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02-21 | 欄目:電商 | 點擊:次
線下排隊“排到崩潰”!生鮮電商迎來“另類”春天
“半夜定鬧鐘搶菜還是沒搶到,快崩潰了……”一提到線上買菜,小晨的語氣里滿是抱怨。
如果沒有這場疫情,今年春節小晨將會出現在長夏無冬的新加坡,這是她計劃已久的旅行;然而現在她只能待在家里,除了每周五天固定八小時的線上辦公以外,超市買菜成為她唯一的戶外活動項目。“我們這邊超市幾乎只開了一半,而且每次只放很少人進去,外面的人就在排隊,放進去的人沒有一個小時他是不會出來的,出來一個才會再放進去一個。”
“排隊排到崩潰”是小晨買菜面臨的現狀,同樣的境況也出現在疫區內的線下超市。
家住武漢市江岸區的佳佳從2月5日起就買不到菜了,隨著家里的米面糧油日漸捉襟見肘,她不得不戴上口罩和護目鏡,穿上透明雨衣,只身前往附近的超市。“我就是想喝口酸奶,吃點新鮮蔬菜而已。”佳佳告訴記者,然而當她一大早趕到超市仍然看到大排長龍的隊伍時,最終還是放棄了線下采購的念頭。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今年春節變成了一場“全民宅家”的寂靜長假;隨著居家隔離的時間線被漸漸拉長,不少民眾家里囤的菜也空了,“超市排隊買菜”就這樣揭開了“買菜難”的冰山一角。
對小晨和佳佳來說,她們的PlanB就是轉戰線上“搶菜”;其時,京東到家、盒馬鮮生、叮咚買菜等生鮮電商迎來了一場始料未及的需求暴增,“下載多個買菜APP,凌晨起床搶菜”成為屢見不鮮的“魔幻現實”。
據微信小程序官方數據顯示,從2020年除夕到大年初七,小程序生鮮果蔬業態交易筆數增長了149%,社區電商業態交易筆數增長了322%。而在整個春節期間,京東到家的銷售額較去年同比增長了510%;盒馬鮮生的網上訂單數量較去年同期激增了220%;每日優鮮平臺在除夕到初四的實收交易額較去年同期增長321%;叮咚買菜的除夕訂單也較上月漲超300%。
另據中商產業研究院提供的數據顯示,2019年國內生鮮電商行業市場交易規模約為3225億元,預計2020年市場交易總額將突破4600億元。
逆勢增長的數據背后,是生鮮電商突然迎來的“另類”春天。“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確實讓很多企業陷入困境甚至面臨生死,但對線上生鮮而言卻營造了機會。”生鮮電商平臺春播相關負責人坦言,“和疫情發生前相比,線上生鮮確實解決了用戶不方便外出買菜的問題,減少了他們在采購過程中被感染的風險。”
供應鏈“大考”
像小晨那樣半夜定鬧鐘起來“搶菜”的人比比皆是。“盒馬鮮生每天早上八點、零點開始搶,絕對秒沒,我一次都沒搶到過。”在蔡女士的形容里,民眾線上“搶菜”的熱乎勁絕對不輸“雙十一”;一位來自北京的外企員工更是向記者展示了近期網上瘋傳的一張“線上搶菜攻略”。
網傳北京地區線上買菜APP的相關攻略 受訪者供圖
這張攻略里列舉了盒馬鮮生、每日優鮮、京東到家等APP的供應情況和最佳下單時間,不難看出貨物短缺和運力緊張是這一特殊時期下很多生鮮電商普遍存在的困難。在疫情肆虐的2020年春節,供應鏈能力成為擺在他們面前的一場巨大考驗。
“春節銷售量太大,我們多的時候,一天要補七八次貨,確保貨架上的水果都是滿貨狀態。”盒馬鮮生位于上海大華虎城店的店長周曉告訴記者。
疫情當前,盒馬鮮生“不打烊、不漲價”的服務宗旨也給消費者吃下了一顆定心丸;但由于“在線買菜”需求集中爆發,運力不足也是它亟待解決的一個“老大難”問題。“門店配送運力其實還未完全恢復,但目前運力水平已經恢復到正常時期的80%以上,配送問題正在逐漸好轉。”盒馬鮮生相關負責人表示。
盒馬尚且如此,蘇寧小店的生鮮供應鏈情況又如何?蘇寧菜場業務相關負責人、蘇寧小店店面運營中心副總經理王琦向記者坦言,蘇寧菜場的生鮮供應鏈問題主要體現在肉類與水產的供應,“以南京為例,南京現在還沒有開始復市,蔬菜水果基本沒有怎么受影響;但是肉類的話,因為活禽要進行宰殺處理,所以供應上就一拖再拖。”
