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第三次市值低谷,京東站在半山腰

2019-11-18 蕭墨塵 微信公眾號“財報看公司
瀏覽

過去的一年,京東的業績經歷了觸底反彈,無論是在營收、凈利潤還是用戶數上都在恢復增長。

京東2019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其營收為1348億元人民幣(約189億美元),同比增長28.7%。按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計算,歸屬普通股東凈利潤31億元,同比增長160.6%,實現連續15個季度盈利;歸屬普通股東凈利潤6.12億元,已連續三個季度盈利。

年度活躍用戶數在經歷了去年第三季度環比下降860萬的觸底后,也逐漸恢復增長,本季度達到3.344億,環比二季度新增1300萬,創下近7個季度以來最大增量。

但回顧京東上市五年多就會發現,其復蘇之路才剛剛走了一半。從2014年5月上市至今,其股價經歷了三個低谷,分別在2015年1月、2016年8月以及2019年1月。從最近一次的低谷爬坡到現在,剛剛走到半山腰上。截止11月15日收盤,京東股價為33.55美元,相比2018年1月50.68美元的頂點,還有三分之一的距離,剛剛超過上市之初的水平。

京東的復蘇之路上做對了什么?未來要想市值反超過拼多多,又能依靠什么?

京東自救,業績觸底反彈

在年初的京東內部會上,劉強東曾在內部痛斥高管“人浮于事、拉幫結派”,開啟了持續數月的人事變動和組織架構調整。京東重新明確了管理層核心,徐雷、王振輝、陳生強、辛利軍分別為京東零售、京東物流、京東數科、京東健康四大板塊CEO。

(圖:京東業務收入情況,制圖:財報看公司)

除了內部管理上的整頓,在業務策略上,京東主要靠提升非電子和家電類銷售比例,以及開放物流配送給第三方等來提振業績。2019年第三季度,在京東四大營收板塊中,物流和其他服務的同比增速最快為92%,其次是一般商品收入(除了“電子和家電”之外的其他商品均為“一般商品”)同比增長35.7%。而在一般商品銷售中,第三方賣家的貢獻遠遠大于自營產品。

(圖:京東營收結構對比,制圖:財報看公司)

本質上來講,無論是將利潤率貢獻更高的第三方商戶引進來,還是把多年積累的倉儲物流能力開放出去,都是在把多年積累的流量和服務能力在一一變現。

(圖:京東營收及同比增長情況,制圖:財報看公司)

這些幫助京東重回增長軌道,也正是在人事調整完畢后的第二季度,京東的營收回溫,同比增速達到23%,并在本季度達到28.7%,為近5個季度以來的最好增速。也逐漸消除了劉強東明尼蘇達州案件給公司股價帶來的影響。

不過,從公司整體增速上,京東在行業中并不占優勢。在阿里天貓、京東自營、美團和拼多多之中,京東季度GMV增速最低。

邊際成本降低,自由現金流向好

京東能持續盈利的另一個關鍵因素,是邊際成本逐漸降低。

眾所周知,京東成立21年才剛剛真正盈利,是由于自營模式毛利率低,而基礎設施前期投入過大,尤其是倉儲、物流兩大板塊,表現在財報上是履約費用。本季度的履約費用包括倉儲、配送、采購、客戶服務和支付處理等。

(京東履約費用率變化圖,制圖:財報看公司)

右上圖可以看到,京東的履約費用率在逐漸降低,已經從2016年Q3的8.38%,逐漸降低到本季度的6.5%。不過,履約費用率的逐年降低,與其說是京東費用控制的好,不如說是隨著業務規模的擴大,以及基礎設施的逐漸完善而投入比例減少,邊際成本在逐漸降低。

另外,其他費用也在嚴格控制中。一般和行政開支占總收入的比例由去年同期1.3%下降至0.9%;市場營銷費用的占比,也由去年同期的3.9%下降至3.3%。

經過一系列增效減支,截至2019年9月30日,京東過去12個月的自由現金流增長至156億元人民幣(約22億美元),而去年同期僅為55億元人民幣。

未來的增長與困境:“技術服務”和“下沉市場”

無論是引入更多第三方商戶進入京東平臺,還是開放物流能力給第三方,都仍然是在京東原有的業務格局下,在優化經營。若想市值有質的增長和飛躍,還需突破自己,打破原有業務壁壘。

“技術服務”和“下沉市場”將會成為京東未來幾年的關鍵詞。

劉強東在本季度財報發布后的分析師電話會議上說,今后五年,技術服務收入會持續超過總體營收的收入,將會成為京東營收和利潤增長的重要驅動力。

京東在2019年初公布了企業業務五大戰略規劃布局,即入口建設、運營升維、開放協同、數字化工業品、全量企業客戶覆蓋。目前,京東企業級服務用戶包括超七百萬京東平臺活躍企業客戶數,5000家大型集團企業客戶,并與21家主要的政策性銀行、國有五大行、股份制銀行進行合作,與中國500強公司中的近400家企業進行企業購合作,此外還有能源、運營商、鐵路系統等行業企業。

另外,針對下沉市場專門打造的“京喜”才剛剛上線兩周,就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在財報分析師會議上,僅關于低線城市和京喜的問題,就超過7個。

京喜是下沉市場和C2M供應鏈的結合,即可以滿足京東拓展低線城市新用戶的需求,又符合調動中國發達產能和生產制造能力的趨勢,還能滿足京東對利潤的追求,可謂一舉三得。

京東零售集團CEO徐雷表示,京東兩三年前開始做C2M,IT品類是其中最早也是最成功的,IT品類中有70%都是C2M。今年擴展到了其他兩個品類:家電和快消品。“相比于其他的平臺,京東的優勢在于:我們有自己的供應鏈,而不僅僅是一個平臺。

不同行業選擇C2M其實是有不同的利益點,比如有些品牌想要避免價格的直接沖突,通過C2M定制化的商品就能避免這個問題。而有些品牌則希望下沉低線城市,但是受限于中國傳統的流通方式,成本比較高,而我們通過C2M和供應鏈能夠幫助他們,共同獲取消費者。”

不過,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放眼整個電商,乃至互聯網行業,技術服務和下沉市場也是目前整個行業的重點競爭和布局的市場。

比如,“下沉市場+C2M”誘惑力如此強大,拼多多和阿里聚劃算也都在快速推進。相對兩家勁敵,京喜的出現會太晚了嗎?支撐京喜背后的C2M供應鏈定制,能否將IT領域的經驗復制到其他品類?

京東站在半山腰,抬頭是行業龍頭和曾經的輝煌,腳下是暗流涌動的行業波濤。

(來源:微信公眾號“財報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