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 > 業界 >

未來什么樣?2023“十大突破性技術”主題峰會告訴你

時間:2023-05-15 | 欄目:業界 | 點擊:

圖片1.jpg

   2023 年 5 月 12 日,《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十大突破性技術”主題峰會在杭州未來科技城成功舉辦。峰會由杭州市委人才辦指導,余杭區委人才辦、杭州未來科技城(海創園)管委會和《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共同主辦,DeepTech、云樾科技(杭州)有限責任公司共同承辦。會上,國內外頂級專家學者、行業領袖、知名投資人與政府代表共同探討了“十大突破性技術”的最新進展及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峰會伊始,DeepTech 聯合創始人陳禺杉代表《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進行了開場致辭,簡單回顧了《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十大突破性技術”的發展史,并表示峰會匯聚了學界、產業界頂尖專家與創新創業人才,共同探討今年入選的“十大突破性技術”。隨后,余杭區委副書記、區長王牮發表致辭,對出席的嘉賓和觀眾朋友們表示了熱烈的歡迎。他表示,余杭區正以數字經濟為核心,全力打造創新余杭的城市品牌,加快五大產業生態圈的建設。在充分肯定了牽手《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三年以來大量的技術、項目落地之后,他強調余杭區將繼續以科技創新作為未來發展的關鍵,并提供優質的空間和服務保障以吸引優秀的技術項目,同時也歡迎更多的專家、人才和企業家參觀考察余杭,共享余杭發展的紅利,共同見證余杭的成長。

 
圖片2.jpg

  圖:余杭區委副書記、區長王牮

   據悉,本次峰會是 2023 杭州“青春潮創季”青年人才創新創業系列活動之一,是對余杭區“人才引領、創新驅動、產城融合”發展理念的積極響應,也反映了余杭基于以原創、首創和外拓為特征的千年良渚精神,希望吸引、匯聚更多的前沿產業、頂尖科技、高端人才,進一步提高余杭的產業能級。

 

   接下來,杭州市委人才辦副主任尹凡在發言中詳細介紹了近年來杭州市人才工作取得的成就與人才創新創業環境。她表示,杭州市一直非常重視人才隊伍的建設,市委人才辦也長期致力于為人才和城市的共同健康成長營造良性環境,并取得了 2022 年全球創新指數第 14 位等杰出成績。尹凡進一步從創新策源引領高地、體制機制改革高地、科技成果轉化高地、卓越人才集聚高地、服務智治示范高地五個方面向與會嘉賓介紹了杭州市的人才工作,并表示未來將繼續不畏創新、以”陽光和雨露”鼓勵人才在杭創新創業。

 
圖片3.jpg

  圖:杭州市委人才辦副主任尹凡

   在開幕式的分享環節,兩位重磅嘉賓做了發言,結合各自的研究領域分享了最新成果與研究思考。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南方科技大學創校校長朱清時首先指出了此次峰會乃至鼓勵人們共同關注前沿科技和創新的重要性,并強調中國正處于全球科技創新的前沿,需要以自主創新和實干精神,加快推進原創性創新和核心技術攻關。朱院士認為,實現這個目標的關鍵在于培養大批創新型人才,并指出這類人才應有著博聞強識、質疑求證、自學能力強、有堅持和創新的精神等特點。朱院士還以諾貝爾獎得主阿爾弗雷茨和格拉塞的故事為例,再次強調了創新型人才在科技進步中的重要性。

 
圖片4.jpg

   圖: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南方科技大學創校校長朱清時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第八屆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疾控中心原主任高福則表示,在他看來,盡管如今人們在不斷地認知世界,但仍未充分釋放創造力,相關“卡脖子”與“卡腦子”問題仍待解決。他指出,技術“卡脖子”問題的背后其實是科學層面的“卡腦子”,而捆綁發展“四肢”的則是工程層面的問題。“如果我們不能把科學、技術、工程三個層面的問題分開討論,就容易進入相關的誤區,就很難在上述層面有所進展。”高福認為,“所以我們今天抓人才既要有科學人才,也要有技術人才,還要有工程人才。”

