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 > 互聯網 >

UC遭訴、微信停服,印度加速與中國互聯網企業脫鉤

時間:2020-07-28 | 欄目:互聯網 | 點擊:

業務沒有起色,又遭遇地緣政治沖擊,UC不得不告別印度。最近,馬云因UC印度裁員被法庭傳喚上了熱搜。

據路透社7月26日報道,一位名叫帕瑪的UCweb前員工起訴了阿里巴巴,聲稱自己因反對UC瀏覽器和UC news存在內容審查和假新聞而遭到不合理解雇。同時,受理此案的印度古魯格地方法院傳喚了阿里巴巴、馬云等多名相關個人和運營主體,要求其在7月29日親自或通過律師出席法庭。

對此,阿里市場公關委員會主席王帥在7月26日下午回應稱,UC印度確實收到通知,公司正按流程處理,但至于馬云對此是否知情,王帥稱“馬云已經退休,很難找”。

馬云和阿里高管是否需要出庭參與此案的審理?印度K&T咨詢公司高級顧問、律師王來在7月27日對時代財經表示,目前印度UC Web的股東和董事名單上沒有馬云,而公司作為法人具有訴訟主體資格,在訴訟文書沒有公布的情況下,還看不到起訴到馬云的理由是什么,但是馬云完全可以找代理人出庭。

印度UC Web的股權結構 王來提供

雖然有消息指出上述員工是2017年馬云在阿里巴巴任職期間遭解雇,但王來指出,該員工是現在提起訴訟,應以當前時間點為主,被告公司印度UC Web是根據印度2013年公司法注冊的公司,不會影響到阿里巴巴國內總集團,應訴也是董事/執行董事或是授權其他人參加。“如果一定要通過層層離岸關系追溯,最終到了阿里巴巴集團,提到了馬云也很正常。”

UC離印,阿里收縮海外內容業務

事實上,此次UC風波事件距離印度宣布封禁包括UC瀏覽器、TikTok、微信在內的59款中國App,僅僅兩周時間。

7月15日,阿里出海印度的UC瀏覽器、UC News以及短視頻產品Vmate,均通過公司內部信通知本地員工團隊即將解散。

據路透社報道,直接受雇于阿里的印度本地員工雖不到100人,但還涉及到上百名印度外包公司的員工。

Google Play數據顯示,印度封禁的59款中國App中,UC News在印度的下載排名已處于1000名以外,Vamte則排在102位。UC瀏覽器2016年開始在印度推廣時下載量一度排在首位,如今也下滑到了60名。

應用程序分析公司Sensor Tower的數據顯示,UC瀏覽器在全球擁有超過4.3億月活躍用戶,在印度的下載量超過6.89億次,月活躍數達到1.3億。UC News的下載量達到7980萬余次,不過兩款產品的大部分下載都產生于2017至2018年。

另據調研公司StatCounter數據,截至2020年6月,UC瀏覽器在印度的市場份額為14.46%,遠低于谷歌Chrome瀏覽器的75.56%。

或許是近幾年用戶數據不佳,早在宣布遣散UC印度團隊之前,阿里內部就傳出內容國際化戰略將全面收縮的消息。據晚點報道,UC News已于今年6月對內宣布將停止運營,原團隊并入阿里健康。同時,VMate縮減員工、收緊資金投入。

事實上,UC有著很好的國際化基礎,阿里的內容出海也一直以UC系產品為核心:UC瀏覽器、UC News(新聞聚合類產品)、Vmate(短視頻)和9Apps(應用分發)。

早在2011年,UC就設立了第一家海外事業部,辦公地點位于印度的科技衛星城古爾岡。2013年,UC宣布海外用戶突破5億,其中印度的用戶量排在第一位。同年12月,UC又推出了海外應用商店9Apps。

2014年,阿里巴巴將全球化定為公司的基本戰略,并在這一年以50億美元收購了UC,成為當時中國互聯網史上最大的并購事件。

2016年6月,UC在印度推出新聞聚合類應用UC News,上線9個月,月活用戶就突破了8000萬。2017年9月,UC內部孵化出短視頻平臺VMate,號稱要打造“印度版快手”。兩年后,VMate宣布擁有近5000萬月活躍用戶。

10年耕耘,UC系在印度的用戶數量并不算少,為何選擇此時“揮手告別”?

