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24 | 欄目:通信 | 點擊:次
“專利制度是給天才之火加上利益之油。”雕刻在美國專利商標局門上的這句話,一方面意在強調法律法規對創造發明的保護作用,另一方面也彰顯出了十九世紀中葉的美國對于專利創新的重視。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隨著各國相關規章制度不斷完善,專利創新也愈加活躍,尤其是隨著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以中國為代表的“創新狂魔”正在崛起。
近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知識產權局戰略規劃司司長葛樹詳細介紹了我國數字經濟專利儲備情況,并強調了企業作為創新主題發揮的重要作用。從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以聯想集團為主要代表的科技型企業,在我國數字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領航者的角色。
5年增長近3倍
據葛樹介紹,截至2021年底,我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有效發明專利達到97.7萬件,是2016年的2.8倍,占國內有效發明專利的比重達到35.2%。
基于創新驅動發展,專利引領創新的邏輯,在上述五年期間,數字經濟產業規模也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
信通院在《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17》中提到,經測算,2016年中國數字經濟總量達到22.6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接近19%,占GDP比重超過30%,同比提升2.8個百分點。《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報告(2022年)》則顯示,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45.5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6.2%,高于GDP名義增速3.4個百分點,占GDP比重達到39.8%。
數字經濟核心產業有效發明專利近3倍的增長,帶來的是產業規模2倍的增長,雖然同比名義增長幅度有所下降,但占GDP的比重仍然在提升。
這幾組數據的變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現出了我國在數字經濟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的良好發展態勢。葛樹指出,以人工智能為例,2021年,我國在中美歐日韓世界五大知識產權局獲得授權的相關發明專利達到5.7萬件,是2016年的5.1倍,年均增長38.5%。
在關鍵細分領域專利上的亮眼表現,是產業數字化轉型持續向縱深加速發展的體現。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產業數字化對數字經濟增長的主引擎作用更加凸顯。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產業數字化規模達到37.18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7.2%,占數字經濟比重為81.7%,占GDP比重為32.5%。
按照《“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要求,我國數字經濟在此期間要轉向深化應用、規范發展、普惠共享的新階段。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選擇,發展數字經濟的首要任務是促進各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升級。
作為數字經濟發展的三大基礎要素,現代信息網絡、智能算法和數據資源,能通過提升效率的方式,為產業發展提供全新動能。同時,通過向農業、制造業等各個經濟領域賦能,數字經濟提高了各類經濟行為的效率并創造出巨大的新增長空間。
有觀點認為,“十四五”期間的數字產業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半壁江山和主要的新增長點。
根據《“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我國數字產業化部分的增加值占GDP比重將由2020年的7.8%提升至10.0%,年增長率達到GDP增長速度的2.1倍。若產業數字化部分的增長速度也實現2倍于GDP增長速度,到2025年,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兩部分產出合計將超過GDP總量的50%,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1/3,數字經濟將占據國民經濟總量的極大比重,并成為增量的主要貢獻來源。
企業成創新主體
作為社會經濟活動的主體,企業在數字經濟時代依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葛樹在發布會上的發言,進一步印證了該論斷的可信性。他表示,從創新主體來看,企業的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發明專利有效量占國內的73.1%,是帶動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
這一現象,與過去十年間企業在我國技術創新研發中扮演的角色基本一致。數據顯示,在目前我國全社會研發投入中,有四分之三以上來自企業;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中,企業牽頭或參與的項目占79%。
隨著企業科技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我國創新水平在全球的排名也不斷提升。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信息顯示,中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是全球唯一一個連續多年持續快速上升的國家。而在此背后,離不開大型科技型企業的主導和推動。
以聯想集團為例,2021/22財年,其研發投入超過130億元,實現43%的增長,并有望在2023/24財年結束時實現比2020/21 財年水平翻一番。據統計,在2019-2022年間,聯想集團累計研發投入已超400億元。
聯想集團董事長楊元慶曾表示,清晰明確的企業轉型戰略和持續不斷的高研發投入是公司實現業績進步的關鍵,聯想集團將努力實現三年內凈利潤增長翻番、研發投入翻番的發展目標。2021/22財年,聯想集團實現營業額近4600億人民幣,同比增長18%;實現凈利潤130億人民幣,同比增長72%。
另外,2021年11月,聯想集團還啟動了“全球大規模硬核科技人才招聘計劃”,計劃未來三年在全球范圍內面向社會和高校大規模招聘科技人才12000人,全方位充實三級創新體系。2021/22財年,聯想集團已完成招聘近5000人,同時還在持續加大高校畢業生的招聘力度,充實硬核科技人才儲備。
目前,聯想集團擁有21658項已授權專利,其中5G標準必要專利申請量已超1800件,創下歷史新高。此外,聯想集團在大數據、AI等領域也同樣碩果累累。早在2018年,聯想集團在語音領域取得的專利數量就已排到世界第十九位、全國第三位,國內語音技術專利擁有量僅次于當時的百度和科大訊飛,為其在AI及智能物聯網領域的下一步布局打下了堅實的技術基礎。自2016年以來,聯想集團已連續5年進入國家知識產權局發明專利授權榜單TOP10。
圍繞“端-邊-云-網-智”新IT技術架構,聯想集團已形成了完善的數字化轉型基礎,并在不斷加速自身轉型的基礎上,持續賦能各產業數字化升級。
如在打造智能制造“鐵三角”后,總投資超過11億元的聯想(天津)智慧創新服務產業園將于今年10月投產。據介紹,該工廠以“新智造,新生態”為目標,在智能制造、智聯質量、智慧物流等方面優化建設運營方案,著力打造集生產制造、研發實驗、數字化展示于一體的高度信息化、智能化業界標桿產業園。
另外,聯想集團還積極為產業發展提供賦能,如基于大數據、SIoT產品和區塊鏈等技術,打造了一套完整的智慧農業解決方案,可有效整合農事生產、農資管理、銷售渠道、訂單匹配等動態數據及農產品種植、生產等數據,讓陜西延安的蘋果產業園實現了綜合服務和統一監管。
作為中國數字經濟領導企業,聯想集團一直致力于通過技術創新,實現自身業務的轉型,并將能力“內生外化”賦能產業升級。隨著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步伐不斷加速,聯想集團等科技企業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將對產業發展產生新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