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11-18 | 欄目:電商 | 點擊:次
互聯網紅利將盡,什么樣的企業能抓住下一個浪潮?這個幾乎所有新經濟領域人士都在求索的問題,似乎很少有人能篤定地給出答案。
然而,作為中國互聯網的深度觀察者和參與者,阿里巴巴集團前總參謀長、湖畔大學前教育長曾鳴,或許是為數不多可以回答這個問題的人。
曾鳴接受36氪采訪這天正好是今年雙11。他剛回國不久,采訪在其北京的私宅內進行。中式風格的前廳有陽光灑落,一張茶桌占據了廳內近一半位置,曾鳴坐在這張桌后,一邊喝茶一邊接受采訪。
屋內的寧靜似乎將外界的喧囂暫時隔絕,但這畢竟是阿里的第11個雙11,狂歡的氛圍早已席卷全國。
今年,天貓用了1小時3分59秒就突破1000億元的成交額,比去年提前了40余分鐘。往年常被人詬病的物流速度,也在預售機制和供應鏈的協作下實現提升。菜鳥數據顯示,11月11日上午8:01,天貓雙11的第一億個包裹已經發出。
在這位和馬云相識近20年,一直深度參與阿里戰略制定的學者看來,雙11是一個再好不過的例證,證明阿里巴巴過去戰略的成功,也就是“智能商業”的勝利。
淘寶作為雙11的平臺,與賣家和數百萬合作伙伴合作,共同完成零售,交易以及配送等復雜任務,是為網絡協同。當數據越來越多,讓大數據結合人工智能,提供個性化推薦等服務,是為數據智能。
而網絡協同與數據智能的結合,就是智能商業。
“這個簡單的等式代表了阿里巴巴成功的秘訣,也代表了未來商業的所有密碼。”在書籍《智能戰略》中,曾鳴詳細介紹了這一理念。
正如書中所言,在總結阿里的成功方法論之外,曾鳴認為“智能商業”還有著更重要的意義——勾勒出未來商業的輪廓。但要面向未來,現在的創業者們首先應該調整預期,因為“容易掙的錢,肯定是沒了。往后大家都得做更辛苦的事。”
更辛苦的事是什么?在曾鳴眼里,找下沉的機會不算,因為“這一浪肯定也過去了,再下沉已經沒什么意思了”。看細分的需求也不算,因為真正的價值仍蘊藏在基本面里——改造每一個值得被重構的傳統產業,就是一件具備創造力的“苦差事”。
“互聯網的下半場,就是智能商業的主戰場。互聯網和AI的技術,可以被用來改造每一個產業,每一個產業本質上都會向網絡協同和數據智能的方向演化。這就是產業互聯網的概念。”他說。
雖然互聯網加傳統產業的概念早已老生常談,但顯然這件事的難度在過去被低估了。失敗的經驗表明,二者的結合不能僅靠簡單的相加,這樣的改造往往浮于表面,泛泛而終。
那么,具備怎樣氣質的公司最可能收獲這波機會?曾鳴的答案是,同時擁有深度行業經驗和互聯網經驗的團隊。這樣的團隊可以把互聯網的加法,進化為乘法,實現二者間的化學反應,做到對傳統行業的真正改造。
曾鳴坦誠,短期內互聯網和AI的技術依然無法迎來大爆發,用已有技術改造傳統行業的周期還很漫長。但他還是相信最壞的時代也可以是最好的時代:“未來最有競爭力的企業,很可能是擁有這兩類基因的團隊,經過持續的創新和努力,最終形成一批新的創業力量。”
這是此刻曾鳴看到的隱隱希望。
以下是對話部分(經36氪編輯):
技術和商業是雙齒輪
36氪:書中提到,網絡協同+數據智能=智能商業是阿里巴巴成功的秘訣,這個公式出現的前因后果,可以請你簡單介紹一下嗎?