每日優鮮的供應問題也很突出。“每天晚上10點停止營業后,我們會同步第二天的庫存,這個內部操作不知怎么的就被顧客發現了,基本上12點到凌晨1點訂單量就瘋漲,導致很多用戶睡一覺起來發現沒菜了,后面我們只得分撥出庫存,這種情況才緩解下來。”每日優鮮采購負責人李薇表示。
同樣是線上生鮮購買平臺,春播是一家著力于提供安全健康生鮮的新零售品牌;在這一場因疫情引發的“全民搶菜”熱潮里,它擷取了增長機會的同時,在運力配送上也遇到了不小困難。
據春播相關負責人介紹,在疫情肆虐的特殊時期,平臺面臨的最大困難在于很多產品難以運送到目的地,此外冷鏈物流方面也遇到了季節性缺工問題。“春節假期疊加疫情的蔓延,很多倉內工人和配送小哥很難從家鄉回京返工。”
但在供應鏈方面,春播似乎不受貨物短缺問題所擾。春播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針對目前市場上最為緊缺的新鮮蔬菜,蔬菜產品相關人員從大年初二開始就以就近原則聯動了京津冀25家農莊。“目前的備貨量是平時的3-4倍,”她表示,“春播每日大概供應120種蔬菜,其中用戶日常剛需商品60余種,基本保證不缺貨,持續供應。”
需求“井噴”的背景之下,“搶不到菜”似乎已成為常態。“如果物流不恢復,商流就起不來,商流起不來,老百姓就沒辦法消費,沒辦法消費,就會導致企業運營難度加大。可以控人但是絕對不能斷貨。”談及特殊時期下的供應問題時,漢森供應鏈董事長黃剛如是建議。
春播相關負責人也直言,民眾“搶菜難”的關鍵在于供需失衡。“第一,大家不敢到超市買菜,并且很多超市和菜市場都關門了;其次是由于疫情之下的恐慌心理所致,部分消費者會出現大批囤貨的行為。”她表示,“但久而久之,即使疫情結束,大家也會形成一種線上買菜的習慣,這對我們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機會。”
人手不夠?“共享員工”來湊
疫情襲城帶動了“宅經濟”的臨時加速;這個春節,絕大多數人只能宅在家里,沒有相聚,沒有遠足,互聯網順勢給生鮮電商帶來了一波“井噴”流量。然而,除了要保證貨品充足,居家隔離也給他們帶來了“用工荒”的現實挑戰。
“人手根本就不夠!”一位不愿具名的生鮮電商員工告訴記者,“每天午夜搶單,訂單需求激增,卸貨、入庫、上架、打包、配送,方方面面都需要人手;春節期間很多平臺只保留了70%左右的員工在崗,現在的壓力主要就是人手太缺了。”
“春節期間我們按計劃保留了大約70%的員工在崗,疫情出現后由于消費者需求猛增,我們在人力方面一度出現了困難。”盒馬鮮生也向記者坦言。
“(蘇寧)最初是貨的問題,包括肉、水產缺貨,其次就是供應商加工問題,因為人員沒有回來,慢慢地就出現了物流問題,作業量大,對物流分揀、配送都有要求,因為人員缺乏導致出現了到貨延遲現象。”蘇寧菜場業務相關負責人王琦表示,“菜場商品有點特殊,需要提前加工,供應商需要有人手包裝,但是供應商春節期間只有個別人留守,所以只能臨時調派人。”
春播也遭遇了同樣的境況。據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隨著疫情的控制,平臺的倉配小哥也在逐漸返回。“從大年初一開始,公司總部人員從高管到各部門員工,符合疫情期間健康要求的,支持到倉庫一線并實行24小時倒班,以盡量滿足用戶訂單需求。”
然而僅靠現有人手進行調配也很難滿足居高不下的訂單需求。為了自救,盒馬鮮生在2月3日率先推出了“共享員工”計劃,向云海肴、青年餐廳等傳統餐飲商家發出“借調令”,租用他們的閑置人員;用盒馬全國經營管理總經理胡秋根的話說,與餐企員工的合作,不是“新型雇傭關系“,而是”臨時的過渡措施“。
但這一過渡措施在業內卻引起了巨大反響,除了有57度湘、茶顏悅色、蜀大俠等著名餐飲企業向盒馬鮮生拋來橄欖枝以外;京東、蘇寧、生鮮傳奇、春播等平臺及京客隆等小型零售商也紛紛跟進。
2月6日,京東發布“共同戰疫”倡議書,邀請餐飲企業加入“餐飲零售發展聯盟”,將餐飲企業堂食的菜品在保證健康、口味的前提下,做成“速食”商品,然后通過電商等全渠道銷往全國市場。
同日,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推出“藍海”就業共享平臺,表示全國餐飲商戶可為員工報名,員工可成為短期“餓了么”外賣員,或阿里本地生活平臺商超、便利店的“共享員工”。
