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02-07 | 欄目:通信 | 點擊:次
(原標題:專訪徐穎:不吹不黑,潤物細無聲是北斗的發聲方式)
澎湃新聞記者 王心馨
開車的人都知道,每輛車上都會配一個紅色三角架,它的主要作用是當車子在行駛過程中發生事故,它可以起到提醒過路車輛行人的作用。現實的情況是,在高速公路中發生事故后,即便設置了三腳架預警,擁堵也會發生。
如何讓這種預警更好地發揮作用,有人利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做了一個創新。千尋位置做了一個嘗試,將北斗的時空能力放入到三腳架中。這樣一來,汽車拋錨了以后,一打開這個三腳架,相關的數據就會被傳到各種地圖導航上,它能更早地提醒更多的過往車輛,告訴他們前面發生了什么。
2020年,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將完成全球組網的建設。進入“后北斗”時代,如何讓北斗發揮更好的作用,如何讓北斗在日常生活中用的更好,離不開上述的小創新。近日,在“北斗智造者”決賽現場,澎湃新聞專訪了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徐穎。
“如何在未來更好的推廣北斗?一方面是讓大家更了解它,讓大家更清楚的知道北斗能夠給我們帶來什么能力,包括向智造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當你變得越來越好用,大家就會知道,這是長期的,必然的,慢慢的潛移默化,也許有一天你會發現北斗在我們生活當中就無處不在了,它更多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一種發聲方式。”徐穎告訴澎湃新聞。
徐穎現任中科院空天院導航部副主任、“科普中國”形象大使,長期從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相關建設工作。2009年,徐穎博士畢業于北京理工大學信號與信息處理專業,同年到中科院光電研究院工作。在職期間個人結合中國科學院導航總體部在國家二代導航專項中承擔的任務,以完成工程任務為主線,研究了復雜環境下輔助北斗系統實現連續高精度定位的多源融合導航增強技術,在多源信息/信號輔助衛星導航增強方面開展了系統性的算法理論和工程應用研究工作。
北斗是如空氣一般的存在
說到北斗導航系統,一個繞不開的對比對象就是GPS。GPS的全稱為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也就是大多數人手機地圖里使用的系統。北斗全球組網完成后,如何與已深入老百姓生活方方面面的GPS抗衡,凸顯自己的優勢,成為后北斗時代推動北斗應用最需要思考的問題之一。
“在消費者端,北斗現在的大眾認可度、認知度不如GPS高,這是特別正常的現象,畢竟GPS比北斗早出來這么多年,它很早就有了成熟的應用,北斗是預計今年完成建設。不同階段做不同的事情。如果說在2020年之前的北斗是屬于建設與應用推廣并舉的階段,可能2020年以后它會是一個推廣和應用特別重點的狀態。”徐穎說。
在日常生活中,時間和空間是兩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當你用滴滴呼叫一輛出租車,司機和你都需要告知準確的接車時間和方位,否則就很容易誤事。北斗導航系統就是提供基礎的時空服務能力,但這種能力往往會被人們忽略。比如,我們通常會說我使用的是地圖導航App,但很少會說使用的是地圖定位能力。
“對于基礎的時空服務能力,在我們生活當中或者我們各種應用當中,它其實有點像類似于空氣這樣的存在。它在,但是在你生活當中不會有特別強的存在感。比如說它給你提供服務,但是你更多的是在不知不覺當中感受到這個服務。”徐穎告訴澎湃新聞。
既然是如基礎設施一般的存在,要想讓更多的注意到它,使用它,就需要讓它變得更好用。在徐穎看來,北斗的應用在生活中無處不在,但怎么才能讓它更好的為各行各業服務,其實北斗從業者一直在探索的模式。從行業應用來說,只說我們有精準的時間、空間定時定位能力還不足夠。