曾鳴:就阿里本身的發展歷程來說,雖然“網絡協同”這個詞是我最后寫書時才確定的。但是協同,早在2007年阿里就開始意識到了。在那年9月份的戰略會上,我們提出阿里巴巴未來十年的目標是打造一個開放、協同、繁榮的電子商務生態系統。那個時候就已經有了協同的概念,但是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在嘗試到底什么是協同,才有后面淘寶開放平臺、開放API這一系列的發展。網絡協同這種驅動機制,大概從2012年開始在阿里發揮很大作用。所以2008年到2012年,阿里本質上是完成了一個形成生態系統的過程。
而從2012年開始,我們很快意識到,那么大的數據量,其實光靠人是根本沒辦法處理的,要靠大數據、人工智能的結合,才能真正提供千人千面的個性化服務。到了2015年以后,就基本能看到網絡協同在推動數據智能,數據智進一步帶動網絡協同,整個生態走向了正循環。
36氪:書中強調了多次大數據、機器學習這類技術。你覺得在之后智能商業的世界中,阿里最重要的一個壁壘還是組織能力嗎?技術能力和組織能力的比例會變成怎樣?
曾鳴:其實所有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如果一定要把它往前推到最根本的因素,一定是團隊的組織能力,因為事情都是人做的。但這個團隊最重要的工作,也就是在最適合的時間,做最合適的事情。所以為什么這兩年大家可以看到,阿里從達摩院到羅漢堂,再到平頭哥的技術投入。因為我們相信技術變革的浪潮,還在持續地高速發展。要跟上未來的技術浪潮,就必須繼續我們的使命,把這些新技術和商業的結合推向新的邊界。
技術的重要性一直是在那兒的,只是最早我們只是做一個alibaba.com的時候,當時的技術也就是那樣一個水平,我們做那個事情,需要的技術也就只要那個水平。但是到了今天,就像今天雙11的復雜程度,如果你沒有每秒鐘處理五十五萬筆交易的能力,是不可能扛得住的。所以技術和商業是雙齒輪,技術的進步會帶動商業的進步,商業的進步會倒逼技術的下一步進步。
未來最有競爭力的公司不是互聯網公司
36氪:互聯網進入下半場已經提了一段時間了,你對這件事怎么看?
曾鳴:下半場有很多種理解,我覺得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下半場就是智能商業的主戰場,智能商業成為了一個新的商業范式。
過去20年,這些創新型企業對技術的利用,為未來社會打下了一個很好的技術基礎。同時,他們開創的商業模式,會成為未來商業的主導模式。所以一般大家表述互聯網的下半場就是互聯網和AI的技術,可以被用來改造每一個產業,每一個產業本質上都會向網絡協同和數據智能的方向去演化,這也就是所謂產業互聯網的概念。
36氪:你覺得在實際應用中,企業進行智能商業變革時遇到的最大困難會在哪里?
曾鳴:本質上還是大家對互聯網、人工智能、智能商業的理解還不夠。就像我們在這個行業干了20年的人,越干也越覺得戰戰兢兢,都覺得未來的東西會比今天更有挑戰性。當我們都面臨這么大挑戰的時候,你可以想想看傳統行業的那些企業,他們要真正了解這些精華,真正把這些技術理念落地,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但今天最大的一個機會是在于我們剛才講的互聯網的下半場,很多行業會被重構,深度的行業經驗變得非常的重要。所以很可能未來最有競爭力的企業,不是只有互聯網經驗的人,也不是只有傳統行業經驗,也不是所謂的傳統企業的轉型,很可能是有這兩類基因的團隊,他們經過持續的創新和努力,最終形成一批新的創業企業力量。
36氪:有這兩類經驗的人結合在一起,聽起來和以前提的互聯網+類似?
