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10-14 | 欄目:業界 | 點擊:次
球鞋鑒定師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存在?
一只手機,幾張圖,三五秒鐘,就能決定一雙鞋的生死,也能讓屏幕另一頭的石頭落地。是喜是悲,全靠網絡那端發來的一個字,要么“真”,要么“假”。不過這也來得痛快,就怕給個“無法鑒定”,讓人哭也不是,笑也不是。
狂熱與理性并存,潮流態度與資本金錢同在,炒鞋這件事已經大眾議論得足夠多。只是這場熱得發燙的潮流里,并不只有“沖沖沖”,也不光在于此起彼伏的K線。
只要有球鞋在交易,鑒定就一定是剛需。這樣的鞋圈定律也讓球鞋鑒定師成了必要的存在,也讓原本藏在龐大交易規模背后的這類小眾群體,得以乘著風離公眾更近一步。
然而,不管是在鞋圈里的球鞋愛好者,還是游走在邊緣的普通消費者,對于那個決定命運的結果,他們好奇,也憤懣,又不得不去接受。
于他們而言,球鞋鑒定師這個職業光鮮有光環,他們的眼睛毒辣又神秘,怎么看都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即的存在。
今天,獵云網再以觀察者的角色走進球鞋鑒定師,撥開彌漫在這個圈子上方的迷霧,希冀能給到各界人士一點啟示。
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球鞋鑒定師?
實際上,球鞋鑒定師這個職業并不神秘,嚴格意義上來說,這甚至還不能稱為一個職業。也因此會有太多人發問,這難道不是個騙人的行業?憑什么他們說真就是真;說假,就一定是假?
首先,球鞋鑒定師是一個全新的、正待發展的領域,各界對于球鞋鑒定師的認知以及定義都還很模糊。但就在這樣一個假鞋橫行的市場現狀下,球鞋鑒定更像是一個熟能生巧的過程,鞋買得越多、見得越多,就越清楚各種廠商和鞋款在做工上的細節。
而大多數球鞋鑒定師的成長路徑又出奇得相似。因為熱愛球鞋,他們早期游走在各大論壇,亦或是自創球鞋貼吧,從簡單的鞋友社交開始,到吸收球鞋知識積累經驗,再到后期發帖義務鑒定。積累了一定口碑和受眾后,他們即轉移到球鞋交易或電商平臺,每單收取5-10元的費用。
80后三只羊就是其中一員。白天工作時間他是一名金融圈從業人士,到了晚上或者閑暇時刻,他的身份即轉換為球鞋鑒定師。
玩鞋至今十幾年,三只羊早已過了跟風買鞋的階段,更多的還是從自我審美出發,另外一點就是球鞋本身的收藏價值。現在他的家里專門有一間房用于擺放球鞋,空調、加濕器24小時伺候著。
一如鑒定師的進階史,三只羊是YEEZY鑒定吧大吧主,從貼吧免費鑒定,到閑魚收費鑒定,再到淘寶開球鞋和奢侈品鑒定自營店,日均看鞋兩百多雙,每鑒定一雙收費5元左右。按目前的訂單量來看,三只羊在球鞋鑒定上,每個月能有兩萬多的額外收入,甚至比本職工作收入還高。
在最一開始的時候,三只羊并沒有想過要成為一名球鞋鑒定師。因為愛鞋,他考慮的更多的還是買鞋收藏這件事。但要買鞋一定繞不開球鞋二級市場,這也就意味著收到假鞋的可能性在放大。為了防止被騙,秉著“靠人不如靠己”,才沉心學起了鑒定。
