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10-30 | 欄目:互聯網 | 點擊:次
10月29日,騰訊新聞《一線》多方了解后獨家獲悉,在內部人事變動之前的一周,比特大陸已向SEC秘密遞交了上市申請,保薦人為德意志銀行。知情人士透露,從最初定下的目標港股到如今的美股,比特大陸的IPO進程一直是吳忌寒和CFO劉路遙在主導,詹克團較少參與。
為了給本次赴美上市增添成功幾率,比特大陸甚至還聘請了納斯達克前中國區首席代表鄭華,作為公司顧問為其出謀劃策。
吳忌寒的強勢回歸,意味著如果其獲得股東支持,比特大陸將聚焦最有優勢的區塊鏈產業,在礦機、礦池業務上重整旗鼓,向美股發起沖擊。
此前比特大陸沖擊港股IPO時,最大的攔路虎為上市適應性問題。2019年1月23日,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港交所總裁李小加獨家對話騰訊新聞《潛望》時表示,“對于IPO,港交所的核心原則是上市適應性(suitability)。擬上市公司給投資者介紹出來的業務模式是否適合上市?比如說過去通過A業務賺了幾十億美金,但突然說將來要做B業務,但還沒有任何業績。或者說B的業務模式更好,那我就覺得當初你拿來上市的A業務模式就沒有持續性了。還有就是監管之前不管,后來監管開始管了,那你還能做這個業務,還能賺這個錢嗎?”
弦外之音,呼之欲出。無論是此前吸金的礦機業務,還是想要轉型的AI業務,比特大陸無法滿足李小加所提出的“上市適應性”。
“區塊鏈行業,本身就很不容易,充滿爭議。有騙子和理想主義者,有極客和投機者。在夾縫中生存和前進,五年才出了一個比特大陸,未來十年,都未必會有第二個。”一位名為張力的從業者在其公眾號中如此表示。作為區塊鏈行業的代表,在IPO懸停之后,保證足夠的現金流穿過行業漫長的冬天,成為當務之急。
從港股轉戰美股,根據SEC流程,一般在遞交上市申請后,會經歷三輪問詢,在解答達到監管要求后,可遞交正式的招股說明書,隨后再經過詢價等程序正式掛牌。整套流程下來至少需要1-2個月時間。
騰訊新聞《潛望》獨家獲悉,為了給本次赴美上市增添成功幾率,比特大陸甚至還聘請了納斯達克前中國區首席代表鄭華,作為公司顧問為其出謀劃策。
但這并不意味著上市之路就此通暢。熟悉上市流程的人士曾對騰訊新聞《潛望》表示,SEC對于區塊鏈業務并沒有偏見立場,但對于專業技術類問題更為關注,因此SEC的問詢會更加專業,也更加聚焦。她判斷,比特大陸在2017年分叉出的比特幣現金BCH,或將成為其上市路上最大的攔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