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的結構性機會,美團抓住了嗎?

三個月前,美團在發布了因疫情而業績受挫的一季度財報后,市值反而走高,成為中國互聯網行業第三家市值破千億美元的公司——如今,這一增長趨勢還在持續。
階段性業績表現與資本市場反饋之間的不一致性,通常是基于市場對行業前景、企業能力的預判之上的。之于本地生活領域,疫情導致的消費、生活習慣變化中蘊藏著的結構性機會,給予了市場持續增持美團的信心。
8月21日,美團點評發布二季度財報。與一季度不同,二季度隨著國內疫情形勢逐漸得到控制,相關消費活動回暖,市場對美團點評的業績因此懷有更大期待,從結果來看,美團沒有辜負市場的期望。
財報顯示,美團點評二季度營收為247億人民幣,同比增長8.9%。其中,凈利潤為22億人民幣,同比增長95.5%。調整后凈利潤為27億,同比增加82%。
不過,與財報中呈現的數據相比,看待美團更應結合的是整個賽道長期發展的想象空間。尤其在疫情影響社會消費心理的大變局下,美團作為本地生活賽道的頭號玩家,其業務能力以及面向未來的長期布局所蘊藏的價值,更為值得關注。
那么,從二季度的業績表現來看,短期的市場陰霾中隱藏的長期機會,美團抓住了嗎?
逐步走出疫情陰霾
從財報來看,隨著疫情形勢和緩與自身應對風險能力的提升,美團二季度正逐步走出疫情陰霾。具體來看:
美團二季度實現營業收入247.2億元,同比增長9%,環比增長48%,疫情帶來的短期經營危機基本解除;
年度交易用戶數增長至4.57億,年度活躍商家達到630萬,皆創下新高。
細分到具體的業務板塊看,在疫情防控還未完全解除的大背景下,到店及酒旅業務仍在承壓,但相較一季度已經有了大幅度改善,而餐飲外賣業務、新業務相較去年同期都已實現增長。
因此,二季度總體營收及用戶、商家規模的增長,說明了一點,與短期的打擊相比,在后疫情時代,隨著消費習慣的改變,以美團為代表的本地生活平臺有機會迎來一波新的增長紅利。但能否抓住這一機遇,將疫情期間的短期挫折積蓄為長期增長的力量,則取決于美團自身作為。
結合財報表現再回看二季度美團的系列動作可以看出,圍繞長期價值,美團在供給側與需求側皆下了苦功。
針對商家的供給側,美團在二季度體現出了兩個戰略關鍵詞,一是商家品質,二是商家數字化。
在餐飲及酒旅兩大業務方向中,美團都在嘗試吸納更多的優質商家加入,也取得了一定成效。餐飲方面,二季度優質餐廳數量上漲了114%,在“618外賣節”中,有超過4000家優質餐廳品牌參與,進一步豐富了用戶在不同場景的用餐選擇。得益于此,二季度美團餐飲外賣的交易金額與日訂單量皆表現出同比增長。
酒旅方面,美團在經歷了以低線城市、低星酒店為切入點的初期發展階段后,逐步將覆蓋范圍向高星酒店滲透。疫情期間,雖然酒旅業務嚴重受挫,二季度美團酒旅業務間夜量仍不及去年同期水平,但行業整體的萎靡,也相對消減了美團與高星酒店合作時遇到的阻力,二季度,美團高星酒店間夜量占平臺整體超15%,同比增長3%。
引入優質商家以優化商家組成與結構的同時,美團在今年上半年大力協助商家推進數字化進程,這是疫情逼迫整個市場做出的調整,也是其給予各行各業的啟示——只有通過技術不斷提高運營效率,才能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中求得生機。
在這一趨勢中,作為承擔著“城市新基建”功能的本地生活平臺,美團線上業態的價值尤為凸顯,幫助更多商家加速數字化進程,對美團來說是責任更是機會。
業務數字化對美團的技術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方面,美團的優勢在于其擁有非常龐大的由用戶、商戶、騎手產生的真實數據,比如說美團點評平臺產生的用戶評論數據共77億、線上圖片數據超過100億。基于海量大數據,美團可以在人工智能技術上進行深度探索,并幫助商家提高經營管理效率。
從美團研發支出的增長趨勢中可以觀察到美團在技術方面的努力。二季度,疫情之下美團控本節流,經營費用率處于近兩年最低點,但研發費用一直處于小幅增長中。
對商家數字化的推進已經體現在了美團的收入結構上:二季度,餐飲外賣業務中,在線營銷服務的外賣商戶增加,來自在線營銷服務的收入增長62%。
除商戶規模的擴大之外,美團外賣業務的另一個重要參與方外賣小哥的規模也在上升。2020年上半年,從美團平臺獲得收入的騎手數達到295.2萬人,其中新增騎手達到138.6萬人。疫情期間,外賣員在維系大眾生活上做出的貢獻獲得了不少贊譽,從另一個角度講,大量的新增外賣員崗位,也為緩解疫情期間的就業壓力上做出了一定貢獻。
除了在供給側上下功夫,在需求側,如何刺激并恢復消費者的消費需求,也是美團在幫助行業修復疫情創傷的過程中,必須思考的命題。
二季度,美團為刺激C端消費需求,展開了多元的促消費營銷活動,同時加大了給用戶的補貼,如與各地政府繼續展開合作,在超過60座城市落地了“安心消費節”。發放電子消費券的領域也從餐飲擴展至酒店、購物及其他本地服務消費場景中。
從美團用戶數及營收表現出的增長趨勢看,疫情期間被壓抑的消費需求,在政府、平臺、商家的多方努力下,在二季度已經得到初步釋放,本地生活領域的消費規模相比去年同期并未出現明顯下落。
