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8-11 | 欄目:電商 | 點擊:次
圖片來源:NIKE官網
早上七點整,手機鬧鈴嗡嗡響起,楊一帆揭開敷在眼上的助眠蒸汽罩,迷瞪了兩分鐘后強迫自己清醒過來,清晨的涼水混著薄荷香氣的洗面奶,一下子把人拉回到了現實。
今天是他上大學以來第一次面試暑期實習崗位的日子,倒也不是緊張,只是擔心沒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現出來。他暗自告誡自己,今天的妝容應該要比以往更謹小慎微些。
說起護膚美妝的小技巧,楊一帆甚至比部分女生還嫻熟:水乳護膚不做好,后續上妝定卡粉;護膚最后一步,底妝第一步,防曬霜少不得;痘痘肌,局部遮瑕要到位;氣墊BB要輕薄,不然妝感太假面;畫眉前先修眉,下筆切記少量多次。
行云如流水,這一整套工序下來,也不過才耗時15分鐘,不過這已經算是蠻久的了。換身干凈亮色的T恤搭配深藍色束腳工裝褲,再套上前不久剛從平臺轉手得來的NIKE鞋,楊一帆照了照鏡子,心情跟著明朗了起來。
出生于1999年,楊一帆調侃自己差一點就成了零零后。父母寵愛,家境還算不錯,楊一帆跟大多數男孩一樣,他形容自己是“鋼鐵大直男”,性格大大咧咧。在同寢室朋友的“熏陶”下,剛踏進大學的門,他便也一同入了美妝的坑。
“護膚品選大牌的男性系列產品,底妝就自己研究研究挑大牌的、遮瑕力強的、控油的BB霜或者粉底液,不過還是氣墊最方便了;至于眉筆,就二三十塊錢隨便買買好了,便宜又耐用。”
只是這些平均攤開來一個月可能都不到300元的花銷,在“鞋”面前可就是大巫見小巫了。楊一帆并不愿直言自己是否是一枚“愛鞋人士”,比不過那些家里有面鞋墻的骨灰級“收藏家”,也不比把一雙1299元的鞋子買來掛書包上當裝飾的“潮流人”,更不用說“以販養吸”的球鞋大佬。在這圈子里,他只把自己當個“草根又佛系的不正經生意人”。
有時間就盯盯NIKE、ADIDAS的線上發售情況,流轉于不同的二手電商平臺、球鞋交易平臺,參考各家內的標價和可營收區間,佛系地蹲守在品牌客戶端前,要是運氣好搶到了,實在喜歡的話就自己留著,要么就倒手賣掉,賺賺外快。
線上同網速拼過,線下也跟時間耗過。依然是碰了運氣,被品牌方線上抽簽抽中,需要到線下指定地點指定時間排隊購鞋,鞋量有限,先到先得。這如同中了彩票似的中簽,楊一帆哪肯放過,前一天下午五點就帶著女友去排隊,就危機意識如此強烈的基礎上,現場前面已經排了百來號人。
不要問為什么,徹夜不睡也要排。長征有勝利,最后這雙鞋楊一帆私下在朋友圈倒賣,凈賺了2500元。這隊值不值得排,其實他心里早有數。
某種程度上來看,這些年輕新勢力在新事物上的包容度和執著度,的確是有些眩眼。不過就在我們這群“互聯網上的老人們”還沒晃過神來的時候,這股以“他經濟”、“型男經濟”、“球鞋經濟”等名詞來定義的新風潮已經在創投圈吹了起來。
“他經濟”有什么?風潮中的主角有何感受?創業者和投資人怎么看、怎么布局?在風口稀缺的2019年,所謂的“他經濟”能否站得住腳......不如我們一一來拆解。
男性消費價值不如狗?
少女>兒童>少婦>老人>狗>男人,這個曾被零售專家們奉為消費行業價值基準的排行榜,讓不少商家把注意力都放在了女性、母嬰甚至寵物身上,男性消費位于價值鏈最底端,在商業里似乎沒什么話語權。
而隨著男性中產力量的崛起,男性消費意識逐步增強。2018年QuestMobile數據顯示,我國單次線上消費金額高于1000元的男性月活規模約為8700萬。男性線上消費的平均開支已超過女性,達到人均每年10025元。可以看到,在高端消費領域,男性是主力,且消費項目單價較高,男性消費者逐漸被市場認為是高端消費的中堅力量。
只是這種順應了消費規律的“自然”現象,突然被點熱成一股風潮并被奉為“他經濟”,這波風潮里,真的只有“他”嗎?“他”有泡沫嗎?
