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07-15 | 欄目:電商 | 點擊:次
外賣的邊界正在無限擴大。
7月10日,餓了么App全面升級,“一切皆可送”。你在App上手指一滑,30分鐘,外賣小哥拎著美食,還有生鮮、美妝、服飾、數碼來敲門。
這個原本的餐飲陣地,蔓延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平臺提供更多服務,也面向更多的商家,新一輪追逐重新展開。
根據中國貿促會研究院數據,在餐飲業總營收與總利潤的增量中,分別有75%和65%是由外賣拉動的。這樣的巨大增量,也即將發生在零售業、服務業。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研究還提到,41.53%的餐飲店與外賣代運營公司合作過。2019 年外賣產業規模突破6500億元,紅利之下,涌現了一大批外賣代運營公司。
“服務了很多國內外的餐飲和新零售品牌之后,整體能力是積累的,對行業的認知、對消費者的理解是我們的壁壘和價值。”外賣代運營公司食亨聯合創始人、董事長兼CEO王泰舟告訴「電商在線」。
基于外賣生態的商業機會,有很多想象空間,外賣代運營拉開了一個小小的口子。
“外賣市場超過六千億元,代運營是在這里面做生意,市場也有千億級規模。”相關人士表示。
從資本事件來看——
食亨一年完成3輪融資,資方包括高榕資本、紅杉資本等知名投資機構,總金額數億;商有獲得微盟連續3輪投資;掌單完成過億融資,美團是戰略投資方之一……
資本的涌入,讓這個賽道炙手可熱,一時間至少吸引了上百個玩家入場。
外賣代運營正成為一個隱秘而又熱門賽道,蓬勃生長的背后,外賣代運營行業的發展邏輯是什么?核心競爭壁壘又是如何?
01外賣代運營,被簇擁的賽道
從2013年開始,大多數餐廳老板都意識到一件事情:必須做外賣。
那時候叢林法則還沒有真正制定,外賣平臺的攻城略地中,要攻的不只是消費者,還有商戶。
對于餐廳商戶來說,大品牌會顧慮很多:外賣會不會影響品牌形象?價格不一致怎么辦?外賣影響口感怎么辦?相反地,小餐廳成了那個最先吃螃蟹的人。
早期的外賣,問題顯而易見。外賣被裝在簡單的白色塑料盒里,外賣小哥穿堂而過,和食客一起擠在窗口,一邊催單,一邊焦急地等待。如何在產品包裝上給品牌加分、如何設計外賣小哥的取餐動線、如何更高效地處理外賣單和堂食單,這些問題都沒有答案。
平臺的價格大戰,讓外賣一度陷入低價低質的誤解。
“商家知道要做外賣這個動作,但操作起來問題很多,消費者的體驗感也不好。”王泰舟告訴「電商在線」,基于這個發現,他和團隊開始在外賣代運營賽道創業。
同一時間,外賣行業也發生著巨變。2017年8月24日,餓了么宣布收購百度外賣,市場上只剩下餓了么和美團雙雄爭霸。
平臺補貼力度減少,方向從競爭轉向了盈利,提高抽傭比例。有媒體報道,美團外賣的平臺服務費不斷提高,有地區甚至高達營業額的26%,傳導到商家端,態度也發生了變化,從一開始關注訂單量,變成開始關注利潤率。
當外賣成為餐飲行業的必然選擇,怎么做?用什么精力做?成了商家做外賣的兩大痛點。需求催生服務,熟悉平臺規則,能夠提供精細化服務的外賣代運營迎來了窗口期。
“做一個餐飲品牌的鏈路很長,從研發到采購、到門店的廚師、服務員都要管。”王泰舟認為這還只是餐飲的“前半程”。
外賣代運營把視線轉向了“后半程”。所謂的后半程,也就是幫餐飲商家更好地匹配外賣平臺的規則,給消費者更好的用餐體驗。
與此同時,資本對外賣市場的關注也早已開始。企查查數據顯示,從2018年開始,包括食亨在內的頭部外賣代運營企業,分別拿到數億元、數千萬級別的融資,投資方既包括美團這樣的外賣平臺,也有高榕、紅杉等知名投資機構。
02 外賣代運營的生意邏輯
外賣代運營承擔的角色,相當于商家、平臺與消費者之間的連接者,通過外賣運營能力和平臺規則的理解,將商品與服務傳遞給消費者。這門生意,本質是一項針對商家的服務,可以對標電商代運營。
隨著電商的發展,2008—2015 年電商代運營進入快速發展期。零售業轉向線上電商,與如今餐飲行業轉線上外賣這一過程相似。
2008 年電商 GMV和2017 年外賣市場的 GMV 都在 2000 億元左右。電商對零售、外賣對餐飲的滲透率都低于 5%。
和電商代運營、直播代運營類似,代運營本質上是一個 To B 的生意,解決的是餐飲商戶通過外賣業務增加營收的需求。
不同的是,外賣代運營的活兒更加事無巨細,流量并非唯一。「電商在線」在搜索引擎上輸入相應“外賣代運營”的關鍵詞,展示的服務內容包括:店鋪的圖片拍攝、菜單展示等基礎工作、營銷策劃、消費群體的數據分析,還要根據門店情況做出差異化的運營策略。
成為一名“外賣規劃師”以來,王晴晴(化名)的工作內容包攬了探店、熟悉商家特點、定制外賣運營方案、甚至當客服和售后。他們的工作既有從0到1幫助商家做外賣業務,也有從1到N對商家的外賣服務進行改進。