得益于自己購入的球鞋足夠多,三只羊可以拿著自己的鞋來研究,鞋標、鞋墊、鞋底、外觀、鞋盒側標、中底走線、鞋膠氣味......研究透了,心中也就有數了。而對于自己沒有的鞋款,三只羊則會網絡圖片或者其他素材來積累自己的經驗。
“很多鑒定師手上都沒有鞋的。不是說我會多少鞋款的鑒定,我就必須得那些所有的鞋款都擁有才能鑒定。”三只羊說,“只要圖片按照我的要求發的話,我看一眼就能夠確定出來是真是假,可能光看鞋標這張圖就足夠了。而如果是高危鞋款的話,工序會相對復雜一些,聞氣味也是一種途徑。”
那,如何成為一名球鞋鑒定師?最底層的法則就是買買買,看看看。合格不合格之說,且別管,得一直走在這條道上才行。
“與假鞋販子抗爭到底”
毋庸置疑,真鞋的不同款式、不同批次自然要去研究,但這樣也遠遠是不夠的。在造假技術的日漸成熟下,球鞋鑒定師不得不必須要同時吃透莆田販子。鞋販在陸續掌握制鞋機密的同時,鑒定師也得不斷從假鞋身上找到新的缺陷。
“假鞋制造商是永遠的敵人,要想對抗他們,就要去了解他們。”鑒定圈名人蟹老板如是說,“我從小也就接觸假鞋,北京那些賣假鞋的地方,我每周都會去看,也會買。150元以內的仿鞋就仿得很低劣,到300元左右的就已經算不錯的了。”
同樣地,球鞋交易平臺UFO大魁發現,在球鞋交易平臺普遍出現之后,某種程度上來看它們給了高階版假鞋一個新的身份--真鞋。尤其是這兩年球鞋市場的溢價幅度非常高,如此一來,如果假鞋被鑒定為真鞋之后,其利潤可能就是十幾倍甚至一百倍。
為避免任何一雙假鞋成為漏網之魚,大魁透露,UFO甚至走到敵人隊伍中去,且有自己的特殊渠道了解假鞋販子的動向,并設立了專門的研究小組推出了預警機制,在第一時間把假鞋買回來,去研究它各方面的細節,總結出來后應用到該對應鞋款的鑒定環節中。
然而,假鞋販子遠比想象的要狡猾和直接得多。
采訪中的幾名鑒定師皆頻繁遇到鞋子存在拼湊圖片的情況,即鑒定所發的圖片不是同一雙鞋的圖片,比如對方發來的圖片只有一張是自己假鞋的圖,其余全為網絡上鑒定為真的圖。在鑒定師判斷為假或無法鑒定的結果后,企圖追問判斷的依據。
圖源:“ben與999”微博
這些人通常被稱為“釣魚者”。“如果能一句話說得清楚,鑒定師就也不需要花費這么多時間去研究這個事情。”
不過這可能還是一種比較低劣的手段,有鑒定師認為,大部分的假鞋制造商不會用這種網上的渠道來咨詢鑒定師,他們肯定是通過一些線下的渠道去接觸。
談及前段時間圈子里傳開的“知名鑒定師參與造假”事件,有鑒定師猜測,傳聞肯定是的確發生,只是沒有實錘。他進一步解釋稱:
因為我們最近也遇到一些鞋子,比方說350黑天使,如果沒有鑒定師參與(細節制作),我覺得這種鞋子不可能造得這么真。因為只是靠圖片的話,鞋販子會把一些需要鑒別的點做到幾乎以假亂真。
這批鞋在8月初的時候,大批量地在各大球鞋交易平臺內都被鑒定為“真”。但是從8月底開始,大家慢慢開始發現這一批鞋好像不太對,并從9月初開始陸續有一些平臺鑒定為“假”,最后到現在幾乎大家都認定為這批鞋是假鞋。
當中有一個月的空白期,在這個周期內,所有的平臺都給了“真”,這一個月假鞋販子能賣多少出去?假鞋的成本可能就只有400塊錢,他賣3000塊錢一雙,就可以賺2000多塊錢一雙。可想而知,這得有多暴利。
如果事件為真,那,參與造假的鑒定師能拿多少錢?
