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 > 業界 >

33年懸案《殺人回憶》兇手被捕!立大功的DNA精準匹配應被推廣嗎?

時間:2019-09-20 | 欄目:業界 | 點擊:

懸而未決33年后,因電影《殺人回憶》全球矚目的京畿道華城連環殺人案終于告破,DNA檢測技術再立大功!

韓國警方稱,這也是韓國首次利用DNA檢測技術破獲殺人案。

韓國導演奉俊昊今年憑新片《寄生蟲》拿下戛納電影節最高榮譽金棕櫚大獎,為韓國爭得首座金棕櫚獎杯之后,其代表作《殺人回憶》的兇手原型——京畿道華城連環殺人案的嫌疑人已經確認被警方逮捕!

電影上映時奉俊昊曾在一次采訪中談到結尾創作,他說,堅信兇手一定會看這部電影,所以在結尾的時候讓男主角直視鏡頭,同時也是在直視兇手,就算你忘記了十幾年前被殺害的人,我們沒有忘記,更不會允許你忘記!

DNA精準匹配抓獲《殺人回憶》兇手

有證據但缺少技術分析

1986年9月15日至1991年4月3日在京畿南部附近村莊發生的連環殺人案件中,兇手專挑年輕女子下手,行兇過程幾乎都是先綁架,再強奸,最后勒斃,前后共10名女子受害,僅1人幸存。

當時案件在韓國引起極大轟動,韓國民眾人心惶惶。警方動員了約205萬名警察和軍隊,搜查了約21,000個嫌犯,鑒定了570組DNA、180根毛發、40116枚指紋,最終還是一無所獲。

案件發生六年后,奉俊昊將本次案件改編成《殺人回憶》。電影中出現了DNA鑒定的片段,當時韓國發展水平受限,不得不專門去美國鑒定。由于缺少關鍵性證據指涉,只能被迫釋放嫌疑人。

同樣,在現實中,案件在2006年4月2日因為超過法律追訴期而終止偵查。

兇手其實早已入獄?!

就在18日傍晚的新聞中,韓媒宣布,抓到真兇!

早在一個月前,警方對被害人留下的證物再次進行檢查時,找到了遺留在衣服內的兇手DNA。警方和國立科學調查研究院對DNA進行提取驗證分析后,在服刑人員與刑滿釋放人員的DNA數據庫中找到了與兇手DNA匹配的人。

嫌疑犯確定為一名50幾歲的男子。

據報道,嫌疑犯其實早在1994年因為清州強奸殺害妻妹事件被抓入獄,并被判處了無期徒刑。同時,這也表明,《殺人回憶》在2003年正式上映時,兇手已經服刑9年,根本沒機會看到這部電影。

但在19日早上,韓國警方召開新聞發布會對案情進行通報稱,雖然嫌疑犯的DNA與兇手DNA能夠匹配,但嫌疑犯拒絕承認自己就是兇手。警方將成立57人專案小組繼續進行DNA檢測偵破。

盡管已初步確定嫌疑犯,由于2007年之前案件的公訴時效是15年,此案最后一起案發時間為1991年,早已過了公訴時效,韓國檢方將很難再對嫌犯進行任何處罰。

DNA模糊匹配,抓獲“金州殺手”

新型DNA取證工具能縮小調查范圍

DNA檢測技術用于案件的關鍵證據分析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早在“金州殺人”案件的關鍵證據取證中,DNA檢測技術就發揮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美國一名被稱為“金州殺手”的連環殺人犯于1970到80年代,在加州謀殺12人、性侵犯50人,案件一直懸而未破。不過時隔超過40年后,美國警方在去年也是根據DNA證據,逮捕一名72歲疑犯。警方指疑犯是一名前警員,他被捕后遭還押,不獲保釋,他原本被控2項謀殺罪,之后被加控至8宗謀殺罪。

1976年至1986年期間,“金州殺手”在加利福尼亞地區謀殺至少12人,強奸45人,犯下100多起住宅盜竊案,其中8起謀殺案能通過DNA聯系起來,另外兩起案件則是通過作案手法聯系起來。

盡管警方發現了大量線索,卻始終不能縮小調查范圍,負責該案件的加州探員霍爾斯前后追蹤過數千名嫌犯,也都無疾而終。

最終使得案件有突破性進展的是一種家族性DNA測試技術,這項技術可以通過公共DNA數據庫搜索到殺手可能的遠親,就算現有數據庫中沒有直接的匹配樣本也能夠縮小調查范圍。