“從更多的角度上來說,你需要去和行業做更深入的結合,這個地方其實和人工智能有點像。比如,用機器學習能提高效率,但你拿這個算法去行業中,不一定是好用的。還是需要和行業的需求去做一些深度的結合,去挖掘行業的特點,根據行業的特點來提供導航的特色服務。”
如何讓北斗更好用,挑戰在哪
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冉承其曾表示,北斗的好不好用取決于我們有沒有應用。為了讓北斗能在各個行業中用的更好,2019年8月,千尋位置在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指導下,聯合北斗七星股權投資管理和阿里云,發起“北斗智造者”計劃,開放北斗高精度定位和授時的時空智能技術,鼓勵各類創新企業、個人和在校師生的軟硬件開發者能以更低門檻,開發擁有高精度定位能力的應用。
經過5個月報名和角逐,上百份基于北斗高精度定位技術的應用解決方案從大賽中誕生,應用范圍覆蓋交通、物流、能源、可穿戴、公共安全、農業、醫療、旅游等多個行業。
“如果真的想把北斗的生態做起來,其實需要很多行業一起參與到這個過程當中,來提出他們真實明確的需求,包括你可能要搜集許多行業數據、做很多行業的分析。北斗作為時空基礎能力,要用好,它是需要滲透到每個行業當中去的。”徐穎在采訪中說。
據徐穎介紹,她目前在做的項目之一就是利用北斗的探測能力與氣象行業結合,服務精準天氣預報。項目主要是利用北斗接收機來接北斗掩星信號。對這些信息進行分析后,研究人員就可以通過這些數據來反演水汽廓線等參數。據此為精準氣象預報提供服務。相比氣象衛星、原位探測等的常用的信號探測方式,北斗信號接收機可以更靈活,成本更低,覆蓋范圍也更加廣泛。
有了北斗的能力,有了行業,要想讓北斗變得更好用,挑戰依然存在。“北斗和行業結合的一個普遍大困難,就是要對行業,尤其是很多壁壘相對比較高的行業做出非常深入的了解。不能僅僅只是提供高精度的位置和時間,還是需要和應用場景做深度的結合。這就需要深入的挖掘行業內部,但相應的就會很耗時間和精力,是一個周期比較漫長的過程。”徐穎稱。
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與更多的行業結合,也就意味著北斗應用市場的增長不可能是一夜爆發式。
“北斗的增長,它更多可能是一種潛移默化的。不會說,我昨天還是0%,今天就會變到90%,這是不太可能發生的情況。但是因為今年北斗就完成了全球組網建設,所以在接下來的3-5年當中,它一定是北斗的應用和推廣飛速增長的一階段。隨著北斗生態起來,我們會發現在各行各業當中,它的應用都會有一個穩定的增長。”在談到北斗未來會議何種方式發展時,徐穎這樣說道。
做科學也要做科普
除了北斗相關的科研外,徐穎身上還有另一重身份,“科普中國”形象大使。在科普講座中的敢于直言的性格和幽默詼諧的發言,為徐穎贏得了一批青少年粉絲。
談到做科研科做科普之間的區別,徐穎坦言區別明顯。“做科研的話,它是比較專業的一個領域,你應該是在一個比較細小的點上,去做一些深入的工作。這個工作是大家了解程度相對較少的,因為它相對比較專業,你在一個領域做得越深入,相對來講,你能對話的人是越少的。”徐穎說。
但是科普的受眾與科研就大不相同,受眾廣,老少都有。在采訪中,徐穎還講到了她在一些科普活動上遇到的“趣事”,比如遇到一些已經多次解釋但是大家依然困惑的問題:“我手機上怎么還沒有北斗地圖?”,“手機上的導航APP哪個用了北斗,哪個沒用,我把那個沒用北斗的APP刪了?” “你會發現大家真的在關注北斗,也很愛國,可以感受到大家特別想支持北斗。但有時候他們了解的信息,又不一定是正確的。尤其是現在很多自媒體,為了點擊率,標題就會取得越驚悚越好,內容看起來越離奇越好。其實這樣反而會造成大家對北斗的一些誤解。”講到這里,徐穎有些無奈。
從自身科普經驗出發,徐穎認為,北斗想要做更好的推廣和應用,首先要讓大家正確地了解它。從客觀的角度來介紹北斗的角度,不吹也不黑。
“北斗是一個發展中的事物,它很好,但是我們也要用發展的眼光,也要用包容的眼光來看待它。當然最終的目的還是希望中國人用中國自己的導航。北斗建設了這么多年,也是老一輩科學家的心血,也凝聚了很多年輕科研工作者的投入,評價這樣的一個系統最高的評價,那莫過于它好用,這也是每一位北斗從業者的期許。”徐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