7月27日,易觀分析師董振在接受時代財經采訪時表示,當前的國際形勢是UC收縮印度市場的重要原因。

一位不愿具名的互聯網投資人卻認為,地緣政治只是扮演了催化劑的作用,UC做出調整更多的原因在于出海業務表現不佳,阿里做出了戰略調整。“這些年阿里在內容出海上已經花了不少錢,但用戶數量沒能轉換為實際營收,數據并不好看。”上述投資人對時代財經表示。

同日,互聯網出海平臺“白鯨出海”創始人、CEO魏方丹對時代財經分析稱,UC系的主要營收還是廣告,但在印度這類新興市場,用戶的廣告價值并不高。

晚點在早前報道中援引多位了解此次調整人士的評價稱,阿里放棄UC News、收縮VMate,根源在于用戶、營收數據表現都不佳。而UC系最重要的海外產品UC Browser也不盡人意,“工作人員陸續撤離,僅剩下維護工作。”

UC所在的阿里大文娛業務近期的虧損也支撐了上述觀點。根據阿里2019年財報,大文娛業務在該年度的經營虧損為44.9億元(人民幣,下同),相比上年同期增加16%。

業務沒有起色,又遭地緣政治沖擊,UC不得不作別印度。

“復制今日頭條,不如復制斗魚”

事實上除了UC,國內知名互聯網公司內容出海都不算順利。

以騰訊視頻、愛奇藝兩大視頻平臺為例,去年開始以東南亞為跳板,進軍海外。去年6月,騰訊視頻WETV正式落地泰國;同期,愛奇藝與馬來西亞Astro達成合作,后者正式上線愛奇藝品牌頻道。

但目前來看,兩大平臺出海效果并不算好。

據第三方數據統計機構量數AI統計,截至去年年底,兩大平臺的國際版仍有超過99%的付費用戶來自中國大陸。相比之下,奈飛同期的海外付費會員數為9771萬,占比超六成。

在魏方丹看來,TikTok的光芒掩蓋了很多本土企業出海的掙扎,相比工具型產品,內容產品出海難度更大。

“企業去海外,很大程度上是去搶占巨大的用戶體量和流量,想復制國內的成功模式。但在這類新興市場,并沒有成熟的樣本參考。同時,內容類產品還要考慮對當地語言、文字甚至宗教進行本土化改良。”

董振則認為,在印度、東南亞等海外市場,國內互聯網企業大多處在搶占用戶流量的初級階段。“進軍印度、東南亞的廠商對先發優勢比較看重,積累一定的用戶流量后才能開辟符合當地情況的付費模式。”

那么,現有環境下,中國互聯網企業哪類內容產品最有希望在海外成功“靠岸”?

魏方丹認為,直播、社交方向的產品更有希望獲得成功。“直播打賞的效果要好于新聞聚合平臺的廣告收益,目前很多海外市場已經有了一定的線上支付基礎,在直播中進行小額支付非常方便,直播也更容易形成沖動消費。對于新聞聚合類的產品來說,雅虎、谷歌早已進入當地市場,而直播領域競爭還不算激烈,與其復制一個UC或者今日頭條,不如復制一個斗魚、YY。”

印度加速與中國互聯網企業“脫鉤”

不過,包括此前盈利前景可觀的直播短視頻游戲等應用,也正面臨著印度市場的全面撤退。

據印度《經濟時報》7月27日報道,印度政府正在擬一份包含275款中國應用的新“黑名單”。知情人士透露:“印度政府可能會禁止清單中的全部或其中的一部分。”

上榜這份未公布清單的中國應用包括騰訊游戲絕地求生國際版(“吃雞”)、字節跳動的獨立音樂流媒體應用Resso、快手的Snack Video、小米的短視頻應用Zili和阿里巴巴集團的全球速賣通(淘寶國際版)等。

此外,來自美圖、字節跳動、Perfect Corp(玩美移動)、新浪、網易游戲和Yoozoo Global的應用也都在清單上,就連騰訊在收購多數股權的芬蘭移動游戲巨頭Supercell所開發的應用都在面臨審查。

兩天前,當地時間7月25日,微信正式停止了對印度用戶的服務,印度本地手機號注冊的微信號無法再使用,而中國區號碼依然正常。

此前,市場普遍猜測印度政府想借打壓中國應用的機會,為本國應用的發展拓展空間。但云南大學印度研究院副研究員胡瀟文認為,“雖然印度本土應用在短時間內難以彌補和中國應用在技術、創新和服務上的差距,但印度人想要在生活、娛樂和社交類的移動應用上找到替代品很容易。”

值得一提的是,據Sensor Tower7月26日的統計,自上個月印度政府禁止TikTok和其他59款中國應用以來,印度國內的同類型短視頻分享應用Roposo(印度)、Zili(中國)和Dubsmash(德國)的首次安裝量,最近三周內共產生了2180萬次下載,共計增長了155%,達到了2020年上半年TikTok在印度新增下載量的13%。與此同時,快手的同類新產品Snack Video也一躍進入了印度Google Play商店的前10名。

王來則注意到,印度人對谷歌系的軟件依賴度也很大,為了替代微信,許多做生意的印度人注冊了釘釘和飛書。在娛樂方面,印度也有一些使用體驗還不錯的產品,但不清楚是否有中國企業投資。

一位在印度知名中資企業工作的陳先生在7月27日接受時代財經采訪時也表示,對印度本土應用的崛起“拭目以待”,但認為其可能性不大。他指出,印度合作方和印度雇員平時用微信不多,他們大多數還是用WhatsApp,美國應用比如WhatsApp填補市場空白的可能性更大。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