曾鳴:對,所以我上一本書專門講到互聯網乘,而不是互聯網加的概念。當互聯網加的概念剛出來的時候,做了兩年,發現怎么做都效果不好。我意識到,大家把它當做一個簡單的加法,但它實際上本質上是個乘法,是個化學反應。
你只有把兩種思想真正融到骨子里的時候,出來的東西才是有實際意義的,才是能產生真實的客戶價值。
現在你問絕大部分的老總,他都會跟你講出互聯網的ABC,以及未來是怎么怎么樣的,但是只要一動手,很多人就錯了。最簡單的,你看看創業的有多少人,在傳統企業轉型的時候,會直接轉到云計算上,會用開放平臺的資源,而又有多少企業還在用傳統ERP思路做事情。他們認為他們的想法已經轉變了,但實際的操作離正確的道路還有很大偏差。
容易賺的錢,肯定是沒了
36氪:至少從去年開始,越來越多的人覺得互聯網創業沒有太大機會了,只能去看下沉或者細分的領域,你怎么看?
曾鳴:我自己覺得,下沉很快可能就會見底。如果說極端一點的話,我覺得下沉是中國過去創新模式的最后一次爆發,往后大家都得做更辛苦的事情。我相信下沉之后一定是消費升級。還能沉到什么程度?那天我跟別人聊天,他問我什么叫六線城市,我就不知道什么叫六線城市了。
36氪:那么做更辛苦的事情,具體指的是?
曾鳴:更有創造力的事情。到底什么是客戶真正需要的,不是簡單把工廠的存貨都拿出來,用大家都熟悉的套路,用更快更低的成本賣出去。這本質上沒有創新,它是一個集成式,過去熟悉打法的一個集成。我說的直白一點,拼多多這些為什么這兩年會起得這么快?因為它把過去所有的成熟手法和經驗集了大成,又有了一次流量的紅利。當然,我不想低估他們,他們當然突破了當時的戰略前瞻性,我完全承認。我只是說,如果從商業大宏觀環境來說,這一浪肯定也過去了,再下沉已經沒什么意思了。
辛苦的事情,舉個例子,不把一個垂直整合的供應鏈重構打散,重構成一個開放協同的供應平臺,任何一個行業的轉型都是瞎扯。電子商務里供應鏈的改造,那是一個非常復雜的事情,有這么多環節,哪些行業經驗或者哪些互聯網技術能用,哪些不能用,沒有3、5年根本熬不出來。
我整體覺得,大家還是低估了我們正在發生的根本變化,還是希望有更多的人進行一些更本質的思考。因為看未來對應的一面,其實就是看本質,看到本質才能看到未來。所以大方向對了,比什么都重要。
創造力和有創造性的個體變得越來越稀缺,只是你能不能成為那樣的人
36氪:你覺得在智能商業的發展里,是不是也肯定意味著一些普通人力的淘汰?在這個過程中個人能做些什么?
曾鳴:由于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原則上能夠被結構化的知識都會被機器取代。對很多過去所謂的簡單腦力勞動者是一個很大的威脅,這些工作可能會不存在。
但是反過來,每一輪的技術進步都會產生新的工作崗位,我們也看到很多新的工作崗位在出現。當然,這需要教育和個人在這些方面也產生新的、大的變化。
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點。實際上,組織賦能個人變得更重要。未來的世界是個創造力的時代。誰是創造的主導?是人。在這個意義上,整個社會在快速兩極分化。傳統一般意義上的知識工作者,不管你畢業于哪個高名校,都在快速被淘汰,原來傳統投行都是最好的工作,現在都在消失。
但另外一方面,任何有創造性的工作都越來越廣泛,甚至包括私房菜這種。以及現在有很多想象不到的網紅出現,本質上都是個體的創造力被網絡時代進一步放大了。所以,其實是有無數的個體,可以獲得以前不可能獲得的網絡支持。以前每個個體必須屬于一個組織,個體是被鎖定在組織的一個螺絲釘。現在一個有創造力的個體,可以在網絡里自由流動,并且自由調動資源,成為一個自驅體。在這個意義上,創造力和有創造性的個體變得越來越稀缺,而且他們相對于資本會有更多的議價。只是你能不能成為那樣的人,那才是挑戰。
36氪:資本寒冬背景下,有一些企業覺得裁員才是一個最好的方式,有一些企業覺得優化企業內部人效,做創新調整也是一種方式,你怎么看這兩種?