經不住誘惑,會遭到行業的排斥;堅決抵制,卻也有可能遭到人身危險。
資深鑒定師“ben與999”曾微博曝光其受到威脅。今年2月份,假鞋販子“猛哥”開出20萬的價格,要求“ben與999”在平臺鑒定通過200雙鞋,他沒有同意,不久便被查到電話、家庭住址,被威脅恐嚇甚至上門堵截。
圖源:"ben與999"微博
盡管如此,大多數球鞋鑒定從業者對假鞋販子、參與造假的鑒定者持痛恨、鄙夷態度。
蟹老板曾碰到一個假鞋販子,直接給開價20萬元教如何看鞋,被他一口拒絕:“我只鑒定不教學。”
三只羊碰到的則是,有假鞋販子找上門來“談合作”,500元一雙鞋。具體規則是假鞋販子會在假鞋上做特殊的標記(以便鑒定師知道該鞋來源于他),到時候客人來鑒定,鑒定師只要判定為“真”即可;萬一他去別的地方鑒定結果不同再次來申訴,鑒定師只需說“鑒定失誤”。
當時收入只有三千多的三只羊,對于這種破壞市場的行為哭笑不得,除了以身作則深惡痛絕,其他的也無能為力。
如今,莆田商家依然在球鞋市場猖狂,這注定是一場無休止的拉鋸戰。只不過,真的假不了,假的也成不了真,這也正是鑒定的唯一真理。
在封閉的圈子里浮躁
假鞋販子的挑釁倒沒有讓蟹老板和三只羊感到焦慮,反而是同行與同行之間的“無聊”紛爭,讓他們一次又一次灰心喪意。
用三只羊的話來說,這是一個封閉的圈子,但同時它又是一個非常浮躁的圈子,一有風吹草動,大家就diss來diss去,烏煙瘴氣,很沒意思。
圖源:“ben與999”微博
蟹老板就曾被同行惡意中傷過,有人直接套用他的微信名、微信頭像等信息,隨意截取虛假的鑒定對話并發至社交平臺。鑒定師圈子就這么大,在有一定名氣的基礎之上,在此人惡意制圖、發圖的圈層發酵下,蟹老板被多數鑒定師同行嘲諷,甚至再被第三名鑒定師掛在互聯網上。
“他就想蹭熱度,讓自己厲害一下。“這種鑒定師之間的口水戰在圈子里普遍嗎?“反正我不會,只要不要惡意無故來招我。”蟹老板告訴獵云網。
有業內人士認為,對于那些玩鞋十幾年的鑒定師來說,判定出錯的情況是少之又少,如果真有鑒定錯誤發生,也是情有可原,畢竟鑒定師這個行業完全是靠人工和經驗來給出結果。“人嘛,都是會出錯,只要別老出錯就行。”
面對這種情況,與圈子里年輕氣盛的小青年不同,年過三十的三只羊頗為佛系;“如果你覺得掛著,會讓你顯得你很牛逼,那你就掛吧。凡事留一線,日后好相見。”
為什么這個圈子會這樣浮躁?
三只羊認為,歸根到底,還是這個行業沒有一個標準,進入門檻太低,導致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10個鑒定師里只有1到2個是真正會看鞋的,大多數都是混的。這也造成了外界對行業的標簽界定為‘江湖騙子’。”
“以前往往是人跟著鑒定師走,現在變了,大家認的不再是鑒定師,而是平臺。”
“是好事還是壞事。”
“我覺得只能寄希望于頭部的平臺去盡快樹立標桿,推動行業往標準有序的方向走。”
事實上,在球鞋鑒定環節,多家平臺已經付諸了實際行動,有的也已經獲得了一些成就。比如,毒APP已經與中檢集團奢侈品鑒定中心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在球鞋潮品鑒別領域展開長期的多形式合作,致力于提升球鞋潮品鑒別行業規范性和標準化,讓“打假”更徹底。
UFO大魁也表示,目前球鞋鑒定行業仍處在“你說你的,我說我的”階段,從本質上來說,國家對于奢侈品鑒定的行業準則一定是有借鑒價值的,希望行業內盡早出一套國家基于認證的標準來,消除魚龍混雜的亂象。
“如果要說這個浮躁圈子里的生存準則,會是什么?”
“少說話。”
“我熱愛,但我不會全職”
顯而易見,球鞋愛好者與鑒定師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在這個隊伍不算龐大的圈子里,更多的人會把它當作一個從愛好衍生而來的副業。
蘇州的三只羊是,廣東的XXX也是。他們本身經濟條件相對充裕,時間支配也比較自由。
既然那么熱愛,又為什么不愿意全身心去投入呢?