王晴晴舉了個例子,“外賣策劃師”可以簡單地對標咨詢師,但必須盯住落實和成果。例如建議客戶菜單補充某些菜品,提出建議后要進一步跟進落實,對結果負責,不斷地再去做相依的調整。
“代運營的工作相當于是替商家去對接成百上千的消費者,尤其是在用餐高峰期的時候,任何一個環節疏漏都會對商家造成損失,例如出餐慢、缺貨等等,這些都需要我們去做及時的響應。”
飯點往往是他們最忙的時候,隨時會接到客戶反饋的問題,代運營團隊要沖在最前面去溝通商家和消費者。
在食亨內部,運營團隊被分為數十個組,不同組對接著各自的商戶,互相比拼著“續約率”。
在外賣代運營行業,續約率是考核“外賣規劃師”的主要標尺。在行業內部,為促進商家的訂單數,而大幅犧牲商家利益的情況不在少數,續約率則是商家滿意度的真實體現。
食亨談下第一個客戶桃園眷村,整整花了半年時間。
這半年其實在考驗著“外賣規劃師”的方方面面。從外賣包裝的基礎設計,到員工要如何操作外賣訂單、如何為外賣員規劃取餐線路、上架商品的價格和組合等。
客戶簽入之后,進一步的考驗才剛剛開始。在發現消費者對于桃園眷村有早餐需求之后,團隊給出了一個大膽的建議:在日常經營時間之外,增設早餐檔。
這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建議,需要溝通的層面不僅包括商戶,還有商戶所在物業。
“我們敢這樣去大動干戈,因為數據能夠可預見地看到這一動作即將帶來的訂單增量。實際上這也成為了商戶的經營盲點,最后試下來發現,這家店做的早餐時段訂單占比全天訂單的1/3。”王泰舟向「電商在線」介紹道。
市場的變化決定著這個職業必須跑在行業的前面。當星巴克、迪卡儂這樣的玩家都進入了外賣賽道,對于外賣規劃師來說意味著新的挑戰。最先最快地掌握規則,才能最先拿到自己的客戶。
這個進化不僅是去做精細化的運營,還包括對平臺的判斷力,對于消費者的洞察能力,這些能力決定了最終平臺會從哪些方面去給流量和資源,而代運營是那個替商家先行決策的角色。
03 誰會是千億市場的新獨角獸
根據艾瑞咨詢數據,2019 年外賣產業規模突破6500億元,相較于2018年增長39.3%。這份增長背后承載的既有餐飲新零售,也有零售進軍外賣。
即便是五星級酒店,也在疫情之下紛紛上線外賣平臺;書店、體育品牌同樣在外賣平臺尋找新的增長曲線。
另一面,餐飲企業也開始了更多嘗試,餐飲的零售化需求在同步迸發。
一家餐廳的天花板很容易算出來,桌椅板凳的數量是固定的,翻臺率也能算到最高值,進一步提升的話,要么就是開店。
“不斷去開店,這個事情很重,對管理、對經濟方面都有很大壓力,外賣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個問題,餐廳可以從一個堂食的100平方的空間,變成輻射周邊3公里半徑。”
但是,零售不只是3公里,還可以走的更遠。食亨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零售類客戶增速達到了1倍以上。
“開拓餐飲零售新縱橫”也成了新的發力點,同時也是行業新的增長點。
一方面,越來越多的餐飲商家開始提供零售化的商品,讓產品能夠在電商平臺、線下零售渠道中找到更多機會;另一方面,零售品牌也開始把產品鋪上外賣等平臺,做起了近場生意。
本質上,無論是餐飲零售化,還是零售外賣化,主要的需求都是擴張銷售渠道,只不過前者還需要做產品形態的更新,后者則更注重庫存管理和訂單分配。
目前來看,零售品牌接觸外賣平臺主要有兩種方式,第一是直接在外賣平臺開自己的店;第二種則是在零售渠道中鋪自己的產品。
今年以來,無論是阿里發力同城零售,推出小時達;還是京東超市的升級;連同順豐、蘇寧都在提供更快的同城配送服務。亦或是餓了么與美團在餐飲賽道之外的角逐,都將賽程提到一個新的維度。
當電商、外賣的增量到達平緩增長的階段,兩者的復合發展成為新的增長曲線。這其中,外賣成為場上的基礎設施,無論是配送能力,還是平臺所覆蓋的消費者,都是先發優勢。
從外賣規劃師的視角來看,疫情以來,商戶更加重視對會員的營銷、建立自己的社群。同時,此前商戶不太愿意嘗試的短視頻、直播等方式,也展開了積極嘗試。
“他們需要更多元地走出來,去接觸到門店之外的消費者。”王泰舟表示,這也就需要代運營公司提供更多完整的能力和服務。
有業內人士透露,就目前行業平均水平而言,代運營一年內基本能為商戶創造 20%-40% 的增長。這與商戶原來的外賣業務基礎有關,也不乏短期內實現翻倍的案例。
代運營公司對運營效果負責,一般采取增量營收抽傭或者分階段收取服務費的方式。
從最初幫“賬號代運營”,到數據驅動的精細化運營,外賣代運營發展也就這幾年的時間,相應地,它還不算是一個高度成熟的行業,被收智商稅的人不在少數。從長遠看,隨著商家的精細化運營,“良幣一定會驅除劣幣”。
同樣類比電商代運營,外賣代運營很有機會在未來兩年跑出一家獨角獸公司。這需要“外賣規劃師”不斷進化。
(來源:電商在線 崔恒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