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城零售,京東“物競天擇”

2020-08-14 莊子墨 聯商網
瀏覽

出品/聯商網

撰文/王迪慧

在疫情下的2020年,無疑將是同城零售發展的元年,成為零售巨頭們爭斗的新領域。

今年618前夕,淘寶宣布在全國16城上線“小時達”;將家樂福收入囊中后,蘇寧一直致力于打造“1小時場景生活圈”;7月13日,國美APP上線即時配送服務“閃店送”,致力于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

在電商平臺紛紛與配送時間“較勁”之際,本就擁有速配優勢的外賣品牌們也打起了品類的主意,5月19日,美團配送宣布將升級配送開放平臺,并在7月初挑戰組織架構;沒兩天,餓了么也表示要全面升級,提出從配送餐飲升級為配送萬物,布局“身邊經濟”。

何為同城零售?簡單來看,可以將之理解為即時配送的升級版,或是外賣產業的“擴圈”化:從原來的外賣、生鮮品類配送延展到送萬物。想要玩轉同城零售,供應鏈、平臺以及運力是不可或缺的三大支撐力。這也是目前賽道上的玩家大多是電商巨頭或是外賣翹楚的原因。

不過,在各大玩家借著疫情契機紛紛“出牌”之時,京東的表現似乎過于冷靜。事實上,早在一年以前,京東超市便已完成排兵布陣,去年9月公開的“物競天擇”項目,正是京東同城零售棋盤上的一顆關鍵落子。近期,我們約到了“物競天擇”項目的負責人李昌明,與他聊了聊這個項目。

物競天擇,“適者配送”

9月3日,京東超市公開“物競天擇”項目,計劃通過智能算法減輕品牌商物流成本壓力。簡單來說,“物競天擇”項目所做的就是讓商品離消費者更近,讓配送時效更加快速、精準。

那么,它是如何做到的呢?

按照原來的京東物流常規鏈路,品牌商是將貨物送到京東的大倉當中,京東從大倉分揀送到消費者手里。但在這種模式下,諸如飲用水等快消品存在物流運營成本較高等問題。而在新模式中,物競天擇打造去中心化網絡,將訂單信息流的方式傳達到消費者最近的網點,再由網點進行配送,大大減輕了物流成本的壓力。

以聯合利華為例,去年雙十一前夕,聯合利華參與物競天擇項目并在浙江臺州進行了試點。通過物競天擇,聯合利華旗下的洗發護發、身體護理、個人清潔等品類的部分商品的倉配模式,不再是原來的京東物流常規鏈路,而是變成了更短、更有效率的“聯合利華大庫-京東聯合利華物競天擇網點-消費者”全新履約鏈路。

物競天擇項目最初的目的,是解決京東超市內部原物流模式下的業務痛點,但隨著合作品牌更加豐富,京東發現這種鏈接社會化業務的方式可延伸的場景非常多,消費者對于即時配送的需求也比較強烈的。因此,京東超市借此機會優化整體的供應鏈,物競天擇項目也通過數次迭代成為了如今的模樣。

如今的物競天擇項目,希望通過鏈接全渠道,打造極致供應鏈,利用數字化實現成本、效率、客戶體驗最優解。同時,讓渠道商和品牌商優化庫存效率,不斷提升零售行業的數字化運營水平。

從技術上來看,物競天擇項目打造了一個全新的智能化、全渠道履約網絡,更加全面地打通了京東超市與社會化渠道的商品流、信息流,進一步強化了與京東到家、品牌門店、KA商超和社區服務店等渠道的訂單聯合履約能力。

以農夫山泉為例,通過物競天擇,京東超市跟農夫品牌商的整個網點體系進行系統打通,消費者在京東下單的時候,能自行匹配到離消費者最近的網點,從而就近配送。李昌明表示,通常兩個小時左右就能送到消費者家中,同時由于配送距離的縮短,運營配送的成本大概降低一半。