在大多數鑒定師的理念里,他們是因為愛好才走進球鞋鑒定行業,本身也不缺錢,所以也不指望能靠幾塊錢的鑒定訂單來賺錢。
不過在XXX看來,球鞋鑒定師就像是個吃“青春飯”的職業,“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你不可能到了40歲、50歲還在做這個。”
對于三只羊來說,要把目前穩定高收入的工作辭掉全職去做鑒定師,還是比較困難的,“我更接受兼職做”,他認為,鑒定這個行業以后不一定會存在,可能會被某種技術或方式取代掉。
其中人工智能被認為最有可能代替人為鑒定的技術,只是目前業內人士對該技術在球鞋鑒定環節的落地,仍持有不同的態度。
早期球鞋鑒定和電商平臺AI潮流則以AI深度學習+顯微鏡采集預測和人工復核切入鑒定市場,創始人史明認為,一方面是球鞋鑒定量大且速度慢、體驗差,另一方面是鑒定難度大且錯誤率高,在這樣的市場和行業現狀下,利用技術手段解決鑒定市場痛點是最佳路徑。
具體來說,AI潮流核心的鑒定環節與以往傳統鑒定師逐一看照片判斷真偽不同,使用NVIDIA TITAN Xp GPU,在TensorFlow深度學習框架下,基于Faster Rcnn算法改進的卷積神經網絡,自動提取特征進行學習、訓練及預測,在3萬多張球鞋圖片上進行的實驗,準確率高達90-95%。
而另一邊,GOAT創始人之一Eddy LU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球鞋太復雜了,AI不可能完全替代人工鑒定,“拍照也只是鑒定球鞋的表面,球鞋的內里、氣味、膠水、這些很難用AI去完成判斷的。當然機器檢驗過的球鞋越多,肯定是越準確的,但是要完全取代人工我覺得不可能。”
與多數私人鑒定師傾向兼職相反,由于推出實物鑒定規則體系,UFO在招聘鑒定師方面只鎖定全職的意向者,并主張自主培養有潛力和有能力的鑒定師人才。
“既然我將要對手上的球鞋給出一個答案,為什么我的身份只是一個網民的身份,如果我實名制在某一個平臺上發言,跟我以一個游客身份在平臺發言,發言質量和責任心的程度肯定是不一樣的。”大魁說。
年輕人,干點啥不好?
在球鞋鑒定師這個新興職業浮出水面之后,流傳在坊間的,都是這門“手藝”的豐厚收入。
澎湃新聞的記者曾經采訪過一位鑒定師,那位鑒定師表示一天鑒定一兩百雙,每雙收費八塊多。他還有其他的推廣收入。簡單算下,一個月20個工作日,一雙利潤8元,按照一天鑒定100雙算,一年他的收入最低是19萬元,最高可以到57萬元。這還只是鑒定鞋子,不算其他的推廣收入。平均一下,一個鑒定師,年收入也在50萬元左右。
這讓不少以大學生為主的年輕人,甚至是高中生,對這個職業起了莫大的興趣,削尖了腦袋都想拜大師,入個門。
曾有不少人誠心自費想認蟹老板、三只羊當師傅,都被婉拒了。他們一致認為,球鞋鑒定不單單是靠教就能成的,理論太冷冰冰,只有實踐才能發現真理:
球鞋是門藝術,它里面會有千變萬化,它有很多種款式,每個工廠、每個批次、每個日期都不一樣。光一雙鞋都有好幾種或者十幾種不同的版本,可想而知,阿迪達斯、耐克有那么多鞋款,得有幾千種比例在里邊。在這幾千種情況下面,還有一些特殊情況,比如工廠正品出來的做工瑕疵問題、印刷問題等,而這些問題,并不影響它是一雙真鞋。
“球鞋鑒定這東西就像一個武林秘籍,某個小點可能花了一年的時間才研究出來,就一句話,我為什么要告訴你?”
還有的則想著直接去了球鞋交易平臺,進行培訓、考試,企圖入圈。
前不久,海外頭部的球鞋交易平臺GOAT宣布進入中國市場,在該平臺上的鑒定師會有3個月的練習時間,每天摸幾百雙球鞋,同時在這3個月里要完成好多次考試,全部達到滿分后才會成為正式的鑒定師。“基本上一個款式,真貨假貨混著放,他們要摸上千次。而且每周都有新的款式,三個月結束后也要一直不斷地學習。”創始人Eddy LU透露。
可以看到,平臺篩選機制則更嚴格,高強度、高壓力,只為留住最有潛力,也最有實力的那幾個。
“這是一個空手套白狼的行業,沒有責任心就一本萬利,但同時也大大拉低了鑒定師的準入門檻,市場的混亂無序也加深。”三只羊分析道。
對于那些迫切想要入圈的年輕人,蟹老板認為,他們對球鞋鑒定師這個行業有一定的誤解,只看到了所謂光鮮的一面,卻看不到背后的“昂貴的球鞋支出,365天無休,無私人時間“的真實現狀。
與此同時,“在持續高度緊繃的情況下,加上圈子里始終飄著的浮躁,會讓你的生理和心理都會非常疲憊和焦慮”。“這是個十分枯燥的活兒,不是三分鐘熱度就可以參與的。”
“如果不是足夠熱愛,如果只是想著賺錢,那年輕人,你干點啥不好呢,非要當球鞋鑒定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