總的來說,雖然各項業務恢復速度不一,但美團總體業績水平已恢復至同期水平,并在結構優化、技術賦能等方面更進一步。在疫情這塊煉金石下,美團對抗風險并不斷進化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鍛煉,長期來看,這將為美團穿越周期、可持續性地發展提供更多的能量。
美團的內循環
疫情帶給企業的另一個重要啟示是——在面對較為惡劣的市場環境時,企業賴以生存的根本是自身的造血與循環能力,這對企業的組織架構、業務協同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對美團這樣枝節龐大、業務體系復雜的企業來講,業務的生態內循環尤為重要。
依靠外賣業務占領本地生活市場的美團,其業務的底層架構是連接商戶和用戶的即時配送網絡,那么,如何在這一架構之上排兵布陣,是決定美團成長空間的關鍵因素。
二季度,美團在新業務上繼續積極擴展,新業務營收同比增長22.1%至人民幣56億元,是美團各項業務中增速最高的板塊。新業務是現階段美團重要的增長引擎,其背后巨大的想象空間,是支撐美團市值一路高漲的因素之一。
數據之外,新業務究竟能給美團帶來多大的想象空間,還需結合美團的戰略布局、執行效率及競爭應對來看。
具體來看,美團新業務的重點方向之一是線上生鮮:
美團閃購旗下推出了以生鮮食品為主的新興品牌“菜大全”,與300多個傳統菜市場合作實現線上化銷售及數字化運營;
美團自營的“美團買菜”擴大了在北京、深圳等主要城市的覆蓋范圍,7月份還在廣州等新城市上線;
二季度新成立社區團購業務的優選事業部,7月在山東濟南推出“美團優選”服務品牌。
線上生鮮是疫情期間催生的一個風口,并已經吸引了阿里巴巴、同程生活等大小玩家入局。美團發力線上生鮮的行為完全在情理之中——從餐飲外賣到線上生鮮,美團在不斷完善與“吃、住、行”相關的業務場景。
從能力范圍來看,由食品配送切入線上生鮮,本質上是美團基于原有的配送體系不斷拓寬配送品類的嘗試。解決配送這一大難題后,美團需要做的只是搭建起配套的倉儲設施、提高供應鏈能力,對美團來講,這顯然是一筆不算困難,但收益可期的好買賣。
除了不斷滿足用戶在“吃”這一場景中的消費需求,美團繼續堅持了在“行”這一場景中的投入。
二季度,美團用新的“美團單車”替換了約1.5百萬輛舊單車,替換完成后,“摩拜橙”已徹底被“美團黃”所取代。美團此舉,實際上是將共享單車所具備營銷推廣效用最大化,進一步將用戶通過共享單車入口進入到美團的生態體系中。
除傳統共享自行車業務之外,包括美團、滴滴、青桔等品牌都在今年著力于共享電單車的發展。美團在二季度推出了超過29萬輛電動單車,共享電單車業務是對線下出行場景的又一次補充,也同樣具備著品牌營銷、導流、增強用戶粘性等功能,但電單車更出色的平均周轉率,使其能實現更好的單位經濟效益,有獨立實現盈利的可能性。
生鮮、單車領域的新業務,更多是美團基于現有業務,對自身生態的完善,在邏輯上并不難理解。而美團在今年以來最大的一次資本動作——以5億美元領投理想汽車D輪融資——就顯得尤為跨界。
在二季度的財報電話會上,王興不出所料地被分析師們問到了為何投資理想這一問題。多次公開為理想汽車站臺的王興,依舊毫不掩飾其對理想汽車及創始人李想的贊賞:“我每天都會開這個車(理想ONE),我認為這款產品將會是一個巨大的成功。而且我認為很多人也低估了他的創始人李想,他是一個頂尖的企業家。”
王興投資李想,或許是因為純粹的欣賞,但美團與理想汽車兩家企業的牽手,背后并不乏戰略意圖——結合王興在財報電話會上的解釋,可以從這一聯手中了解到美團對自身業務核心能力的深思考,以及對未來市場形態的預判。
即時配送網絡是美團業務的底層架構,這也意味著,美團有著很強的“移動”屬性,美團的外賣、生鮮、單車等業務,都是建立在移動場景之上的。因此,移動方式的變革將會對美團,以及整個本地生活市場產生顛覆性的影響。美團要保持長期優勢,必須對此有提前的布局與準備。
在對未來配送場景的想象中,無人配送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在無人配送技術上,美團有足夠的大數據來支撐其在人工智能技術上的探索,也已經具備了智能調度系統、美團云等基礎設施,在實際運維過程中,美團現有的配送網絡、配送人員都可以轉化為運維、維保、充電、維修等人員,這都是美團在無人配送上的已有優勢。
但是,在人工智能、自動駕駛等核心技術方面,主營ToC業務的美團并不專業,與理想的聯手正好能將美團這一技術短板補足。這是美團在專注自有業務生態的同時,能最高效率布局未來新型技術的方式。
此外,隨著汽車行業變革的逐步推進,智能化、網聯化、甚至共享化的時代來臨,在人車交互、車聯網等方面,美團與理想還有著更多的協同空間。
這依舊是美團對長期未來的布局,或許在五年、甚至十年之后,市場才能看到相關產品、業務的落地。但在變革到來之時,提前做好了準備的人,將率先品嘗到成果。
回到此次的業績表現上,美團雖然因疫情原因業務整體承受不小壓力,但依舊敏銳捕捉到了社會變革中隱藏的結構性機會,并積極推進布局。逐步實現內循環的美團,依舊在堅持講一個長期主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