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12-09 | 欄目:通信 | 點擊:次
這與兩者的發展模式不同。
一、小米向來喜歡短平快
小米從一開始至今的模式都是短平快,以盡可能少的投入、盡可能快的見到成績,然后再以此交給投資人一份優秀的成績,然后吸引投資人投資,獲得投資人的資金后進一步擴大規模,占有市場,然后進入下一輪的投資滾動。
對于投資者來說,他們投入的項目都希望盡可能快的得到回報,這從共享單車行業可以看到,僅僅3年時間投資人就不希望繼續投入,并要求ofo和摩拜合并然后交給下一批投資者,讓他們獲利退出,當ofo不愿意的時候,投資者與ofo創始團隊一拍兩散。
這種模式就注定了小米不可能投入要長時間進行巨額投資,卻很可能看不到成果的項目,這從小米投資澎湃處理器項目就可以看到。
小米以為澎湃處理器很簡單,只要從ARM購買公版核心,然后自己進行調校,再交給臺積電生產就行,與手機組裝一樣簡單。然而結果是僅僅發布了澎湃S1之后,澎湃S2至今不見蹤影,而且這僅僅是處理器,如果要研發基帶,還不知要多少時間才能見到成果,風險巨大。
二、華為自研鴻蒙系統有多方面原因
21世紀初,華為尚未在國內通信設備市場占據優勢,它由于專注于研發WCDMA系統,而國內遲遲看不到WCDMA系統商用的希望,因此它早早就將目標放向國外市場,因此它的通信設備業務很早就開始國際化。
手機業務則與通信設備業務有很大的不同,雖然華為一直都是先在歐洲發布手機,然而它的手機業務重心一直都是在國內市場,手機業務的海外銷量從沒超過一半。
由于華為手機業務的重心在國內市場,它的許多營銷策略都是針對國內市場。它首先在歐洲市場發布手機,但是它在歐洲市場的定價遠高于國內市場,這有效的討好了國內的消費者;去年由于在海外市場遭受重挫,它更是依靠國內市場取得了增長。
正是因為華為手機將業務重心放在國內市場,因此它就必須不斷的有新的閃光點閃瞎國內消費者,讓國內消費者始終為它所興奮,于是從芯片、手機操作系統等等在自研技術方面領先國際一直伴隨著它。
然而可能也正是在國內市場過于成功,讓華為可能忽視了自己的體量早已足夠大,它的目標應該放在全球市場而不僅僅是國內市場,這種過于重視國內市場的做法對它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