警方正是通過鎖定“金州殺手”杰里伯恩斯的表妹詹寧斯才終于將其抓獲。

基因模糊匹配的關鍵

這種家族性DNA測試技術被Science列為2018年一大技術突破。

基因家譜技術背后有兩個重要前提:

公共基因數據庫的興起。過去警方的DNA數據庫里,一般只包含有前科的罪犯的DNA,如今普通人只需花一點錢,用棉簽刮一下口腔黏膜,寄給專業公司,就能對自己的DNA進行檢測。這些數據逐漸累積,形成了龐大的公共基因數據庫。

“長線家族搜索”的方法,這也是基因家譜能實現模糊匹配的關鍵。過去通過DNA比對進行的家族搜索,只能匹配到近親;而“長線家族搜索”可以實現個體DNA與第三代表親的匹配。這項技術不僅可以用于尋找被收養者的親生父母,還可以有更廣泛的用途。

你的DNA數據還屬于你嗎?

韓國警方認為,這次能夠抓到真兇,主要是因為DNA分析技術進步了。韓國各地方警察廳也都逐漸利用更新的DNA分析技術,去重新調查此前未能偵破的案件。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韓國“三大懸案”(華城連環殺人案、青蛙少年失蹤案、李亨浩綁架事件)都能得以偵破。

與此相同,“金州殺人”案件的偵破也要歸功于DNA分析技術取得的進步。

基因檢測+大數據+人工智能

基因檢測技術已經逐漸得以廣泛運用,在近幾年的發展中也已經逐漸擴大其能力范圍,與更多技術進行結合,正如在一次基因檢測交流會上,GEChain基因鏈CEO Jez san就從全球技術發展的角度提出,基因檢測的未來是基因檢測+大數據+人工智能。

從微觀上說,如果用兩位編碼來表示DNA中的四種脫氧核苷酸,每個細胞中DNA所包含的數據總量大概是1.5GB,一個小容量的U盤就能存儲。但如果用第二代基因測序原理來說,實際測得的數據量肯定比這個大得多。

其中的一個指標——測序深度,指的是實際得到的數據量與最終測得基因數據大小的比值,比值越大測出來序列精確度越高。通常人體全外顯子測序深度是100左右,那么最終可以得到150G的數據,這才能說得到了相對準確的細胞DNA數據量,而1000個人就能得到150T的數據量。

從宏觀上來說,數據對于中下游產商至關重要。首先,基因測序的結果并不能說明任何問題,還需要對序列進行讀解,分析這些基因組中的普遍相關性,再利用這種相關性進行后續的預測。

不僅如此,相關技術還能拓寬企業在醫療市場和消費市場的規模。與此同時,基因檢測與人工智能也有了更加親密的聯系,因為人工智能做的就是相關的數據分析,以這樣的認識去看基因檢測,就能發現基因檢測+大數據+人工智能這樣一條邏輯鏈。

基因檢測:隱私和安全的爭論

雖然基因檢測技術與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結合能夠為警方偵破案件帶來更多便利,但還是有不少人在質疑這項技術會讓人不知不覺地被卷入刑事案件中。

正如FamilyTreeDNA,這是最初定位于家譜查詢目的的基因測試網站,他們此前就宣布將與F.B.I秘密合作,直接將自身定位為追捕犯罪兇手的手段。這讓人細思極恐,只要愿意,政府與相關公司能夠相當輕易地獲取到我們的DNA信息,在不告知本人的情況下對這些數據進行相關的處理。

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就能從公司同事殘留在水杯上的口水中,探查出他們的身世秘密,雖然聽起來很荒謬,但已經有公司正在收集公寓大樓的狗糞,以查明是哪些主人沒有清理他們家狗狗的排泄物。

除了法律之外,個人幾乎沒有辦法保護他們的基因數據。即使從未進行過DNA測試,但是在這種基因檢測技術發展之下,只需要一滴唾液就能識別出包括本人在內的三代表兄弟的DNA數據。

在2014年,歐盟法院裁定,普通公民的個人隱私擁有“被遺忘權”,這是在信息爆炸時代對個人隱私的有力強調。DNA鑒定技術發展以過快的速度發展拋棄了相關法律的限制,但是這并不代表這項技術就能被任何公司濫用,相信在未來,相應的“DNA被遺忘權”也會逐步建立起來。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