2月7日,蘇寧集團包括蘇寧物流、蘇寧體育、家樂福相繼推出“人才共享”計劃;京東旗下的生鮮超市7FRESH也發布了“人才共享”計劃,邀請臨時歇業的餐飲、酒店、影線及零售聯營商戶員工在此期間以短期打工的方式加盟。
據春播相關負責人表示,春播近日也與旺順閣、眉州東坡等餐飲品牌進行合作,“一方面春播上架了他們的半成品菜品,幫助餐飲品牌線上轉型渡過難關;另一方面產品直接從各個門店配貨發貨也減輕了我們的倉配物流壓力,這是很好的嘗試。“她坦言,“從歷史上看,短工、長工都曾存在;但在今天的互聯網時代,他們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在招聘渠道、用工方式、報酬支付上更為靈活,也給了打工者更自由的空間,并能提升他們的技能。”
這種“公開借人”的模式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特殊時期企業的用工需求,但也并不意味著它能成為餐飲行業解決問題的“萬能鑰匙”。“目前來看,‘共享員工’是在企業特殊時期的應急辦法,未來能否成為一種固定模式還有待時間檢驗。”盒馬鮮生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春播相關負責人則表示,“共享員工”是一種未來的趨勢,“有能力、有想法的企業可以調動更多資源,讓社會更高效地運轉,尤其是在這種非正常狀態下。”
是“危“還是“機”?
“電商還有最后一個堡壘就是生鮮,你拿下了生鮮就能拿下天下。”2015年,今日資本創始人徐新曾在一場公開活動上如是說,“互聯網風生水起,但只占了整個社會零售銷售總額的10%,那90%你還沒撈著呢,那90%就是生鮮。”
在2019年之前,生鮮一直被認為是電商領域的最后一片藍海;近年來,無數資本爭相涌入這塊堡壘,據不完全統計,僅僅在2018年,國內22家明星生鮮電商就拿到了120億投資。
然而2019年以來,這片曾經令投資方趨之若鶩的藍海卻暗潮涌動;“中國農業生鮮電商發展論壇”公布的數據顯示,在全國4000多家生鮮電商中,只有1%盈利,4%持平,88%虧損,剩下的7%是巨額虧損。
行業里頻繁傳出的壞消息佐證了上述數據—從4月份美團旗下小象生鮮關閉5家門店、5月上旬估值超過10億元的“鮮生友請”暫停營業,到10月份“迷你生鮮”被曝欺騙消費者、11月下旬“呆蘿卜”因燒錢過快陷入資金泥潭……覆巢之下無完卵,2019年對生鮮電商來說并不好過。
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來襲令不少傳統行業的發展舉步維艱,但似乎給陷入資本寒冬的生鮮電商帶來了一線生機。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告訴記者,從以往經驗來看,中國的生鮮電商基本都是處于一個“虧本”的狀態,“從田間到餐桌是一個非常長的鏈條,里面涵蓋了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因此對很多生鮮電商來說,如果沒有持續的資本注入、缺乏核心的科技技術、優質的客戶粘性和服務體系的話,它就一定是虧本的。”在他看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對中國生鮮電商的發展起到了加速器或催化劑的作用。
春播相關負責人也直言,疫情給公司及整個生鮮電商行業帶來的“肯定是機會”。“一是需求量的增加,這也意味著企業現金流的增加;二是用戶習慣的養成,‘安全買菜,買安全菜’將成為一種趨勢。”她說道,“疫情給公司及行業帶來的挑戰,就是如何在極端情況下做好服務:不漲價、貨充足,且品質不降。”
一場疫情將無數人困在了家里,也將生鮮電商從凜冬推向春天;但當疫情陰霾散去,商業社會重新回歸本來的樣子,生鮮電商的未來又將如何落腳?一切靜待時間證明。
(來源:啟陽路4號 鄭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