 
圖片5.jpg

   圖: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第八屆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疾控中心原主任高福

   發言結束后,峰會現場舉行了杭州·余杭 Venture Lab 一體化科創培育平臺啟動儀式。浙江省委組織部人才辦副主任王國強,杭州市委人才辦副主任尹凡,杭州市科技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鄧崢,以及其他省、市、區和未來科技城各級領導與 DeepTech 聯合創始人陳禺杉共同為儀式揭幕,DeepTech 聯合創始人兼 COO 張嵐對該平臺進行了簡要的介紹和解讀。首批入孵項目簽約儀式也隨后舉行,涵蓋了新一代納米抗體篩選平臺、AI 賦能代謝增強型免疫新療法等多個歸屬不同領域的創業項目。該平臺將以科學家為核心,聚焦五大產業生態圈,深度鏈接高校、科研院所、產業、政府、資本等關鍵角色,搭建適合服務余杭本地科研院所、企業、機構的科創培育平臺。

 
圖片6.jpg

  圖:杭州·余杭 Venture Lab 一體化科創培育平臺啟動儀式

   值得一提的是,現場還舉行了人才創新項目協同培育戰略合作簽約儀式。儀式上,余杭區委常委、組織部長張立代表余杭區政府,麗水市委組織部部務會議成員、市委人才辦專職副主任李斐和中共衢州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公務員局局長林蕙分別代表落地余杭的麗水、衢州“人才飛地”,DeepTech 聯合創始人、絡繹科學 CEO 李航代表杭州·余杭 Venture Lab 一體化科創培育平臺共同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2022 年,余杭區推進人才雙向雙創改革入選浙江省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第二批省級試點。以本次合作簽約為契機,余杭、衢州、麗水三地將深入推進人才“雙向雙創”新模式改革,著力構建要素流通紐帶和資源轉化通道,加速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政策鏈的異地協同。

 

   接下來,DeepTech 研究總監宋寧為大家帶來了 2023 年“十大突破性技術”解讀,深入剖析了其中以生命科學、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技術,并對當下科技發展與商業化趨勢做了分析。

 

   隨后,峰會進入分享與對談環節,結合今年評選出的突破性技術與當前科技熱點分為五個板塊進行,分別為“打開 AIGC 的‘黑匣子’”、“解碼未來‘芯’世界”、“可持續發展的新未來”、“探索生命的意義”以及“跨界圓桌派—科技與人文”。

 

   在“打開 AIGC 的‘黑匣子’”板塊中,業界專家在之江實驗室智能計算平臺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專家潘鵬凱的主持下,HiDream.ai 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加拿大工程院外籍院士梅濤,IDEA 研究院講席科學家張家興,與微軟亞洲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段楠圍繞當前生成式人工智能與大模型等技術,深入探討了 AIGC 發展現狀、現有和未來的能力邊界、大模型開源、創新創業機遇等問題,并在最后對未來十年的發展做了各自的預測。潘鵬凱表示,AIGC 發展得太快了,可解釋性問題已經基本解決,而十年以后,人類要么永生了,要么被滅亡了。他希望我們都能永生。

 
圖片7.jpg

   圖:“打開AIGC的‘黑匣子’”圓桌對談

   接下來的“解碼未來‘芯’世界”板塊,芯片領域的兩位科技創業者分別分享了該領域的最新成果和他們的前瞻性見解。其中,SynSense 時識科技創始人兼 CEO 喬寧介紹了類腦計算的產業發展狀況和應用,以及時識科技作為一家類腦芯片公司的發展歷程和產品應用情況。他表示,類腦計算是第三人工智能,能在計算性能、速度和功耗層面帶來提升,將在未來十年成為重要技術發展方向之一。