美妝無男女之分細化來看,在諸多意想不到的消費領域,男性消費越來越活躍,比如護膚美妝、發型穿搭等。“沒有懶女人,只有丑女人”這句常常被廣大消費者掛在口邊的段子,對于現在的部分男性而言,也同樣適用。
伴隨消費意識的覺醒,男性愈發注重自己的個人形象,顏值要在線,穿搭也不能過時。首先是美妝護膚,2018年伴隨著短視頻平臺的崛起,被稱為是“男性美妝護膚元年”。這一年里,男士潔面、乳霜、面膜成基本護膚三件套,淘寶一年2億支洗面奶被消耗。
各大品牌的男性產品系列相繼而出,男性在此的付出也是一年高過一年,以微博平臺為例,美妝興趣用戶的男性用戶數量和增速都較2017年有了顯著的比例提升。其中,95后男性美妝消費用戶占男性美妝消費總用戶比重最高,增速快且潛力大。
然而質疑聲也隨之而至,楊一帆也很苦惱,總是有不了解的人過來評頭論足。在批判者的眼中,這些涂粉遮瑕、畫眼線畫口紅的男人們實在是太“娘”了,違背了“男性本陽剛”的審美標準。楊一帆不以為然:“化妝只是一種展現自己好的一面的方式,不能一棍子打死所有人。”
不過他也坦言,在他所接觸的男性群體中,護膚相比美妝要更普遍一些,同時市面上也沒有完全只針對男性使用的獨立品牌,因此男女皆可用的大品牌系列仍然是他們的首選。
“年輕人”為潮流而狂其次是穿搭配飾,如果說80后的潮是手機殼的潮,90后的潮是忠于原宿風,那么是95后讓嘻哈成為潮流頭牌。以潮鞋這一品類為例,QuestMobile今年7月最新研究發現,運動品牌的潮鞋設計與限量款的銷售模式,催生了球鞋投資、收藏,球鞋線上買賣、鑒定平臺的崛起。
這一屬于95后的狂歡,在YOHO!集團創始人梁超看來再正常不過,他告訴獵云網:“首先是整個市場有需求,因為很多年輕人接觸潮流或者接觸這種個性化消費的第一步,是先從一雙鞋開始的,因為中學生他們日常都要穿校服,能有一雙球鞋體現自己的個性和與眾不同,我覺得這個可能是他們進入潮流的第一步。”
只是行業爆發的初始階段,一定伴隨著各路亂象。剛滿20歲的小白認為,現在的球鞋就像奢侈品,不再只是一種工具、裝飾品,更是一種炫耀的資本”,一定程度上,腳下的球鞋能夠代表穿著者的“階級”。
它同時又像一個沒有市場監督和法律法規、病態的資本市場,即使是保真的鑒定師,也都有可能被假鞋制造商收買,雙方利潤分成,拿到手的錢也是高得嚇人。
梁超認為,對于購買潮牌的年輕消費者而言,買到正品一定是最重要的。可投機的人總是會在,由于中國球鞋市場供小于求,一些黃牛球鞋販子借此猛力地“推動”這個行業,造成了整個市場被炒得火熱,那么這個里面一定會有炒作的行為,甚至是灰色交易。
這也促就了球鞋買賣+鑒定平臺有貨UFO、毒App、Nice等的快速壯大,有數據顯示,以上球鞋交易平臺的月度活躍用戶量均在300萬以上。資本也同樣認為這是一個值得押注的細分賽道,紛紛入資企圖在這凄涼的2019年抓住一根救命稻草。
資料顯示,YOHO!集團融資輪次已到E+輪,最新獲投2500萬美元;Nice六月剛融完數千萬美元的D輪融資,背后資本力量強大;毒App新一輪融資投后估值已達十億美元。
毋庸置疑,他們下注的是整個新消費人群:95后甚至是00后為主的年輕新勢力。
服裝定制,女性也在其中95后皆潮人,那么對于步入中產階級的80后男性群體來說,相對于看不懂、跟不上的潮鞋系列,一身合身質佳的商務正裝是最適用的。在這一層面上,男性消費者們要的不再是產品單一的價格,更多的是品牌附加值。個性化需求與定制,將會隨著人們對自身認知的加深越來越趨勢化。
這也讓男裝定制能在超萬億級市場的中國服裝行業里取得一瓢水。服裝定制平臺衣邦人創始人方琴告訴獵云網,不同的年齡群,在不同的生活狀態下,消費者的價值取向是不同的。不管什么年齡群,男人都應該對自己好一點。
就服裝定制領域而言,衣邦人的男性客群類型很多,他們是中國新中產的中位數群體,有較好的經濟能力,也更傾向于消費改善型的產品和服務。
從消費需求心理角度分析,這個客群最顯著的有兩類特征。一類是“腔調男士”,他們對服裝有獨特的審美要求。比如說,有很多年輕商務男士,他們喜歡定制九分褲小腳褲,來獲得更干練形象和更高挑的身材。也有一些男士有風格或面料的喜好,比如印花、棉麻質感、細節拼接,這些成衣是較難實現的。
另外一類,可能對版型風格和材質沒有那么多講究,但是現在的成衣標碼難以滿足他。比如買西服,買48A太小,買48B太大。對于這類商務人士,定制能解決他們的問題,因此他們對定制服務對忠誠度也比較高。
有意思的是,“我們發現穿衣打扮這件事情上,非常多男士更傾向于聽從女朋友或者太太,或者身邊女性朋友的意見。他們也認同女性視角可以幫助他們更好改善著裝品味,或者給出更有建設性的穿搭建議。”與此同時,除去現有男性客群,衣邦人的女性客戶量也正在逐步增長。
所謂“他經濟”,能否站得住腳?
