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貴的電商流量:高投入低轉化 中小商家進退維艱

2019-11-05 嫣然 時代周報
瀏覽

“我們只收取20%傭金,如果賣得少,一場直播下來,有時候連支付水電費都不夠。”11月1日,廣州某網絡公司直播運營總監張志(化名)向時代周報記者抱怨道。

“現在做電商越來越難了,營銷成本劇增,小主播的直播轉化率低只是其中一個側面。我手頭上運營的幾個中端品牌,每一步都需要精打細算。不做,品牌打不開市場;但如果全身心加入營銷大軍,可以說,做多虧多。”張志的上司李敏(化名)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他無奈地搖頭,頭部企業都在花大價錢做營銷投入,而低成本的、甚至一些山寨品牌,在拼低價的下沉市場里銷量驚人,“高不成低不就”的中端品牌,生存空間幾乎被蠶食無幾。

近日,一篇新媒體文章在朋友圈發酵,文章直指,商家在某位擁有380萬粉絲的網紅那里,斥資投放了一條商品推薦視頻,該視頻在網絡上擁有353萬次播放量、上千的評論和點贊,但卻換來0成交的結果。

商家質疑網紅所在的經紀機構“買流量”,而經紀機構拒不承認。一時之間,兩方爭執不休,也引來了人們對電商營銷新玩法的關注。

事實上,還有更多的中小商家和營銷機構,其生存處境正在因為層出不窮的營銷套路而越發艱難。

“雙十一”大促進入倒計時,各大電商平臺即將迎來流量爆發期,商家紛紛發力爭取流量最后一公里。10月30日、11月1日,時代周報記者走訪了部分中小商家的“雙十一”備戰情況。

營銷模式轉換

“以前商家在電商平臺上經營店鋪,依靠先發的優勢和經驗,積累消費群體,從而增加銷量,但是現在天貓、京東等平臺人口紅利見頂,傳統玩法已經不實用了。” 11月1日,華南地區服裝電商企業衣聯網負責人龍昌偉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8月16日,艾媒咨詢研究報告表明,2019年移動電商用戶規模有望達到7.13億人。但電商用戶增長開始觸及天花板,在2018年,電商人口規模6.08億人,同比增長28.5%,而在2019年預計增速為17.3%,2020年同比增長預計僅為10.5%;此外,電商市場規模擴張速度同樣呈現放緩趨勢,在2019年電商市場規模預測達到32.9萬億元,同比增速下滑兩個百分點。

在用戶和市場規模雙雙緩增情況下,商家隊伍并未有所減少,競爭仍處于白熱化階段。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8年主流電商平臺活躍商戶數量已達1200萬左右。

“整個電商行業人口紅利已經過去了,現在靠傳統渠道做電商很艱難,如果商家不及時跟著時代風向轉變營銷方法,處境將越來越不堪。”龍昌偉進一步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事實上,電商營銷玩法已經出現裂變。電商平臺通過打造“直通車”渠道,運用大數據將消費者關注度較高的產品進行推送。

時代周報記者以商家身份向廣州某電商運營公司咨詢,后者稱直通車推廣是按點擊扣費,開通直通車后可以提高店鋪訪客數、瀏覽量、支付買家數和支付子訂單數。

電商賣家王浩(化名)在淘寶上經營一家化妝品店,通過直通車提高產品銷量,在短短一個月內銷量從幾十件猛增到10萬余件。10月25日,王浩卻告訴時代周報記者,產品仍在虧損狀態,“價格越低,賣得越多,但虧損卻越嚴重。”他很無奈。

2019年突然引爆的直播帶貨,也在吸引著商家們的眼球。艾媒咨詢數據顯示,直播的高頻率訪問量成為商家突破疲軟銷量的又一個風口。

“現在許多電商開始拓展短視頻、直播,因為電商平臺規則越來越清晰,已經沒有技巧可言,而新型的流量中還是會有許多機會可供商家發展,從而建立自身全新生態系統。” 龍昌偉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焦慮的商家

但即使新玩法接受度在逐漸上升,產品價格的高低仍是消費者購物優先考慮因素。

以促銷節日為例,艾媒咨詢將電商購物促銷日分為綜合大促、特定節日和具體品類節三大類型,其中參與過綜合大促的用戶數據占比為71.1%,其余兩項均在40%上下徘徊。

但在眾多消費者心目中,商品的性價比高和便宜心理驅使是購買商品主要動機。選擇人數分別為44.9%和41.1%,其余購買商品動機因素均未超過40%。

10月25日,知名主持人李湘在直播中售賣一款白鵝絨羽絨服,吸引131萬人觀看,但并未產生任何實際購買。李湘之后解釋稱,選品價格較貴,是此次直播“失手”的主要原因。

據坊間流傳消息,李湘直播報價是5分鐘80萬元。也就是說,如若屬實,該廠商花費80萬元,轉化率卻為零。

10月22日,秒針營銷科學院在2019年營銷科學大會上發布了2019版“中國數字營銷圖譜”報告。報告顯示,流量總量的下降,讓流量變得更貴,在某些行業僅電商流量的成本就已經占據了商品售價的20% 30%。

轉化率低使張志的直播團隊時常面臨“解約”的危機。

“大多數品牌方合作一次或者兩次就不再直播了,因為直播產品價格很低,往往低于成本費用,賣多虧多。”張志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選擇直播能有效提升曝光度,但會出現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的局面;不選擇直播,商鋪很可能就此石沉大海。”在張志看來,電商商家沒有其他的退路和選擇,只能疲于奔命。

更多的商家只能自己調整心態。李琦(化名)在某電商品牌內部負責直播項目,10月31日,他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即使直播效果不好也要做,就當是砸錢做品牌了。”

(來源:時代周報 記者:張夢琳 實習生:于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