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有夢想:直播帶貨!

誰說“騰訊沒夢想”?要知道騰訊的電商夢,從未止步。
這一役,后知后覺砸到了直播帶貨。近日,騰訊發布了直播帶貨“生態服務商招募計劃”,此外還打算從本月20號起,讓下載了騰訊直播APP的用戶,完成實名認證后就擁有直播權限和電商帶貨能力。
顯然,騰訊正在頻頻加碼電商直播行業,但不同于其他平臺的是,騰訊直播的私域屬性更強。這對很多實體店或有社群沉淀的商家來說,是個好消息,能提高復購,裂變和分銷也有了更多可能。
對消費者來說,多了個購物平臺選擇,不過騰訊直播能否搭建完備的電商生態,提高購物的用戶體驗,還有待檢驗。
電商圈盛行“得流量者得天下”,但放在騰訊的直播帶貨中,未必見效。不過,夢想還要堅持的,萬一實現了呢?
1
蟄伏一年,憋出啥招?
或許大家都聽過字節跳動是“APP工廠”,但其實騰訊才是互聯網產品界的“富士康”。
不信?
就拿直播這件事來說說。
當今微信日活已達12億,可騰訊一直是分發流量的角色,自己既不像阿里有閉環的電商體系,也不像抖音、快手以內容為引擎,直接切換“內容電商”外套,“鏈接”一切是騰訊的基調。
來看看騰訊直播帶貨是如何做鏈接的:
如上圖,在騰訊的體系中已經做了不少直播電商的產品。
微信生態有看點直播,還有微信小商店、愛逛、微盟、魔筷等服務商,以及京喜這樣的第三方電商平臺。
在騰訊QQ中,除了騰訊Now直播和開播啦鵝等直播方式外,騰訊新聞的生活頻道也有直播,但這些項目更多行使的是工具的角色。畢竟直播并非騰訊的主業,而屬于“陪跑”的角色和防御性準備。
騰訊對電商的態度和投資的態度迥乎一致——簡單粗暴。他的商業模式決定了自身是一個流量容器,讓第三方的服務商或者電商平臺來搭建微信的電商場域,對于履約、品控、規則等,騰訊都不加干涉,至于第三方能做多大,那就是他們的事了。等這盤棋布的差不多的時候,就在2019年9月看點直播出世了,騰訊正式進軍直播電商領域。
騰訊直播是商家端的APP,用戶入口在看點直播小程序,開播會自動推送給已收藏的用戶。其實騰訊直播的項目在去年4月就公測過,產品邏輯得到過驗證。
如今,騰訊直播要開始扶持第一波紅人和企業了,但應招者要符合三個條件:一是從事微信社群營銷1年以上,擁有自己的人設,號召力強。二是微信私域粉絲大于5萬,有社群經驗。三是已開通騰訊直播,單場直播間帶貨GMV大于5萬者優先考慮。
顯然,有粉絲基礎的大號和商家在騰訊直播中會有一定的優勢,他們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培養用戶心智,場景遷移的風險也較小。但缺乏公域導流,沒有私域粉絲沉淀的商戶,也容易“透支”購買力。
差異體現在,淘寶和抖音的直播是先獲得公域流量,再獲得用戶信任來沉淀粉絲。騰訊直播直接靠私域的轉化,且微信視頻號已經開通,將來或許會為直播加熱,加之微信小商店的橫空出世,未來或許會有很多個人號在騰訊直播帶貨。
電商這事,騰訊再次傾注了熱切期盼,但這次的直播帶貨能成嗎?
2
騰訊直播能成事嗎?
先來回顧騰訊的“電商史”。
2005年,對標淘寶,騰訊上線了C2C電商平臺拍拍網,而此時的淘寶也剛打敗ebay中國,并占有了國內C2C市場近70%的份額。激戰近十年后,拍拍網最終不敵淘寶,騰訊在2014年將電商整體電商業務,打包賣給了京東,騰訊電商的領頭人吳宵光(騰訊六號員工)也于2015年離職。
為什么騰訊沒做好電商呢?簡而言之,騰訊是產品驅動型公司,阿里則是運營銷售驅動型公司。電商平臺本就是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需要供應鏈、物流、招商、售后等綜合運營能力匹配,缺一不可。但拍拍作為騰訊的小分支,騰訊并不會像阿里重視淘寶一樣去經營拍拍。
后來騰訊放棄了自建電商,先后戰略投資京東、拼多多。而在今年4月,騰訊更是斥資5000萬美元增持拼多多。至此,騰訊共持有拼多多約7.9億股,占股比例29.2%,成為了拼多多名副其實的二股東。
盡管騰訊押寶了這兩大電商巨頭,但不甘心用錢“買買買”(投資),用社交流量去灌溉“干兒子”發展,騰訊也想要個“親兒子”。所以,焦慮中的騰訊推出騰訊直播,真的能圓一個電商夢嗎?
