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了么:數字化時代的平臺賦能

2019-08-14 嫣然 北京商報
瀏覽

隨著精細化運營時代的到來,流量紅利正在成為過去,“提升餐飲企業數字化、信息化水平”幾乎已經成為餐飲老板們的口頭禪。

但對于餐飲企業而言,自建技術團隊的成本高、難度大、見效慢等問題突出,中小微餐飲企業想要通過自建的方式難度過大,擁有大量數據的口碑餓了么以及美團點評便開始了新一輪布局。

今年5月,在天貓“6·18”前夕,作為戰略合作伙伴,阿里巴巴集團合伙人、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總裁王磊宣布,口碑餓了么所引領的餐飲行業全鏈路數字化體系已經成型。

這也是口碑餓了么在數字紅利時代轉型的開端,而口碑餓了么也早已開始布局數字化賦能企業領域并且積累了大量的案例、樣本,并且口碑餓了么的目標也早已突破餐飲領域,開始向外延伸。

案例1

賦能餐企 定制“專星”服務

去年阿里與咖啡巨頭星巴克的戰略合作可以說是當年餐飲界最受關注的消息之一,而阿里更是拿出了旗下多個平臺的資源與星巴克合作、互動,這也被看作是進入中國20年來星巴克數字化建設的開端,星巴克不僅上線了外賣,還在短時間內開出了專門的外送門店,緊接著與餓了么打通會員體系、推出外帶服務等。

星巴克中國數字化的進步已然推動了星巴克整體數字化的發展,并引起星巴克對中國市場變化的高度重視。

就在前不久,口碑餓了么首次公布了星巴克與阿里合作推出專星送后,專星送各個交易環節的用時,餓了么口碑相關負責人表示,專星送目前可以做到8分鐘出餐,平均配送時間18分鐘,99.99%的滿意度。并且雙方在推出專星送之前就已經花了大量的時間去調整各個環節和流程,而專星送也是口碑餓了么賦能商戶優化后臺的案例。

星巴克也已經成為口碑餓了么賦能餐企并為餐飲企業提供定制化服務的樣本,專星送、外送星廚店的相繼落地也讓餐飲企業看到了極致外送的操作可行性。

6月底,星巴克專星送和餓了么已實現會員互通,用戶在餓了么下單購買星巴克餐飲,可同時獲得星巴克積分,7月18日和25日兩天下單還可積雙倍“星星”。據悉,這是星巴克第一次與第三方平臺開展此類活動。

據了解,口碑餓了么正在以此次夏季戰役為開端,將新型的平臺級數字化產品打造成一個個小型適用于單個商戶的數字化工具,通過互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物聯網技術等,讓每一個店鋪都能成為一個獨立單元的“數字化引擎”,在平臺帶動下,共同進入提速發展階段。

新疆美食“巴依老爺”利用口碑餓了么菜品改造功能,商家優化了套餐名稱,調整了更多熱銷套餐搭配。數據顯示,半個月來,進店下單用戶數增長35%,客單價超過了90元。

案例2

賦能老字號 玩轉數字化

盡管移動端的業務創新在2010年就已滲透到餐飲市場,但真正能吸引到那些老字號們的關注卻是近兩年的事。

來自口碑餓了么等平臺的數據顯示,相比其他餐飲商家,老字號們謀求數字化擴張的進程并不算長,甚至平臺上有半數的門店是在2017年后才上線了外賣、手機點單等數字化業務。值得一提的是,老字號們的態度變化,也正是當下餐飲市場消費需求轉變的鮮活注腳。

北京的老字號餐飲品牌多為正餐,相比其他餐飲品類和業態,正餐與外賣這一消費場景的契合度并不是很高,這也是致使老字號餐飲品牌大多對外賣平臺長期觀望的原因,但這一情況卻隨著平臺數字化賦能水平和能力的提升而有所改變。

便宜坊燜爐烤鴨技藝現代傳承第一人白永明一直在嘗試把便宜坊的烤鴨送上外賣平臺,并研究出“涼了的鴨子片好平鋪碼在盤子里放進微波爐,30秒之后稍微冒熱氣的時候,最接近鍋挑兒(剛出燜爐)時的口感。

油淋、烤箱都不合適”的成果,但餓了么星選卻從配送環節入手優化了問題的解決方案,蜂鳥配送用首創的60℃恒溫外賣箱送烤鴨,恒溫箱在1小時內損失的溫度不足1℃,除了保持餐品口感,還能有效防止細菌滋生,幫助解決了烤鴨送到后還需復熱的問題。

另外,便宜坊也開始借助口碑餓了么平臺的評價數據優化自身的產品,研發出更加健康并且更符合年輕消費者喜愛的產品。

據了解,便宜坊還設計出了獨立的外賣動線,鮮魚口門店更是專門準備了兩個燜爐放置在一層區域,方便外賣取餐。與此同時,餓了么星選也派專人協助便宜坊的日常精細化運作。

交易增長3倍固然令人興奮,但便宜坊鮮魚口店店長呂宏賓更看重的是互聯網平臺對餐飲企業數字化升級的賦能,“我們根據平臺大數據準備了今年春節期間的菜品儲備量。”

2019年春節期間,他的店里整體銷售較去年增長了7.6倍。他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與互聯網平臺進行更深層的合作,更好地利用平臺數據成為老字號創新的風向標。

案例3

賦能商超 大數據助決策

賦能餐飲企業已然成為口碑餓了么當下一重要的發力點,但與此同時,口碑餓了么在商超方面也已經開始了數字化布局。據口碑餓了么提供的數據顯示,過去一年,無論在一二線城市還是三四線城市,美妝母嬰都是口碑餓了么平臺增速最快的商超品類,而屈臣氏則是該品類下增速最快的品牌。

目前,屈臣氏已上線2400家門店,超過230個城市,而它在餓了么上的銷量在過去半年內就漲了4倍余。

在餓了么平臺今年1月的一次滿減活動中,屈臣氏3小時內承接線上客流數百萬人次,下單量甚至比2018年天貓“雙11”當天峰值還高出5倍。屈臣氏能夠取得這些成果的背后其實亦是借助了餓了么的大數據工具。

據了解,餓了么通過大數據的分析,幫助屈臣氏挑選出高頻次消費商品,放置在線下門店專門設立的“應急專區”,餓了么“38女神節”當天的訂單量比日常平均訂單數增長了18倍。

除屈臣氏外,大潤發對于線上外賣單品的管理同樣有近乎嚴苛的要求。今年“五一”期間,大潤發越南白心火龍果在餓了么上的銷量平均每天超過1000粒。

基于餓了么大數據顯示的用戶消費習慣,大潤發選擇了動銷率高、訂貨周期靈活的商品,全量上線后,月均銷售增長超過180%。

來自口碑餓了么的數據顯示,一線城市的消費者由于對外賣業務熟悉程度高、生活消費習慣養成較快,獨居或合租養寵物的人士較多,已經出現更關注寵物用品外賣的消費趨勢,該品類訂單增長同比去年翻3倍;

二線城市用戶更依賴平臺上購買飲料冰品;在三四線城市中,奶站成了一個熱門品類。用戶在早晨9點下單,用外賣購買奶站的面包、牛奶作為早餐,成為三四線商超發展的新現象。商超類外賣正成為除餐飲外口碑餓了么用戶最依賴的即時配送服務之一,而對于商超的數字化賦能也已經正式開始。

(來源:北京商報 郭詩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