 
圖片8.jpg

  圖:SynSense 時識科技創始人兼 CEO 喬寧

   馭光科技董事長兼 CEO 田克漢則介紹了馭光科技及其專注的微納光學。他表示公司目前主要是做 AR、VR、元宇宙等領域的衍射光波導,以及手機中的零部件,并介紹了制造過程和一些代表性產品,如 AR HUD、DOE、衍射光波導、3D 傳感器等。

 
圖片9.jpg

  圖:馭光科技董事長兼 CEO 田克漢

   “可持續發展的新未來”板塊聚焦環保與可持續發展議題,來自學界的重要嘉賓為大家帶來了相關的主題分享。其中,上海交通大學長聘教授、翌曦科技創始人兼董事長、上海市高溫超導材料與系統工程技術中心主任金之儉介紹了可控核聚變以及高溫超導材料的應用,強調了高溫超導材料的優勢,并講述了上海交大超導團隊在超導材料、技術纜線和強場磁體方面的經驗,以及翌曦科技在聚變強場磁體應用方面的研發成果與目標。

 
圖片10.jpg

   圖:上海交通大學長聘教授、翌曦科技創始人兼董事長、上海市高溫超導材料與系統工程技術中心主任金之儉

   清華大學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江奔奔則介紹了如何利用 AI 技術加速新能源電池研發,包括優化電池設計、減少測試實驗時間和研究電動汽車儲能與電網之間的互動機制。他表示,由于需求側的不斷發展,下一代超高性能電池勢必要加速出現,他希望利用 AI 機器學習技術加快研發與應用的進程。

 
圖片11.jpg

  圖:清華大學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江奔奔

   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王自強首先回顧了電動汽車和鋰電池的發展歷程,探討了電池技術的未來發展和多元互補的關系,并表示電池技術的不斷進步將支撐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圖片12.jpg

  圖: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王自強

   隨后的“探索生命的意義”板塊上,來自生物醫藥、合成生物學等前沿領域的創業者就他們的最新進展進行了精彩的分享。其中,Galixir 星藥科技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李成濤探討了人工智能在藥物研發中的前沿應用,以及如何利用算法突破算力瓶頸,用 AI 技術做到原本用更大的算力也做不到的事情。他對 AI 制藥的未來非常樂觀,相信更多的 AI 進入新藥研發,將能持續推動降本增效,并解決原先無法解決的疾病與臨床問題。

 
圖片13.jpg

  圖:Galixir 星藥科技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李成濤

   聚維元創創始人兼 CEO 張天元則介紹了生物合成相比傳統化工生產方式的巨大優勢和廣闊應用前景,以及他們的研究團隊在秸稈轉化為高價值生物合成品方面取得的突出進展和成果,并闡述了團隊的未來方向和計劃。他指出,生物合成可以有效降低化工方法的能耗和污染,解決產業的綠色轉型問題。

 
圖片14.jpg

  圖:聚維元創創始人兼 CEO 張天元

   峰會的最后一個板塊為“跨界圓桌派—科技與人文”圓桌對談,由 DeepTech 聯合創始人兼 COO 張嵐擔任主持人。宸境科技聯合創始人漆子超,必愛智能聯合創始人兼 CEO 李曉濤,領航新界創始合伙人張樂,西湖大學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李蘭,和霍德生物醫學副總裁張淑寧五位背景、領域迥異的嘉賓坐在一起,圍繞科技與人文的交融和碰撞,探討了跨界合作、科技倫理、公眾科普傳播,以及備受關注的科技領域女性問題。圓桌最后,嘉賓也紛紛說出了自己對未來三到五年的暢想。

 
圖片15.jpg

  圖:“跨界圓桌派—科技與人文”圓桌對談

   2023《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十大突破性技術”主題峰會在充滿真知灼見的思考與碰撞中圓滿落幕。與會嘉賓就全球科技創新、發展趨勢、前沿技術等議題展開了深入的討論與交流,為推動中國式自主創新乃至全球科技發展帶來了寶貴的見解和指導。未來,科技將繼續引領人類社會的進步,為全球各行業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