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寶特價版內測“工廠直播”,硬剛拼多多和快手

2020-06-01 蕭墨塵 36氪
瀏覽

618“回血之戰”,加入了新變量。

36氪獲悉,阿里巴巴即將在618大促期間上線第二個直播平臺——“淘寶特價版直播”,定位為首款工廠直播平臺,目前該平臺仍處于內測階段。

一位正參與內測用戶向36氪分享了幾張直播間頁面圖片,可以看到,APP公域給予了新業務較大的曝光量,直播入口出現在了APP首頁輪播位中,用戶可由此進入“特價版直播間”。

淘寶特價版直播頁面,不少旗艦店打出“工廠直銷”的字樣

直播間內打出“廠家直銷”等字樣,主打白牌商品,價格與一般的工廠貨差別不大。一位直播行業知情人士向36氪表示,淘寶特價版的直播主要銷售的也是尾貨,幫助各類工廠解決庫存壓力。尤其618大促即將到來,這也是工廠們“回血”的大好時機。此外,直播間下設二級入口,不同的品類被分門別類,以便用戶查找。

在玩法上,工廠直播平臺和淘寶直播差別不大,用戶可在觀看直播時直接下單。不過,36氪從接近淘寶的消息人士處了解到,淘寶旗下的直播產品都曾嘗試過拼單模式,但因為不符合淘寶用戶的習慣,最終被叫停。“關鍵是粉絲心智,淘寶用戶會覺得拼單是忽悠。”上述知情人士這樣認為。

淘寶特價版選擇以工廠直播為切入口,與其全新定位有關。36氪此前曾報道,改版后的淘寶特價版將專攻“工廠貨”,并由C2M(客戶反向定制)事業部統籌。

明確新方向后,一個自淘寶特價版誕生以來就一直存在的疑問也逐漸清晰:聚劃算、村淘、一淘、淘寶特價版等等,如此多看起來在下沉市場業務交叉較大的業務到底有什么不同——淘寶特價版將專攻C2M工廠商品、聚劃算則主攻大品牌下行、村淘小店和零售通則在縣城和村鎮打配合。

因此,重歸大眾視野后,淘寶特價版一直在廣拉各類工廠資源。對內,原天天特賣下的C2M商家,B2B事業群下的1688商家都作為重要商家資源被引入。對外,外貿工廠也成了淘寶特價版的合作目標。2018年4月14日,阿里巴巴頒布“春雷計劃”,宣布淘寶特價版將幫扶外貿工廠轉內銷等10項系統性舉措。

工廠資源的聚攏效應也很明顯。新版上線2個月后,淘寶特價版上的工廠直供店鋪入駐已超過50萬家,基本實現對產業帶工廠的廣泛覆蓋。4月,入駐該的外貿工廠新增數環比增長了30%,銷售也出現近300%的環比增長。淘寶特價版還被首次被寫入阿里季度財報和年報,這也反映出阿里全面發力產業帶供給的信號。

據36氪了解,淘寶特價版在上線直播產品的同時,還將推出“超級廠長計劃“,重點推動產業帶廠長上直播。據悉,淘寶特價版直播重點聚焦120萬產業帶商家,其中外貿工廠將是首批入駐淘寶特價版直播的主力。

外貿工廠的積極求變與新冠疫情的爆發高度相關。在疫情的上半段,國內爆發疫情導致大量外貿工廠無法及時復工,無力接單;下半段,各國疫情輪替上演,國際訂單取消,外貿工廠的產能被迫停滯。36氪了解到,疫情期間,廣東省一家專做國外大牌代工的工廠訂單整體下滑70%。

淘系電商與工廠端一拍即合,主要因其背負較大增長壓力。阿里巴巴Q4財報顯示,截至2020年3月31日止的12個月,年度活躍消費者達7.26億,較截至2019年3月31日止12個月增加7200萬,月活躍用戶達到8.46億,較去年同期增加1.25億。

阿里的年活買家和月活用戶依然實現較大增長,不過,對手也在步步緊逼。截至2020年3月31日,拼多多年活用戶已達6.28億,與阿里只差1億,而按照拼多多當前的增速,未來一年若要實現與阿里同等級的用戶量,并不是難事。此外,淘寶與拼多多的用戶高度重合,目前超過90%,淘寶需要找到一個與之差異化的出口,用C2M帶領產業帶突圍是個相對不錯的選擇。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雖然同期拼多多年活買家數量與阿里已經十分接近,但從二者2020年Q1月活用戶的季度環比增速來看,拼多多APP僅為500萬左右,而同期阿里電商平臺APP達到2200萬,這說明,拼多多APP的用戶留存情況依然不夠理想。

應對來自競對的猛烈炮火的同時,阿里對于下沉市場的整體策略也逐漸清晰。一方面加速品牌下行,由聚劃算打出頭陣;另一方面,加速整合工廠端的供應鏈資源,在供應端尋找更多增長機會。事實上,36氪了解到,阿里還有望借此機會向工廠輸出阿里云、菜鳥網絡、網商銀行提供的云、物流和金融服務,讓更多商家融入阿里“經濟體”,打造更完整的商業生態。

阿里供應鏈實力強、效率高是公認的事實,但C2M和產業帶是十分搶手的生意。在對工廠尾貨早已駕輕就熟后,拼多多也正著力追求更正規和高端的C2M和產業帶,并與多個產業帶在多個品類上達成合作,包括慈溪市政府、武漢市政府等。后入局的京東,也通過旗下的京喜等平臺拉攏工廠資源,并上線“工廠價賣光外貿貨”會場等場景以增加曝光度。

即使是內容平臺快手,也對電商懷抱較大野心,由于在快手賣貨的很多商家呈現明顯的產業帶特征,快手也在向產業帶領域發起進攻,試圖撕下低質工廠尾貨的標簽,將靠譜好貨”升級為“源頭好貨”。

各方正一頭扎進C2M領域,希望以此激活產業帶,目前來看,這依然還是個十分理想化的方案。

36氪曾探訪多家提供C2M相關技術的工廠,負責人均稱,目前C2M技術相對成熟的是日本,但投入使用的費用相當高昂,國內的C2M產業不僅在技術上還有提升的空間,落地的時間也不會那么快,大批量生產也有不小的難度。難點在于,C2M不僅要具備整個供應鏈的能力,還要具備整合各方質檢機構的能力,這樣才能將品牌砍掉,而質檢必須與品牌相等甚至高于品牌,目前國內達到這一水準的工廠鳳毛麟角。

此外,多名制造行業人士認為,雖然隨著政府提出“供給側改革”的概念,C2M的市場會逐漸成熟,大量玩家也會涌入嘗試,但C2M或許很難顛覆制造業的格局,只能作為B2C等模式的補充,而難以成為主流消費方式。這個相對悲觀的觀點基于一個事實:提出C2M需求的并非消費者,而是急于轉型的制造商們。

在這樣的前提下,C2M和產業帶或許很難在短時間內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更像是一場相對漫長的馬拉松賽跑,但已遇增長瓶頸的巨頭們顯然不愿放棄任何機會,它們在這個領域的“廝殺”也會繼續。

(來源:36氪 作者:彭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