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高枕貝殼,阿里急入易居

2020-08-07 嫣然 36氪
瀏覽

12天前,號稱“中國第二大商業平臺”的貝殼提交了赴美上市招股書。這一光環來自于它的交易規模。2019年,貝殼平臺的交易規模僅次于阿里,約2.13萬億。

已成“中國第二大商業平臺”的貝殼身后站著一個熟悉的身影——騰訊。

新一個賽道,老對手“奇襲”,阿里自然無法安坐。

5天前,阿里“出招”,將易居推到臺前。易居在港交所發布公告,阿里將以8.281億港元增持,交易完成后,阿里將持股8.32%。同時,根據雙方簽署的可轉股票據認購協議,阿里轉股后將持股約13.26%,一躍成為易居的第二大股東。

根據《第一財經》報道,阿里與易居這一次的聯手,從起意到合作敲定,只花了兩周時間。阿里為何如此著急?

萬億規模的房產交易市場是“最后一個完成消費線上化的行業”,互聯網巨頭們都不愿意錯過。騰訊一直以來押注的貝殼,已經長成行業頭部,且還在持續釋放增長性。而阿里此前雖已有諸多布局,但至今尚未擁有能與“快攻”選手貝殼并駕齊驅的商業合作伙伴。

如今,易居的準二股東對上了貝殼的現任二股東,阿里和騰訊的房產“暗戰”升級。而在阿里的助攻之下,易居和貝殼的“明戰”或也將進階。

貝殼向新房滲透,易居急了

貝殼還是鏈家的時候,與易居還不是針尖對麥芒的關系。

二者同為線下起家。2018年以前,鏈家江湖號稱“中介一哥”,二手房交易是它的長項,易居則專心發展一手房代理服務,業務圍繞房地產開發商鋪展。

但在貝殼“吃下”鏈家后,“中介一哥”不再給自己設限,以經紀人協作網絡(ACN:Agent Cooperation Network )為基礎核心模式,不斷拓展業務邊界。貝殼開始發力滲透新房領域。

2019年,貝殼的三大業務中,跑得最快的是新房交易服務,收入同比增長171%至202.7億元。而新房恰恰是易居的主要陣地。

36氪制圖;數據來源:貝殼招股書

易居旗下有一手房代理服務、房地產經紀網絡服務、房地產數據及咨詢服務三大業務板塊。其中,一手房代理服務是營收支柱,主要服務于房地產開發商,將新房推薦給潛在買家并促成銷售。

2019年,由于平均傭金率下滑,易居的一手房代理服務收入同比降低3.94%至45.66億元。

而圍繞“易居房友”開展的房地產經紀網絡服務,是易居近兩年崛起的新業務,2019年收入同比大增742.5%至35.52億元。收入增速再創新高。

36氪制圖;數據來源:易居招股書、年報

易居房友是易居在2016年成立的線下第三方經紀服務平臺,主打房源、技術、知識和人才的共享,向全國的中小微中介機構提供服務。目前,房友品牌整合了國內中小型二手經紀門店,為其提供業務運營資源。同時,與易居合作的其他房地產經紀機構可以通過房友品牌擴展銷售渠道,以尋找新房買家。

換句話說,從舊模式到新業務,易居主要都在圍繞新房業務打轉。年報數據顯示,易居通過房友為開發商銷售的新房項目從2018年的20728套增至2019年的105433套。

易居通過房友品牌織好的線下新房交易網絡,在經過4年發展后逐漸起了規模,并且在2019年,該業務板塊實現盈利。但在短短兩年時間內,貝殼的新房業務規模迅速膨脹,從成交額來看,已經超過了易居整體體量。

2019年,貝殼平臺上的新房交易服務成交額為7476億元,同比增長166%;易居的一手房代理和房地產經紀網絡服務合計完成的成銷總金額為6706億元,同比增長18.4%。

細分來看,2019年,貝殼平臺吸引的外部經紀機構,其新房交易服務成交額同比增長294%至5459億元,而圍繞其他中小微中介機構的易居房友平臺,2019年完成的成銷總金額同比增長298.1%至1382億元。二者增速雖然相當,但線上線下聯動的貝殼,其規模卻是扎根線下的房友的4倍。按此趨勢,即便雙方增速繼續緊咬,易居或難敵貝殼的新房業務。

貝殼已經攜新房業務深入易居腹地,易居需抓緊“布防”。從貝殼的發展來看,能讓業務快速增長的機會在線上。因此,易居不僅找了阿里做靠山,發展線上線下房產交易等服務,還控股了第三方房地產電商平臺“樂居”,為其線上業務發展填充彈藥,準備接下來的反擊自衛戰。

騰訊押中貝殼,阿里急了

貝殼急速擴張之下,比易居更想要出手的是阿里。

從投資到業務,阿里在房產領域的布局已有時日。騰訊突然憑借貝殼地位陡升,有點“始料未及”。

2019年3月,騰訊8億元領投貝殼B輪融資,貝殼也填補了摩拜單車在微信九宮格中的缺位。根據貝殼的上市招股書中,騰訊持有其12.3%的股份,為第二大股東。

騰訊對于貝殼的支持最早可以追溯到2016年,當時,騰訊參與了鏈家的B輪融資,之后繼續參與鏈家戰略融資、自如獨立融資,最終從單純的財務投資走向資金+流量的支持模式。于騰訊而言,微信九宮格中加入貝殼,才算是拼完整了“衣食住行”生態版圖。

相比于騰訊,立足線上電商的阿里在房地產領域所做的嘗試更多。2010年,淘寶房產頻道上線,那是房產電商概念落地的開端,但項目在一年后停滯。2014年,淘寶房產合作萬科重出江湖,2019年,阿里拍賣上線并開始介入房產法拍領域。

不止阿里,電商巨頭也都沖向房市。去年雙十一,阿里上線萬套特價房。今年618,京東與中海、中駿等房企合作賣房,蘇寧則與樂居合作上線了“蘇寧樂居”房產頻道。京東房產更是從曾經幫開發商獲取曝光的代理模式轉向自營房產。在房產上涉足良久的阿里,今年5月,將淘寶房產正式升級為“阿里房產”。

不得不說,電商平臺線上賣房的走熱與疫情阻隔線下接觸式交易大有關系,巨頭們迎著市場紅利密集出牌。但要說觸及房產交易的模式核心——經紀人,電商平臺基本是在外圍打轉。因為房產交易高單價、重決策的天然屬性決定了它不可能是單純從線下轉移到線上,而是要線上線下聯動。

只從線上切入房市的阿里房產,底盤有待加強,而易居深耕線下房產20年,它有的正是阿里需要的。一拍即合的合作,其實雙方在互補短板。貝殼所獲的微信流量入口,是它線上業務能快速起量的原因之一,線上發展遲到的易居,也需要流量傾注助力。它需要的,阿里有。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易居聚焦新房銷售的業務范圍比起貝殼仍有局限。貝殼平臺是新房、存量房兩手抓。其新房增長有賴于平臺模式加持下交易模式變道的紅利,這與易居房地產經紀網絡服務有相似之處。

但從房市大環境發展來看,新房市場規模勢必收縮,二手房市場是未來的主角。貝殼脫胎于二手房市場,有優勢。而易居對二手房市場的滲透還僅限于向相關經紀機構提供運營和資源支持,在二手房、新房業務邊界模糊之后,這遠遠不夠。

是否拓展疆域、如何拓展,是阿里、易居聯姻后,擺在雙方面前的發展前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