此次,騰訊直播高調宣揚“人人帶貨的理念”,但直播門檻降低了未必是好事。
先思考一個問題——什么樣的商家適合騰訊直播?
答案簡單概括:有粉絲和社群的商家(品牌),或是線下消費場景,如餐飲店、品牌連鎖,以及一些社區拼購的團長和微商。
眾所周知,很多微商都已轉戰“抖快”。騰訊直播來攪局,會給這些微商帶來新的機會,不過很多消費者都對微商嗤之以鼻,還需要個接受過程。
騰訊也一直不愿對外宣稱,自己生態創造了“千萬微商就業”戰績。而騰訊直播的開啟,又給微商直播帶來了新的淘金風口,顯然需要加強監管。
看點直播需要從二級頁面進入,通過小程序鏈接到微店,但培養用戶習慣需要時間。一番體驗,你如果不去搜索,很難發現騰訊竟做了直播項目。
小鵝拼拼攻打下沉市場沒有濺起波瀾,營銷不如小紅書,拼購不如拼多多,且用戶和商家之間無法直接建立聯系。騰訊直播在以往的試錯經驗上,還要在商業模式、推薦機制、拉新留存、客服售后等方面進行完善。
從外部看,微信生態的電商服務商也盯上了直播帶貨這塊肥肉。
以有贊為例,它持有愛逛直播10%的股份,消費者在愛逛直播購買有贊和京東的商品的同時,也可以通過朋友圈分享商品鏈接進行裂變,若有人通過該鏈接購買商品后,分享者可以從中提成。
但從有贊2017年—2019年的年報觀察,公司一直處于虧損狀態,而且虧損額從1.23億港元擴大到了10.18億港元。有贊也在和更多有直播能力的平臺合作,擴充商家在直播場景下的銷售渠道。但騰訊親自下場直播帶貨,對有贊這類的SaaS公司所產生的沖擊,無疑是巨大的。
流量是騰訊最大的籌碼,但回到最初的問題,得流量者得天下嗎?一位海淘商家認為,現在雖然粉絲群的數目可觀,但目前還不會開通騰訊直播,先看別人做的怎么樣,主要是怕電商體系不完善,大家購物還是以淘寶為主,用戶習慣還未養成。
還有一些做美妝代購的商家,利潤不夠高,在規模還不夠大的時候,也持觀望態度。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整容機構已經狂熱地在騰訊直播開始帶貨了。
用戶并不一定買賬,所以哪怕騰訊對電商領域情有獨鐘,但要想分食電商的蛋糕,除了吸取以往的教訓和外部的經驗,也要做些示范效應。
3
騰訊的“防御戰略”
騰訊的電商始終落地小范圍的交易,很難把流量導入電商板塊,所以這次騰訊直播要做一些示范效應來擴大流量入口。
7月1日—10日之間,騰訊直播計劃打造第一批紅人和紅人企業家。簡而言之,騰訊直播很希望有一群“董明珠”來帶貨,以此來形成一個“集市”,如此一來加強自身的防御性。
為什么說還是防御性戰略?
還記得嗎?2009年新浪推出新浪微博的時候,騰訊快馬加鞭在2010年推出了騰訊微博,但最終慘敗。而后在2012年字節上線今日頭條的時候,騰訊緊跟著又推出天天快報,但還是今日頭條“活得更好”。每次騰訊都是看似“下水”,實際除了游戲、社交很成功外,其他業務“陪跑”情況更明顯。
這也和微信基因的有關,張小龍曾強調“克制”,今年小程序的重點是建設商業交易場景。
現在直播只是風口,常態化后需要持續經營。直播平臺的搭建不是幾個業務小組就能完成的任務,騰訊內部就要跨平臺、跨設計、跨運營、跨多方面來協調,加之投入精力有限,沒法和抖音、快手All In狀態相比,所以還只是防御性的戰略。
最近還有消息稱,騰訊又投資了社區電商“興盛優選”,可見騰訊對電商有顆執著的心,也看得出直播帶貨不是騰訊電商夢的一切。
而騰訊做自己的直播電商,還沒有跳出舒適區。只是在研究了直播電商的生態后,加之以往的投資布局,做出的決策。同樣,在騰訊系的電商布局中,規則制定者也不能落入他手,各股力量也制衡,生態才會健康、繁榮。
騰訊直播能否成為鵝廠驕傲,還有待全面開放帶貨后的表現,反正騰訊對電商是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未來的電商大戰只會更加焦灼。
(來源:鯨商(ID:bizwhale) 王曉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