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09-23 | 欄目:創業 | 點擊:次
作者丨岳輕
來源丨AI藍媒匯(lanmeih001)
火鍋行業正面臨新一輪變革。
起因是9月15日晚,有微博網友發帖表示,質疑海底撈旗下的相關菜品和擺盤高度“模仿”另一家知名火鍋品牌巴奴毛肚火鍋,這一話題隨即登上微博熱搜,引發廣泛熱議。
9月17日,巴奴毛肚火鍋就被“抄襲”一事發布回應聲明,除了公布涉及此次事件的菜品推出時間外,還表示“歡迎海底撈加入巴奴產品主義的陣營,共同為顧客提供健康、美味的好火鍋。”
事實上在格外注重版權與IP的今天,火鍋“抄襲”仍然是一個新鮮的話題。這讓人恍然記起7月份登上熱搜的鄭愷火鍋店抄襲事件,但不一樣的是,此次“對簿”牽扯到了火鍋界當之無愧的“一哥”海底撈、以及巴奴毛肚火鍋特別強調的“服務主義”與“產品主義”,將話題拔高到了行業的宏觀角度上來。
一旦牽扯到經營理念,那“抄襲”與否就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一貫代表火鍋行業“上限”的海底撈,其發展戰略是否走到了天花板。
眾所周知的是,自打1999年走出簡陽這個小城開始,二十年的時間里,海底撈憑借極致到堪稱“變態”的服務,打破了火鍋界百花齊放的局面。一統江湖后,海底撈更是依靠最容易系統化、制度化的“服務”,構建出一個領先時代的經營模型。
在這個經營模型的降維打擊下,憑借其龐大的市場占有率,海底撈開始逐步“扼殺”火鍋行業的多元化——以往側重于口味、風格、特色的火鍋被大批量蠶食市場,一度出現了“滿城盡是海底撈”的盛況。
但當一眾火鍋店開始大幅提高服務水平之后,受困于邊際效應的海底撈卻不復此前的勇猛精進——2019年,海底撈一二線城市的翻臺率首次出現下降,同點銷售增長率轉負,單店營收雙雙下滑。挑剔的網民在評價海底撈的時候已經不再強調其服務有多好,反而更加注重其菜品更新較慢、定價過高等問題。
也就是說,當大家的服務水平都達到一定的基準線后,細微的差別已經不能成為左右食客選擇的最終因素。而口味與特色上的不同,成為火鍋行業的下一個風口。
被壓制許久的火鍋門店開始“蠢蠢欲動”,包括小龍坎、井格、湊湊、譚鴨血以及一眾明星店在內的品牌不斷蠶食海底撈的市場。特別是最近幾年,食客對口味的偏好愈發占據主流地位后,行業內第一次對“服務主義”至上的理念產生了疑問。
譬如此次“抄襲”事件的另一個主角,近年來火鍋界的黑馬巴奴毛肚火鍋。
巴奴的官網上是這么介紹自己的:
創立于2001年,開創了毛肚火鍋品類、專注毛肚火鍋19年。提升了毛肚制作的新標準,并在全國率先提出“產品主義”,堅持“用真材實料的菜品”贏得顧客口碑。
拋卻廣告話術之后,“產品主義”四個字被巴奴擺在了臺面上,這與海底撈的“服務主義”高度對立卻又相對融合——任誰都知道產品和服務的質量永遠是行業發展的基石,而兩者此次要爭論的,是在同一水平線上、哪個更為重要的問題。
事實上在此前海底撈一枝獨秀的陰影下,巴奴也曾是“服務主義”的忠實擁躉,其掌門人杜中兵曾在一次分享中提到,巴奴在剛進軍鄭州的時候很是艱難,曾亦步亦趨的學習海底撈,以希冀打開市場。
然而在學習海底撈的三年后,巴奴卻將自家的slogan改作飽受爭議的“服務不是巴奴的特色,毛肚和菌湯才是”,一反海底撈打造的“以服務取悅顧客”的行業準繩,將發展戰略定位于“產品主義”,二者之間公然打擂。
甚至在“產品主義”的基礎上,巴奴更進一步的與海底撈錯位。
服務是海底撈的王牌,巴奴則在產品上持續發力,自2011年以來,巴奴圍繞產品,進行了一系列的產品聚焦和升級,形成了以毛肚、菌湯為核心,以烏雞卷、茴香小油條、繡球菌、鮮鴨血等為特色的12大爆品。
這些原創產品很多一經推出便引發行業跟風,甚至業界將巴奴看作餐飲行業的“風向標”。
例如針對海底撈的舞面,巴奴歷時9個月研發而成的巴奴拽面,純天然面粉,不添加任何添加劑,還特意打出了一句鋒芒畢露的廣告語“好面不用舞,天然零添加”,其針對性不言而喻。
至關重要的是在客群差異上,依靠高品質的產品,巴奴將目標垂直于對口味與品質要求相對較高,并且更具消費力的高凈值客群,直接對標于海底撈所針對的年輕人、大學生群體。這一錯位戰略不但避免了與海底撈的直接交鋒,反而另辟蹊徑挖掘到潛在富礦。也正是基于此,巴奴的平均客單價要高于海底撈,這彌補了巴奴與海底撈的翻臺率差距,也為其未來沖擊高端市場打下基礎。
齊白石的那句“學我者生,似我者亡”,在二者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事實上也確實如此,一眾盲目學習海底撈“服務主義”的火鍋店都死了,反而成就了“海底撈的服務你學不會”這一美名。而一眾另辟蹊徑、找到自己核心競爭力的都活了,而且活的越發滋潤。
現在去斷定二者之間孰對孰錯,仍然過早。
不可否認的是,海底撈的“服務主義”對提升客群體驗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一戰略尤為適合餐飲品牌系統化、產業化的發展之路。在這一基礎上,海底撈不光以一己之力拔高了行業乃至附加產業鏈的上限,甚至帶著火鍋出海,在全球各個國家內攻城略地,羨煞旁人。
但同樣毋庸置疑的是,在市場中后期、以及國民生活水平不斷進步的今天,食客對垂直、精細、特色等因素的追求開始成為主流。而產品主義的回歸,其實也代表了市場的另一種聲音,那就是對于工業化、流水線化帶來的“統一而無特色”的反抗。
恰恰是這種現狀,成就了巴奴以及其所提倡的“產品主義”。這不光是簡單的一句“深耕菜品創意與質量”就能解釋的了,其背后所反映的,更多是巴奴對市場的敏銳度和對自身定位的精準把握。
特別是在火鍋這個傳統卻又新潮的領域中,因品牌、理念、產品等差異化所帶來的迭代尤為迅速,試圖把“產品主義”做到極致的巴奴,也在嘗試一條“技近乎于道”的發展之路——通過苛刻的“原創”,持續保持競爭力和吸引力;而通過差異化,則不斷占領細分市場,并打造獨一無二的品牌文化。一旦完成,巴奴將夠構建出完備的護城河,在未來的競爭中進退自如。
這注定坎坷且漫長,卻會是餐飲業未來發展的大趨勢,也是企業成就“偉大”的先決條件。
就像快餐和飯店永遠并存一樣:流水線化、統一化的門店固然會有龐大的市場,但更進一步的特色門店也永遠不缺擁躉。兩者之間目前難分高下,不過誰能真正占據未來行業的頂端,就是一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了。
海底撈向左,巴奴向右。“服務主義”和“產品主義”的爭論還得交給時間來證明。但對于餐飲企業來說,不管是皈依哪一方,歸根究底的還是要明確自身優勢、保持原創能力、勇于開拓新生態鏈條,最終在市場中搶占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