不同于女性把感官、情感體驗作為購物的主要訴求,對男性而言,消費品帶來的品質滿足和身份表達才是最大的吸引力。在過去,男性彰顯身份有三大要素:車、表、高爾夫,相信所有年齡段的男性都向往。
只是在Z世代為代表釋放的新消費趨勢下,男性消費需求從非剛需產品中體現,最典型的如男性美妝、潮流服飾、數字產品等品類。加上各路人馬的助推,“他經濟”這個風潮得以形成。
風吹滿地,我國男性好像從未受到如此關注,知乎曾內測男性種草社區--CHAOAPP;就連傳統女性電商平臺唯品會,也在2018年年中上線了男士版;而根據媒體此前報道,小紅書中的男性用戶、男性產品筆記數量也是快速在上升。
可男性獨有的理性卻殺死了商人們掘金的幻想。在大消費上的投資與創業,借著風光打“他經濟”的旗號,或許并不明智。
同為男性,有太多人看不慣男性化妝,也理解不了花費一大半工資去收藏球鞋的真正意義。對于那些頂多基礎護膚、鞋衣追求舒適性價比的“普通男性”而言,愛鞋如命、追求顏值的精致BOY只是個小眾群體。而面對這些小眾群體,風潮里的試驗者要么淡了聲音,要么不溫不火地存在著。
祥峰投資執行合伙人徐穎告訴獵云網,盡管男性一旦認準某個品牌,便擁有更高的品牌忠誠度。但相對于女性容易感冒的營銷行為,興趣導向型的男性群體可能并不在意,而理性思維也讓男性在購物過程中更傾向于參數細節對比。這種“去營銷化”讓消費行為回歸到產品本身。
而在消費品投資邏輯上,徐穎則認為:“不需要把男性和女性分得那么開,其實就是年輕人的經濟。”同樣地,星瀚資本合伙人楊歌也坦言,所謂男性經濟還是太過于垂直,相較于美妝護膚衣飾等品類,男性在智能硬件、電子產品上的向往和熱愛不應該被忽視。
一面是消費者和投資人的理性,另一面則是創業者在業務布局上的理性。美妝也好,潮鞋服飾也罷,這件事不僅僅是為男性消費者而生。盡管男性在潮鞋等街頭潮流圈里占比要比女性大,但其實沒有哪一個平臺肯告訴消費者“只歡迎男性”。
相反,諸多品牌或平臺正慢慢擴大自己的業務邊界,以覆蓋更多消費受眾群。純女性用品的消費品牌或平臺延伸男性業務線;男性用戶占比重的則在加固業務模式、增強營銷方案的同時,加快女性業務的增長,實現整體消費生態的平衡。
其實,當把周期拉長后會發現,在中國經濟市場上,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各種“名詞”伴隨著特定的“現象”交替出現。前有O2O、后有共享經濟,當“現象”褪去,“名詞”就會失去原本被熱議的意義。
紅杉資本中國基金投資合伙人蘇凱曾在一場公開活動中表示,當風口來臨,很多事物規律會突然從一個點變成一個現象,隨之被放大產生為一種新名詞。最終,這個名詞好像就變成了趨勢。但它本身是不是趨勢,還是說只是曇花一現?好像并沒有太多人去真正地思考。
“透過現象看本質,抓出真正的趨勢而非追逐時髦的名詞,不拘泥于對名詞的創造和傳播,而是探索其背后的真正驅動力是什么?”蘇凱說。
從當年的顏值經濟、消費升級,一路到消費降級、消費分級,再是高頻剛需強復購的生鮮電商,它們強行插隊搶奪日益稀缺的流量和入口資源。幾年過后,這類名詞是否還依然被熱議,又或許被新的名詞所替代?
這對于當下火熱的“他經濟”、“球鞋經濟”,亦然。
文中楊一帆、小白為化名
(來源:獵云網 周佳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