曾鳴:這兩個是完全不一樣的情況。有的人工資都快發不出來了,那沒什么可談的了,趕緊裁員。阿里最危機的時候就是2000年寒冬的時候,當時只剩七個月的工資,能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能裁的人都裁了。你總得先把危機度過去,活下來才有后面。所以倒真的值得提醒一下大家,我注意到有些創業者低估了現在的難度,還在一步一步的緩慢往后調整,甚至不太敢面對現實,這是非常危險的。比如你還有三個月的錢在賬上,融資還沒有close,然后還不愿意跟投資人講實際情況是怎么樣的,覺得先把這一輪搞過去了,下一輪再來好好做調整,但有些問題不是后期有效率就可以解決的。
36氪·:在目前的環境下,你有沒有看到一些阿里之外,戰斗力還很出色的公司?
曾鳴:雖然我們說大環境這么困難,但我覺得這一波的企業已經有一些能被看見。其實阿里之后,無論今日頭條、拼多多還是快手,都已經是很成功的企業了。你再往前看一些,像小紅書這些,也有很不一樣的發展路徑和新的定位。
所以我相信創新的力量還會持續,老有人批評我說千億美金、百億美金的事情,但我覺得這是一個最簡單的類比,不是說我追求,而是我們如果做個類比的話,我覺得接下來的幾年,其實會有一批很扎實的有百億美金潛力的企業。他們會更多的涌現出來,只是大家需要一點耐心而已。就像我講的,產業互聯網肯定會出一波。
36氪:在這種環境之下,你有沒有想跟創業者和管理者分享的一些心得和經驗?
曾鳴:我覺得調整預期是最重要的,真的是容易賺的錢,肯定是沒了。然后大家不要急,因為其實現在是蠻尷尬的時候。首先像AI這樣的先進技術,不可能在3、5年之內有一個特別大的、再次的爆炸。所以新技術帶來的巨大創業機會,在這3、5年是看不到爆發的。如果你做最前沿的技術,那就注定了要有一個相對長期的積累。第二,如果你把現在的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運用到傳統行業去,這也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沒有3、5年,根本就看不到方向,所以簡單的、容易掙的錢都沒有了。
但是反過來,我又覺得其實無數的機會都存在。因為每一個行業都能被重構,那有多少個大行業沒有被真正改造過?我想很多人都會很吃驚,今年暑假為什么網絡教育突然一下會變得這么火,就是因為前幾年的積累到了這個點上,網絡教育突然讓大家覺得是一個可以用類似互聯網方法,往前沖一步的行業了。這樣的現象在未來的3、5年會越來越多,就在各個不同的傳統行業里。
36氪:如果我們把時間線放長一點,你覺得未來企業家最重要的素質是什么?
曾鳴:肯定大家都會講學習能力,但是我覺得學習能力這個詞在今天的表達強度還不夠。或者可以表述為超強的學習能力,帶來自我迭代的突破。現在真正有大成的企業家、創業者,基本上都要有向死而生的能力。因為他一定會在很快的時間內碰到自己的瓶頸,沖不過去就死掉了。
以前的一個產業發展差不多20年,你可以慢慢學,慢慢積累,積累了以后,又可以在很長時間內享受它帶來的紅利。一個人的一輩子,跟產業發展的周期是一致的。人沒那么苦,你的職業生涯周期,和企業的生命周期是一致的。現在20年產生的變化,怎么和過去相比?一個人怎么經得住這樣的折騰,我們都是在演化超級物種。
(來源:36氪 龍真梓)