從消費者角度來看,用戶在京東下單,“物競天擇”通過智能算法,可將訂單推送給離消費者最近的門店。最快15分鐘就會收到商品。

李昌明表示,“同城的做法跟原來B2C業務有很大不同,原來京東主站的SKU,一個SKU要賣全國,現在的SKU會擁有更多的LBS屬性,目前我們可以依據城市的維度,根據同城的銷售特點,可以給消費者推薦不同的產品,更符合當地的消費者的需要,這也是原來的京東很難做到的一點。”

原來在線上的銷售比較少的華冠超市,是通過到家項目接入京東超市的受益者之一。物競天擇項目根據華冠店鋪所在的地理位置匹配了對應的人群,并且跟京東的用戶匹配,進行了精準的投放。從結果來看,全域營銷方式有效帶動了華冠門店銷量提升,參與活動的華冠店鋪轉化率是京東平臺平均水平的5倍。

據透露,除了商超領域之外,京東正逐漸通過控貨、控場的方式接入更多的業態。“比如3C、服飾、家居、醫藥、鮮花等,都已經在跟物競天擇這個項目做接通,未來業務領域也會更廣。”

而作為京東零售踐行全渠道核心探索的創新項目,物競天擇也將逐漸成為京東的戰略項目。

3年后才是“決戰“時刻

“同城零售業務,會是未來兩到三年競爭比較慘烈的領域。”

雖然不排除未來可能會有黑馬殺出來,但在李昌明看來,目前仍是京東、阿里和美團的“三國殺”的時間。

基因決定著生長,不同企業的同城零售戰略,往往會基于過往的優勢進行次級滲透。因此,雖身處同一賽道,但不難發現,阿里、京東和美團作為當前市場上的三大實力玩家,目前的出牌方式卻各不相同。

美團在同城零售領域“開槍”,是基于其在外賣市場的強勁實力——外賣市場份額的不斷增長,帶動了快消品的銷售。以外賣起家的美團最大的優勢是基于地理位置履約,在本地生活領域扎根夠深,擁有近400萬騎手的龐大團隊,可以實現快速高效的同城配送。但在與商超、品牌合作的領域,美團扎根卻并不深。

阿里則采用矩陣打法,啟用淘寶來作為同城零售的牽頭人,由天貓超市、淘鮮達和餓了么等打配合,實現多業務協同。再加上積累的龐大用戶規模,無疑大幅提高了阿里的整體競爭力。不過,在以高頻消費帶動同城零售的領域中,餓了么面對美團缺乏足夠市場競爭力,則成為阿里可能面臨的不利因素之一。

相比于美團和阿里,京東的打法更側重于優化供應鏈。李昌明認為,京東超市跟快消領域的品牌商有著深厚的合作,與此同時,京東到家也帶來了豐富的商超資源。“目前我們已經陸續接了連鎖百強過半數的商超,在這方面,我們的優勢還是比較明顯的。”

在李昌明看來,“外賣業務是日頻的業務,B2C的電商則更多是月頻為節奏的業務。而大家集中火力在做的同城業務,其實是一個周頻的業務,誰站住了有利的市場地位,就占據了‘下半場’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

為此,京東的物競天擇項目在2020年也制定了一些新的策略。相比于2019年的萌芽期,今年物競天擇更多的要去做基礎能力的搭建:在消費者端,基于消費者打造一個相對比較友好的訂單的購買鏈路,以及比較順暢的履約體系;在品牌商端,需要打造一套基于線上線下的整體的消費者的鏈路,實現線下的用戶線上化,包括基于用戶精準的觸達,包括廣告投放的鏈路;針對線下店,物競天擇則要打造一套端管網的履約體系,包括訂單的流轉,包括網絡的建設,以及末端店鋪的接單、派單。

盡管三大實力玩家在同城零售領域動作頻頻,一場激烈的大戰看似一觸即發。但從消費者習慣培養以及基礎能力迭代角度,當下種種多是鞏固城墻為未來的競爭做準備。未來三年或五年,或許才是同城零售玩家們真正“狹路相逢”之時。誰輸誰贏,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