曝光了人臉識別、個人簡歷泄露、瘦肉精、手機清理軟件獲取用戶隱私、UC和360搜索虛假廣告、汽車變速箱生銹、名表維修陷阱等問題。

不少消費者吐槽,雖然3·15晚會聚焦的問題與民生領域密切相關,但整體期待程度已經下降,一些大家所期待的關于大數據殺熟、直播帶貨售假、醫美騙局、互聯網借貸、長租公寓暴雷、在線教育亂象、汽車剎車失靈等問題并未在晚會上曝光。

從百度搜索指數顯示的數據來看,自2017年開始,百度上“3·15晚會”的搜索指數連年下跌,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3·15晚會的影響力已經開始下降。對于商品質量、食品安全、消費欺詐等問題,3·15晚會不止一次進行過曝光,但這些領域的問題依然存在。

實際上,315晚會只能解決一部分問題,治標不治本。更重要的還需要監管部門、商家、消費者三方共同努力。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在30多年發展過程中,3·15晚會在監督企業整改的同時,也推出了行業的進步和體系的完善。2007年,3·15晚會曝光了郭德綱代言的“藏秘排油”減肥茶廣告問題,兩年之后的2009年,新出臺的食品安全法明確規定:社會團體或者其他組織、個人在虛假廣告或者其他虛假宣傳中向消費者推薦食品,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應當與食品生產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

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的目的是在于擴大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宣傳,核心是保護消費者權益。而3·15晚會則喚醒了消費者的權益意識,成為規范市場秩序、傳播國家法規政策的強大平臺。

這其中的消費者權益保護不僅涉及買賣雙方,還涉及相關監管、職能部門的多方互動,能夠進一步創新治理,推動市場經濟發展。

不過,在目前網絡輿論多元化、媒體形式多樣化的當下,3·15晚會似乎演變成了一場公關自救晚會,外人看熱鬧,漩渦中的企業則徹夜難眠,為尋找應對方法焦頭爛額。而看客們聚焦的方向往往失了真,談資變成了誰家公關手段應對高明,誰家應該給負分。

經過30多年的發展,隨著消費者維權意識的增強,維權渠道多樣化,消費者權益問題的解決方式變得越來豐富。如果說30多年前3·15晚會的一聲炮響給中國消費者帶來了維權意識的覺醒,那么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當下,3·15晚會更多帶來的或許是輿論的勝利,法治的勝利以及人的全面發展的勝利。

最后,還是希望今年上“黑榜”的商家努力改進,未上榜的企業需引以為戒,讓消費者少踩坑,一起共創美好和諧的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